摘 要: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五千多年的文明进化造就了华夏炎黄子孙以德为立足之本的价值取向。而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以道德带动教育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稳固的方法路线。因此,学校大力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才是真正地从内在根源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道德法治
在《汉书》中有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马不经过驯养,就不能驾驭前行;而人没有道德素养,就不能委之以重任。一个有德行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尽善尽美的。而培养一个人道德最关键的就是从教育抓起。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传承者就是一代一代的新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成为学校担负的一大重要责任。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一条重要途径。深度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这对他们长远的人生规划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现实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起到积极有效的转变和改进。如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更好的实效性,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创新教学手法,让课堂更有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核心,整个过程展现的基本是老师说讲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课堂氛围显得较为被动无趣。作为一门非主修类的课程,加之空谈理论上的东西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全情投入,才会想着努力把它做好。而老师作为课堂的带动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课程的乐趣,从而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需求,寻找一些更加丰富有趣的知识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心理上对自己产生认可,自信的增长会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以身作则,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切事情成败的关键都在于是否以人为本,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目的即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2]而这些首先在施教者本人身上应该有明显的体现。孔子在《师道》里面说:“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乃教之根本。”韩愈的《师说》里面也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首的传道即是顺人善性,扬善抑恶。所以,一个教师只有自身的道德专业素养合格,他的言语才有穿透力和说服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先要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有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意识。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深度,教师的责任与关怀就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友善、平等、真诚和尊重也是学生是否热爱一门课程的关键因素。
三、情景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融情于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设立相对应的情景,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主观透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再结合当下的网络时事热点引发学生的讨论,教师与学生分扮不同角色,共同交流探讨,拉近相互的距离。教师借此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需所求,从而给予更加正确的引导,实现最终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亲身去体验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无疑更有效应。社会是最好的学校,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科学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实际参与和感受会让学生拥有更加清晰的道德法治意识观念和产生强烈的心理感观。现实的冲击更易于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3]学生通过和具体人物、事件的接触和交流,在实际场景中去观察与思考,看到问题,提出问题,再联合课堂的理论与寻求帮助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参与中不但丰富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在整个融入的过程中激发出自己潜在的先天素养,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三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才更加生动有力。
总而言之,学生是让祖国与社会寄予无限希望的群体,他们纯真无暇,积极阳光,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磨总结,反思提高才能更好地培育未来,培育
希望。
参考文献:
[1]陈光全,鲜于文珍.奏响道德与法治价值教育的强音: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性的深度思考与实践創新[J].中小学德育,2018(4):50-54.
[2]道德与法治课堂之“惑”与“解惑”[J].中小学德育,2018(4)::37.
[3]陈小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6):29-30.
作者简介:黄世东(1974.10—),男,回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本科,职称:高级,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学生德育,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