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鸿丽
摘 要:要达到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只有通过“读”,以内养外,教师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上巧妙引导,使“学生是主体”不再是空话,理想的教学境界自然而然得以呈现。
关键词:教师;主导;生动自然;“读”;厚积薄发
一、教师主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时下有一流行的观点:既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平等”的合作者、参与者,而不能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
路人。
其实要注意区分两个概念,“教师中心”和“教师主导”。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做法。前者是目中无“人”,一切以教师自己为出发点,学生的一切活动服从于教师的需要,学生的一切思想服从于教师的观点。后者恰恰相反,教师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根本,教师不用一己的观点规范、制约学生,而是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解读和表达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
用传统的文化观点来解释,前者是追求“同”,后者是追求“和”。我们追求的理应是“和”,是师生的和谐统一。
有的教师似乎是怕教师主导地位一旦体现充分,就会冲淡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似乎任何方向性的引导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侵犯,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蔑视。貌似新潮,实则有害。因为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决不意味着知识、能力的平等,学生语文学习效益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正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描述,但我们绝不能做简单机械的浅层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合理引导、适时点拨之下的精神自主、思维自主,而非行为上的随性、散漫;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应该是建立在精神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相互启发与切磋,而不仅仅是表面热热闹闹地讨论。
摒弃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上的理念的革新,才是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生动自然,艺术创造理想境界
能否呈现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关键在于一位教师善不善于组织引导。怎样引导,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做法,本节仅从课堂教学的实用艺术出发,谈我在实践中注意到的几点。
其一,“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亦如是。”师生间要形成情感的共鸣,教师先得感动自己。教师的心理角色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调整,使自己处于一个最恰当的位置。一句评点、一个体态语、一个眼神,即使是展示的图画,播放的音乐,都会表现出教師的心理角色。如《白马篇》的英雄豪放,《归去来兮辞》的淡远潇洒,此时学生眼中的教师就像曹植、陶渊明,或者一位了解他们的挚友,学生也随之产生探究、走近主人公的欲望。
其二,充分注意内容的上下衔接,问题的设置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设计了“感性楼阁”“心中楼阁”“我的楼阁”三大板块,学生由表及里体味了“楼阁”之美,理想之美,并“站读”名篇,叩问了自己心中的“楼阁”。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高涨。
其三,采用与文章风格相统一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如《归去来兮辞》在简介必要的写作背景后,我以“让我们假想自己就是陶渊明,在回家的路上对世人真情告白”转入课文的以读品味。学生比听“让我们看课文”更易进入情境。
其四,点拨语、过渡语应力求和谐自然,并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课本知识。仍以《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为例。如相机点拨:“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他今天幸福吗?”如此,学生便由海子“今日不幸福”想明日“做幸福的人”联想到古人今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是由于“他们都有对现实生存环境的不满意或不满足”。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就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引领全场融入民主科学的阳光氛围,课堂才会真正灵动起来。
三、以内养外,厚积薄发
进入教室的一刹那,登上讲台的一瞬间,似乎都有足够的氛围使教师产生主角的意向,然而事实上,很多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如何有效引导?行云流水般动态自然的教学境界如何呈现?
“艺高”才“胆大”,“厚积”方能“薄发”。“内养”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匠心才会不着痕迹,巧妙“溶解”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学科从来都要求从教者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时代也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的意识。语文老师首先是个“杂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时事政治、文学名著、生活话题,无一不可读,无一不可用,它们是教学之源、智慧之泉。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样才能从一定的高度观照语文教学。
要读书,而且要“读”他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广义地说,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向语文领域的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教师甚至有必要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可读、必读的还有自己。语文是一门情感性、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老师又何尝不是?研究自己同样重要!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先天气质、个性品质、教学机智都不尽相同,如何将这些特定的素养实现最佳组合,融会到特定的学生、教材、时空中,展现出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让我们用心灵启发心灵,用艺术引导心灵,遨游在生动和谐的课堂中吧。
参考文献:
[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