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李静
【摘要】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供给性失衡”现象。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基于WSR理论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WSR;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WSR方法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JB01,负责人:李静。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借助先进的WSR教育理念,改革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WSR教育理念分析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研究方法论,是根据“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系统实践原则提出的一种理论:所谓“物理”是指自然规律;所谓“事理”是指社会规律;所谓“人理”是指人的内在规律。它的研究范围是从客观的自然规律到社会规律再到人的内在规律。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调发展。改革的突破口恰恰围绕着WSR理论的物理、事理、人理而展开。
二、WSR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体现
(一)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化
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将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相匹配。但是,目前人才培养缺乏明确、合理的量化指标,定位偏高。所以,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目录的要求,又要结合地方特色产业以及学校发展情况培养特色人才,实现与社会、企业与高校的联动发展。
(二)教学目标明确化
一方面,以让学生“明人理”为宗旨,坚持以“人本主义”和学生兴趣为导向,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按“通事理”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坚持 “一基二德三专”协同发展原则:“一基”指外语、高数、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性的工具性课程;“二德”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三专”指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以及专业辅助课程。构建以工具性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为核心、思德教育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实践化
1.整合学科资源,优化理论学时,真正达到“懂物理”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资源整合的需要,教研室可对课程体系进行“增、调、减”。
第一,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经济、区域发展需要,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新课程,如逻辑学、公文写作、职业安全与卫生、创新创业等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根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的课程,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意识和人文素养。
第二,某些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将逐步淘汰,这些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做出及时调整。
第三,为了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某些课程可以进行课程整合,如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法学可以合并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减少课程数量,优化交叉内容,避免课程重复,强调课程的整体性。
2.突出实践和特色课程,增强学生就业优势。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的 “第二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联系学校专业教育与学生走向社会的中间桥梁。
首先,丰富课内实践。某些课程,如薪酬与福利管理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践,有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做题,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授课教师可以考虑使用某些应用型软件,边讲边练,实现“教、学、做” 有机统一。
其次,创新课外实践。院系可自主选择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并尝试采用订单班、委培班、“3+1”等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在企业用人的高峰时期,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顶岗实习,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再次,搭建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外活动与竞赛平台。除了日常教学活动,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如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沙盘模拟大赛、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大赛等,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定位不清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而且对于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与“应用型”之间始终找不到切合点、平衡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薄弱,且办学特色不明显。
(二)课程设置体系不够科学
1.学科结构有待优化。由于缺乏明确定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研究型大学雷同,特别是课程设计大同小异,地方性高校课程体系通常由通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组成,没有形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具体体现为:通用性课程数量较多,课时多,比重偏大;实践课程数量不足,学时偏少,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特别是缺乏团队建设、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学生难以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素质与核心能力。
2.课程设计顺序需合理化。专业课的开设最好安排到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原则上第一学期和第八学期因入学和毕业不建议开设专业课程。建议通识课在一年级修完,专业基础课作为前置课程最好能在二年级完成,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多少,并结合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程度分布到第五学期到第七学期。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校内、校外实训效果有待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操作流程。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课程较少,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虽然多数高校都安排有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但受校内、校外实习条件的限制,大多实习流于形式。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经费支持力度较小,导致教师缺乏教改的动力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改方法不够重视,教师缺乏教改动力,并且教师较少接触到先进、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授课实践中,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互动性教学方法运用得不够。
四、WSR教育模式对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综合应用人才
WRS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为适应这一理念,应用型高校应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结合当地区域特色、行业特点以及学校特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二)按WSR教育模式进行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在编制课程体系时,要结合地区、行业、学校特色,依据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标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建立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特别是要突出职业素质课程、行业特色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
(三)加强校企合作,构建WSR专业培养动态教学模式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共建實践、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引进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软件,如人力资源ERP实训软件,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第三,构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合作中心,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四)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切实做到WSR所要求的“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重视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定期组织教学方法观摩、交流,为在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具体来说,教学实践改革主要包括:建立独立人力资源实验室,购买实用性强的实训软件(如ERP);落实课程内实训项目,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学时;创新交叉性课程(如EXCEl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专业实习(如认识实习、项目实习、毕业实习),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
总之,WSR教学理念为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方案实施的关键是清晰定位应用型高校及应用型人才标准,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加强校企之间、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从而为优化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徐艳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情景模拟教学改革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