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晖 崔雪莹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比较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我国现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后勤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比较分析;借鉴
一、中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的必要性
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是各大高校尤为关注的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水平、政治特征、教育发展历史各不相同,我国与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国外高等学校后勤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国外高校在长期与社会合作办后勤的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借鉴。通过了解国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分析其管理特征,我们可以学习国外高等学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分析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不同特点和优劣,对我们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无裨益。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概念
管理模式构成要素。
其一是管理观念。管理观念是在管理实践中形成并反过来指导管理的一种认识。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长期后勤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本国特有的管理理念,并反过来指导其管理实践。各国高校后勤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观念。管理观念一旦形成,将持续影响后勤管理系统的运行。
其二是管理结构。结构指事物构成部分及构成比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结构主要有这几种,分别为职能制、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独立制、矩阵制等。
其三是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管理机构与管理规章制度的结合体,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就是高校的后勤管理机构与高校的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的统一体。我们需关注各国高校后勤管理是以政府决策、学校决策或是后勤部门领导决策为核心,还是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了解高校后勤的决策体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意义重大。
其四是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指高校后勤工作运行过程中,后勤部门内部协调沟通的动作关系。总章程中的导向、奖励和制约机制可以使高校后勤部门高效协作,更加规范和高效地完成后勤任务,使后勤部门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后勤工作。
三、国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及特点
目前世界高校主要有三种后勤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高校直接参与后勤管理,这种类型以美英等国家为主;第二种是其他专门机构做后勤工作,以法德等国家为主要代表;第三种是前两种类型的结合,以日本为主要代表。
(一)高校直接参与型
在美国与英国,高校并不直接设置专门的后勤管理机构,而是在领导机构中选择一名及以上的副校长来专门负责高校的后勤管理。这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以学校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隐患,但与此同时,运行模式缺少灵活性。
(二)专门机构负责型
在法国,高校不参与、不负责后勤事务,而是由政府专门下设国家公立机构——大学事务中心来管理高校后勤事务。中央由全国大学事务中心负责,地方由地区大学事务中心负责。法国大学事务中心以地区大学事务中心为媒介,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网络,间接管理大学生的后勤事务,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法国大学生住宿情况与国内完全不同,仅有7.5%-10%的大学生由地区事务中心提供住宿,其他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德国高校后勤完全实现了社会化,学校只执行教学科研职能,其物质保障是由大学生后勤服务社负责。这种运行模式充分調动了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筛选出最优质的后勤服务,且随时代进步不断更新换代,创新性较强。
(三)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
在日本,高校会请社会机构来参与后勤管理,学校自己把握一些核心事务,同时将一部分后勤事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给社会机构,社会化程度较高。这种运行模式既保证了学校直接管理事务的安全性,又有社会参与后勤管理,社会化程度较高,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后勤管理模式。
四、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比较
分析比较中外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异同如下。
(一)管理理念
从管理理念上来说,其相同点是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不同点是我国高校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也能为高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与氛围,为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格做出努力。比之国外高校,我国更重视校园安全问题,传统观念上更不愿意将后勤管理等涉及安全方面的机构完全外包出去,而国外认为在后勤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反而更有益于通过市场筛选出最优机构来提供最优质最安全的服务。国外市场经济成熟,其教职工更倾向于认同有偿服务理念,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高校师生仍习惯于无偿、福利性服务。此外,有些国外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有自己的第三产业,而中国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很少有自己的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帮助后勤部门覆盖自我经费的同时支持高校建设,增加教职工福利等,学校经费的上升可以使高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管理结构
从管理结构上说,国内外高校后勤管理的相同点是,高校都十分重视后勤保障系统,并不完全依赖社会来进行后勤管理。不同点是国外高校社会化程度更高,包括政府参与管理高校后勤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管理高校后勤两个方面。政府对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在法国、德国十分突出,如法国政府将高校后勤管理经费直接纳入政府预算。我国政府并未专门设置政府机构直接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但是为了保障高校后勤质量,对其实行了严格监控,对于曝光出来的恶性事件,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治理。其次,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多数仍完全由学校包办,社会化程度很低,没有第三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良作用未发挥出来,影响了后勤服务质量,这点仍需改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后勤管理正在尝试逐步社会化,如湖南大学正在计划将部分食堂完全外包,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打造更加良好的就餐环境。
(三)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上说,国外高校后勤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办公流程规范,办事效率高;我国后勤管理部门处于学校整个行政系统中,自主性低,面对突发事件,不能灵活快速做出反应。在用人问题上,国外采用企业合同制;而我国受长久以来的编制影响,一些后勤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思想保守,综合素质较低,如在信息化时代仍不会熟练地使用电脑等。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在聘用职工时由于成本限制,倾向于聘请临时工,而忽视了对聘用人员能力和学历等条件的考察,导致招聘来的人员大多管理能力较低,学历达不到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我国高校后勤部门的与时俱进十分困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进展,改革刻不容缓。
(四)管理机制
从管理机制上说,国外管理机制灵活多样化,如在宿舍问题上,学生可以选择住校或者自己租房子,并直接参加宿舍管理。而中国高校学生的住宿问题主要由学校统一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统一管理,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性,但同时缺乏灵活度,一些高校宿舍内部出现矛盾,学校未能及时处理或者按政策规定要求学生不能更换或者搬离寝室,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五、改进措施
(一)转变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仍需贯彻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真正做到服务好高校教职工的学习生活,为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应转变思路,学习国外高校,逐渐改变无偿服务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此外,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大趋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应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后勤服务中的市场经济属性和功能。
(二)倡导后勤服务社会化
我国高校后勤部门应加强社会化改革,完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引进到后勤管理之中,赋予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独立法人资格,利用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去除高校后勤陈旧的部分,为教职工提供真正良好的服务。由于歷史遗留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找到平衡点,在保障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为高校引入优质服务。
(三)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广大员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员工进行培训,扩大人才招聘范围,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奖惩分明,激励后勤管理人员积极投入学校后勤建设,积极邀请教职工对后勤服务进行反馈,不断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提高民主参与度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组织校内教职工、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使其亲自感受后勤公开透明的管理过程,并通过体验,对后勤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建言献策,维护自身权利,为学生参与后勤管理提供便捷渠道的同时,以勤工俭学的形式,锻炼学生能力,并为其带来一些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郭晓东,申建野.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8):25.
[2]佚名.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一瞥[N].中国经济时报, 1999-11-15.
[3]陶洪光, 何连弟.部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概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