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要】西方哲学家诺曼·杰拉斯对马克思的人性思想进行了解读,认为人性思想是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思想。文章依托杰拉斯的著作Marx and Human Nature: Refutation of a Legend[1]中其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探析来阐述“人性”与“社会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社会关系;诺曼·杰拉斯;马克思
诺曼·杰拉斯(Norman Geras)于1943年出生在津巴布韦。杰拉斯是英国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和纳菲尔德学院的学生,自1967年起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曾任政府部门的讲师。他是《新左派评论》编辑委员会成员,是《罗莎·卢森堡的遗产》《马克思与人性:对一种传奇的驳斥》的作者[2]。
一、关于马克思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文本
(一)人性的定义
对于人性的定义,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人性是永恒的,是人类的属性,这些属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它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不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第二种:人性是可变的,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性存在。在这里,人性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人性会随着历史发展进程的更替而不同,是历史的、具体的。
诺曼·杰拉斯在其著作Marx and Human Nature:Refutation of a Legend中为了论证的方便与清晰,对于词汇“人性”和“人的本质”(即“human nature”与“nature of man”)进行了区分。为了解读马克思的“人性”观念,杰拉斯在表示一个不变的人性概念时,即普遍的人的本性时,使用“人性”一詞来表示,表示所有(相对)永久和一般人类特有属性的集合。除此之外,杰拉斯在表示广义上的人性时使用“人的本质”一词来表示,用其指称更广泛意义上的,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前者彰显其不变的特性,后者彰显其会发生变化的性质。
(二)马克思对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文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直以来是研究马克思人性主张的重要文本之一。杰拉斯在其著作marx and human nature:refutation of a legend中用第二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六条论断分析马克思对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主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3]
《提纲》的第六条内容如下: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第六条的第三句话“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于人性的直接表述,它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人性观念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这句话的分析和解释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人性观念的真正含义有很大的意义。
二、杰拉斯对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探析
杰拉斯对于“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做了假设,假定马克思在这里讲的“人性”是:(i)定义为不变的人性;(ii)广义上的包含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意味着没有社会关系的整体,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的本质。《提纲》第六条第三句话预设了一种依赖性:社会关系以某种方式塑造了人性。这句话是为了肯定这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杰拉斯将其分为两种情况:(a)人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整体;(b)人性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揭示。
那么,杰拉斯对于马克思的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之间的关系给出(a)(i)、(a)(ii)、(b)(i)和(b)(ii)四种可能。
(a)(i):定义为不变的人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整体。在这里定义人性不变,而马克思在《提纲》第六和第七条中谈到社会关系整体的历史性和特殊性,社会关系的可变性。如果说人性是人的本性,那么它肯定不是由于一个历史时期或生产方式与另一个时代之间的社会变异所致。所以(a)(i)并不是马克思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排除它。
(a)(ii):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整体。在《提纲》第六条第三句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杰拉斯将其分为两个有针对性的不同情况:1.(a1)(ii)人的本质受社会关系的整体所制约;2.(a2)(ii)人的本质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决定。
(b) (i): 人性由社会关系整体所揭示。在这里表达的是人性的内在抽象特性与其揭示方“社会关系”的现实生动特点的对比,我们排除了(a)(i),理由是马克思认为不应该通过引用历史上不断变化的东西来解释人类不变的性质。杰拉斯认为在我们的意义上,人性不能依赖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事实。但是,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另外一种联系:社会关系的整体与人性的关系,而不是解释人性,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揭示了它是什么,而不是解释人性。人性是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揭示或发现的。一个是字面意义上的,另一个是讽刺意义的。
无论如何,在(b)(i)的标题下,第三句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再次被分离,我将区分如下。如果把人性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被社会整体所揭示,那么我会说:(b1)(i)人性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中表现出来。如果第二个以讽刺的方式被揭示出来,那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我会说:(b2)(i)人性被解散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中。
(b)(ii):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披露的。杰拉斯对于这个最后的命题,认为该论点是不存在问题的。认为在披露关系的两种意义上,只有一种是可能的,因为根据我们对人的本质的定义,可以断言这种关系:(b1)(ii)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中表现出来。这显然不是否认人性。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人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性可以包括相对不变人性的组成部分。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有了对于马克思《提纲》第六条第三句的五种不同版本,分别是:
(a1)(ii):广义的人性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a2)(ii):广义的人性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b1)(i):相对稳固的人性在社会关系整体中表现出来;
(b2)(i):相对稳固的人性在社会关系中被解散,融于社会关系整体之中;
(b1)(ii):广义的人性表现在社会关系整体之中。
三、结论
杰拉斯将(a2)(ii)与(b2)(i)合并为对《提纲》第六条论断的广泛的解释。马克思的人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杰拉斯将(b1)(i)和(b1)(ii)同样合并。人性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人的本质也是如此,这个结论不排斥马克思关于人性存在的信念。以这种方式重新排列杰拉斯给出了三个选择:
(一)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質是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制约的;
(二)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表现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之中;
(三)在现实性上,人的本性是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决定的,或者说人性被解散了。
杰拉斯认为马克思在这里表达的人性观念是(一)或(二),而不是(三),因为其否定了人性,这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
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整体所制约的。如此看来,该观点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4]马克思强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总是对人性进行调节,没有否认有一般的人性存在。该论点是马克思成熟的历史观的先兆,不会否定人性。
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表现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之中。这种社会性对于人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提一个语言的例子,一个人的普遍能力,语言不是在每一个人身上存在,而是在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它必然是以社会为前提的。表达方式是社会性的能力,这种人性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表现出来的。因此,既要可归结为人性的内在普遍性和永恒性,又要通过社会关系才能显现。这与肖恩·塞耶斯的人性观相反,塞耶斯支持人性随历史变化而变化[5]。物质生产同样需要社会生产方式的配合,那么马克思的这句话就是对人性的社会维度强调。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人性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被发现。这里没有否定人性的存在,社会现实的多样性中包含每个人内在的固有的人性。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现实性上,人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并在社会关系的整体中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Geras, N.1983.Marx and Human Nature: Refutation of a legend.London: Verso.
[2]Geras, N.1995a.Human Nature and Progress, New Left Review, 213: 151-6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英]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M].冯顺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