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贝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如何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进行环境创设。环境创设中对内容、素材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幼儿的发展需要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定位,这些内容、素材的呈现方式取决于相应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环境的多元价值的体现取决于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与整合以及如何利用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下面,我通过几个案例来呈现我园的探索与思考。
●小班环境创设案例:猜猜我有多爱你
从小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引导幼儿感受、理解和表达亲情,对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有着重要作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打动了小班幼儿和家长,于是我们基于这一绘本创设了关于爱的教育主题环境。
在公共环境中,我们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现了绘本的核心内容。我们将《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幼儿十分喜爱、乐于模仿的画面——大兔子和小兔子通过伸展双臂表现自己爱的程度,用大幅的图片直观地呈现出来,在引发幼儿关注、欣赏的同时引导家长认识到小班幼儿在表达情绪情感时动作先于语言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表达方式。我们还鼓励家长回家和孩子一起讲述、表演这个故事,并请他们提供相关的照片、音频、视频,推荐一些亲子共读的方法等。我们把这些信息统整起来放到幼儿园的公众号上,并把帖子的二维码打印下来放到墙饰中,对此感兴趣的家长可以通过扫码了解。这充分发挥了公共环境的分享展示作用。
环境创设的内容虽然源自绘本,但不能局限于绘本中的情节。从幼儿自己的生活出发,引导幼儿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亲情的感悟、理解,从而引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于是,我们在班级中引导幼儿讨论“什么时候你感到家人很爱你”。幼儿回忆起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表现出的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关爱。他们有的说:“妈妈做的饭菜可好吃了,她知道所有我爱吃的东西,我有好吃的也愿意和妈妈分享。”有的说:“出生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宝宝,他们会把我放在婴儿车里推着,等我长大了,我要买个大推车,他们走累了,我就推着他们出去玩。”……幼儿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纯粹的内心和细腻的情感。我们把幼儿的话记录下来,还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用超轻黏土把这些爱的场景表现出来,摆在活动室门口,这样家长每天接送孩子时就会感受到爱的温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爱的行为,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延续爱的教育,我们在班级中开展了相关的讨论,并创设了“爱你的十个理由”“爱语绵言”“爱的故事”等主题墙,把发生在班里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帮助等故事,以及幼儿对同伴、教师的期待、祝福、感谢等记录下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在墙上,供幼儿随时回顾、学习,实现幼儿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分享、评价。
●中班环境创设案例:森林里有一块空地
很多教师都知道创设环境时要注意留白,但在具体操作时往往很担心环境中真的留有空白。这种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留出空白位置后不知道怎样使其发挥作用。事实上,幼儿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适度留白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自由创造、个性化表达的愿望。
我们和中班幼儿一起阅读了绘本《森林里有一块空地》。小动物们围绕森林中的一块空地展开了遐想,这一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也和小动物们一起“讨论”这块空地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的说:“我想在这里建四通八达的地铁,这样出门的时候就不会拥挤了。”有的说:“我要把这里变成一片海滩,就可以在这里捡贝壳、抓螃蟹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和个性化表达,我们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于是,他们的故事以水墨画、流体画、粘贴画、线条画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共同展示在活动室门口的主题墙上。我们还利用磁性白板创设了一块“空地”,并提供了各种故事角色的磁性卡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创编的故事情节自由地选取角色卡片,边摆放边讲述故事,还可以用水性笔在“空地”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故事场景。这块“空地”的出现,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创造者,他们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这一举措也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创编、讲述故事的兴趣。后来,我们把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创编的故事拍摄和记录下来,装订成册,其他班级的幼儿经过这里时也可以阅读。这样一种留白的设计引发和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大班环境创设案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大班幼儿到了换牙阶段,不少幼儿对于自己身体发生的变化感到不适,也对去牙医诊所就诊表示担忧甚至感到恐惧。于是,我们选择了《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一绘本,引导大班幼儿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调节恐惧情绪的方法。我们围绕这一绘本开展了一次集体教学活动,通过阅读、讨论,引导幼儿体会鳄鱼与牙医的两种不同的恐惧体验,鼓励幼儿通过语言、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恐惧的认知、体验,并介绍自己克服恐惧的方法。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关于恐惧情绪的体验十分丰富,他们有的说:“我看到阴影时会害怕,会捂住嘴巴。”有的说:“有一次我看见地上好像有一个烏龟的影子,但我没看见有乌龟,我就觉得很害怕。后来我跟爸爸妈妈说了就不害怕了。”这也让教师对幼儿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进一步创设了“怕怕牙科”的表演场景,与幼儿共同收集和准备了听诊器、钳子、白大褂、鳄鱼头饰等道具,鼓励幼儿在理解绘本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或改编故事情节,并把他们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续编或创编的情节等记录下来。
在挖掘该绘本故事在发展幼儿情绪情感能力方面的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其健康教育方面的价值。为了丰富与拓展幼儿关于牙齿保健的经验,我们邀请幼儿园的保健医生到班上开展“牙齿保卫战”“掉牙了怎么办”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使幼儿对牙齿的功能、保护的方法、掉牙的原因与过程等有了系统的了解。考虑到操作与体验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我们展示了用纸板制作的“大嘴巴”和“牙齿”的模型,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类型牙齿的外形特征,尝试将“牙齿”一一归位。活动后,我们将这一教具贴在了墙上,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操作中巩固关于牙齿的认知经验。我们还在“大嘴巴”旁边投放了一面镜子,幼儿可以在操作时或来园和离园时照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牙齿。由此,幼儿对自己的牙齿有了更多的发现:“我里面的牙齿上是坑坑洼洼的。”“我的牙齿之间缝隙有的大有的小。”“我新长出来的牙齿比原来的牙齿宽。”……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主题环境也渐渐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它不仅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度开展自主学习,也记录了幼儿的学习过程。我们还将幼儿的感受、表达呈现在公共环境中,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在接送孩子时看一看、读一读,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反思
环境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幼儿的学习来说,适宜的环境应是既适应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具有适度的挑战性;环境中的材料既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可选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又要给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材料留有空间;环境中相关的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要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经验水平、拓展幼儿的视野。这些都是对教师环境创设工作的现实挑战。而要处理好上述的几对关系,教师要做的是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环境的作用,通过研究儿童来实现理念与实践的对接。
第一,在环境创设前,教师要做好研究和设计。研究一方面是指研究幼儿,即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阶段性需求、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等进行分析、判断,以此作为环境创设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环境中的材料,对所投放的材料的价值、玩法、难点等有充分的思考。设计是指要对幼儿园及班级环境各组成部分的价值定位、空间利用、相互关系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布局。幼儿园可以组织不同班级或年级共同对此进行探讨,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绘制班级环境“蓝图”,使零散的思考得以整合,粗浅的想法得以细化,以增加设计的可操作性,减少返工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样充分的思考,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求,在幼儿的发展目标与班级环境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在利用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上更加有的放矢,达成“有准备的环境”和“有准备的教师”的双重“准备”。
第二,环境创设的主体是幼儿,要让幼儿参与创设,并通过环境呈现幼儿的学习过程。能被幼儿理解的、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发挥着实际作用的环境才是幼儿喜欢的环境。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其内隐的经验、想法、思维等外显的过程。开放的、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多元表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因此,我们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留白,给幼儿留出创造、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进行个性化的表征。唯有如此,幼儿才真正是环境的主人,能在环境中留下自己学习的痕迹,让环境随着自己的多种表达而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延展。
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不同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由此出发去思考环境中要呈现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呈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评判环境质量的标准就不局限于是否做到了美观、丰富、多样。环境创设也不再是一件可突击完成且一劳永逸的工作任务了,而是一项需要在观察与解读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标、有重点、循序渐进的“工程”。
总之,我们要实现从思想到实践的真正转变,让自己在环境创设中的角色从“装饰环境的能工巧匠”转变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只有真正让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才能感受到环境作为“隐形的教育者”的巨大能量,并感受到日常的环境创设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