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施良
摘 要: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依托于历史课程、历史试题、历史材料(图片、文字、影像、音频、实物等)的学习和研究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
关鍵词:中学;历史命题;核心素养
一、历史试题命制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一)“史料实证”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决定
史料实证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关键步骤,在上述五个方面的素养中处于关键地位。在2015年10月出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史料实证的概念有如下阐述: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础,缺乏史料实证能力,结论就是空洞和毫无根据的,站不住脚的。
(二)“史料实证”素养是高考考查的核心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历史资料解释、理解能力的培养。高考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各种历史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
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5题: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此题要求学生抓住史料的有效信息:开始时间不同,率先开炮的记录不同。进而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双方的历史记录不一样,形成对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判断能力,明确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史料的真伪,同一个历史事件后世对它的表述会有偏差,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二、如何在试题命制中有效渗透“史料实证”素养
(一)注重史料的多样性
试题史料的多样性主要分为两类,史料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史料来源的多样性。根据史料表示形式,有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片史料、数据史料、音像影视史料等。在全国卷2010—2017年的所有历史试卷中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例如在2013年全国卷2卷中: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欧洲人做起了一场……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爱因斯坦科技热兴起的原因和中西方对科技热的不同态度,出题人在史料的选择上既选择了西方人的著作,又选择了中国人的著作。通过史料作者的不同立场形成对西方科学的不同认识,进一步对这一认识进行评析。
(二)注重设问的准确性
学生是否具备“史料实证”素养,在材料题的答案中一见分晓,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命制试题时设问一定要准确,以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历史史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的。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教师可以运用这段材料,通过准确的设问去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四大制度在历朝历代演变的史实,是否能准确运用演变的史实去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综上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三)优化参考答案的编制
学生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复习成果,学校会组织大大小小的考试,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夕,最终让学生以“尝尽天下万般鲜,何惧此次小测验”的信心去迎接高考。这要求在每一次考试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出好试题,还要编制参考答案、优化参考答案,甚至每次考试后把答案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为什么得分是这样子?和参考答案的差距在哪里?通过不断地反思,去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和得分技能,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给分标准,精心去编制答案,以答案反促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拥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奠基,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心愿。本文围绕试题命制渗透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给教师如何在试题命制中引导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素养提供了几点建议,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崔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24-2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