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璐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非常热门的教育理念,也全面地被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中,但是教材的使用能否达到编者的预期目标,就需要教师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和用心研究了。新教材中的六大类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本素材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包含对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培养,这些理念都体现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到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尤其是新教材丰富的课本素材,以六大环节呈现,用意深刻,如果不能领悟编写者将核心素养蕴含其中的用意,那新教材的“新”便失去了價值。本文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探索,对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巧用课本素材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文化基础,不可忽略“阅读感悟”和“相关链接”
原先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仅有“相关链接”这个部分,作为正文观点的理论知识拓展补充。《道德与法治》教材延续了“相关链接”的知识性,更新增了文化色彩浓厚,用以提升文化涵养的新环节——“阅读感悟”。例如第一课第一框题《中学序曲》的“阅读感悟”是钱学森回忆他的中学和他的老师;第二框题《少年有梦》的“阅读感悟”是何其芳所作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些素材从理论观点中跳脱出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应和正文价值观,更实现了核心素养对文化基础培养的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和重难点的安排,这两个环节往往被忽略,会被唯分数论的教师当作无考点来处理,殊不知,恰当地运用这些典型素材更能以反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材料追溯正文观点。例如前面所举钱学森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作为素材拟写成一道思考题,不仅加深了对素材的理解,更活用了课本价值观,一举两得。
二、强化“自主发展”,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位教师都深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然而实现起来并不易,新版《道德与法治》六大环节正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舞台。“运用你的经验”是每个框题的导入,编者从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角度出发,设计了许多精彩活动。例如,第二课第一框题《学习伴成长》中,用“学”“习”二字的古体书写方式发问,将每个笔画部分拆解开来,以分析“学”的由来,“习”的典故,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这类活动尤为感兴趣,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找问题,发现未知的问题,得出学习原本并不枯燥的情感体验,更是“自主发展”的第一步。“探究与分享”则是六大环节中最核心的活动,有的是用制造“麻烦”激化“矛盾”来激发学生的思辨,有的是个人体验自我剖析法,激发学生理性思考,课文核心观点会被学生自己一点点地挖掘出来。例如,第八课第二框题《敬畏生命》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一辆公交车突然着火,满车的乘客被困,有人不顾危险上前救人,也有人远远地站着指指点点,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这如同“扶不扶”的问题一样,是有着激烈矛盾点的,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场辩论,教师适时提点启发,让学生自发做出评判,而结论已经在辩论中明朗呈现,整个过程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学生的自主发展得到了实现。
三、“社会参与”是最终落脚点,“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是导向实践的脚手架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非常直观地呈现了价值观和方法论,正文部分阐述价值观,也就是面对问题的态度和立场,而方法论则交给了“方法与技能”环节。例如,第六课第一框题《走进老师》的正文中阐述了老师有着不同风格的原因,以及对待不同风格老师都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即承认差异,接纳不同。如果只讲到这里,不免让学生觉得空洞,还是不知道怎么化解师生矛盾,于是紧接着的“方法与技能”环节里,条目清楚地列出了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具体做法,(1)承认老师的差别;(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4)主动交往,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开始。这就可以从行动上指导学生解开心结,敞开心扉,主动与老师交往。在本框题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空间”里提出了更深刻的社会思考,现代社会还是否需要教师?这是对本框题社会层面教育目标的延伸,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看待教师职业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把着眼点从个人价值观推向了社会价值观,更应和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做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赵婀娜.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教师该如何应变[N].人民日报,2016-11-24.
[2]朱小蔓.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七年级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3.
[3]张紫屏.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6(7):3-1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