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焕梅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使得小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应该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更加迅速,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影响将更加深入。必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是每个人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所应具备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意在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使用的兴趣,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理念,而这恰恰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相契合,因此,从理论上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我通过教学实践,也证实了该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例如,在《初识“电子西洋镜”》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低,并且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幻灯片的制作,因此,我先通过讲解加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对简单的幻灯片制作过程有一个整体程序上的了解。然后,我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幻灯片来展示我们的家乡”为具体任务,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体验幻灯片的制作过程。虽然,我之前演示的制作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但是很多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最终,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查阅教材、求助老师等方式,解决了遇到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具体操作步骤。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小组成员在互相讨论、学习中相互促进与提高,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一课中,学生需要了解在幻灯片中插入的视频、音频的文件格式,掌握插入视频、音频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虽然,之前的教学也都是幻灯片制作的各种操作,但有些学生对于其中的部分操作技巧并没有完全掌握,或者已经忘记了较早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技能水平、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合理搭配,是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的学习效果。结果,通过以上方式,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对幻灯片的制作熟练掌握,激发了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因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差别,會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对此,采用分层教学法,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教学活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学力不足的学生也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具体来说,除了观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的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意愿,将学生按照层次水平分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在自身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都能获得相应提高。
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对计算机的利用大多只涉及十分简单的功能和操作,在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幻灯片制作、网站设计、Flash制作、Excel表格的操作等内容,学生很少会用到,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价值,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Excel表格的制作及其各种功能的利用时,可以创设情境,如公司财务人员利用Excel表格统计、计算公司收入与支出情况,运动会后勤服务人员记录、计算采购队服、食品、奖品等的消费情况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虽然与语文、数学等其他传统学科相比,信息技术称得上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其他传统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振娟,彭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12):192-193.
[2]洪佳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小学电教,2017(1):78.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