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娜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几乎包含语文的所有元素,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知识,且散落在课文的每一个角落,隐藏在选文之中。如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取舍、重构,萃取符合语文学科和学段特点的知识,挖掘出课程的核心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亟盼。
关键词: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思考
【案例描述与分析】
方斐卿老师引领我们“温州语文核心素养研修班”在美丽的雁荡围绕“精选教学内容”主题进行第四次集训学习。聆听了方老师对“以体定教”的阐述,以“精选教学内容”为主题的讲座后,我受益匪浅。不同体例课文精选教学内容的精彩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点滴想法。
片段一:记叙文《跑进家来的松鼠》——何必钻
快速浏览课文,捕捉信息,知道松鼠到我家后做了几件趣事,并列出小标题;在此基础上连接小标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案例分析:本课中,一个非常显著的文体特色就是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情感。课文的写法似乎很简单,很容易通过作者的文字体会到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何老师根据文体特点,打破传统线性结构,设计活动板块指向阅读策略。通过默读、练习扫读等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尝试不同的阅读策略,借助图示阅读单,概括出作者写松鼠的三件事在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悬念,并尝试练说练写。整堂课清新大气,掷地有声,扎扎实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片段二: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叶小白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检查生字词后,引导学生在读中练语感,角色扮演朗读中悟语言。
案例分析:本文是一则童话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孩子们常常被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会被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叶老师抓住这些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童话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揣摩、表现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变化,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文本、把握形象,在特有的情境中进行生动的语言训练。
片段三:诗歌《七律·长征》——杨云巧
初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意,了解长征的历史资料和诗句背景,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感受这首诗的诗眼反差:难——喜。
案例分析:从根本上说,诗是不可解的,读诗的要义乃在“见”出一种境界。但这并不表明,读诗的任何阶段、任何层次都必须拒绝分析、拒绝理解。正好相反,在读诗的进程中,愈能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愈能在终极时刻助益读者更好地“见”出一种境界。局部、侧面的可解,是为了整体、全面的不可解。
杨老师《七律·长征》的教学,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引领学生以理性之眼深入打量诗的气象、格局和境界。他并未在诗的多种修辞手法上做过多纠缠,而是拈出“反差”、聚焦“反差”,以“反差”这一贯穿全诗的修辞特色为抓手,不断引领学生理解和把握“反差”背后所抒写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案例思考】
多年来阅读教学存在三种现象: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简单化、复杂化的明显表现;三是过于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课文构成,几乎包含语文的所有元素,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问、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知识,且散落在课文的每一个角落,隐藏在选文之中,需要我们精挑细选。语文课文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文体风格,故事类的课文可谓丰富,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另外,散文、小说、说明性、说理性文章、通讯、剧本、科学小品文等等,不同文体的文本语言以及表达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首先应该立足文体特点,抓住文本教学的核心内容,领会文本表达的独特之处,精选本体性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字魅力,并且学会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得以运用。
1.以“聲音”为经,用感性复活《七律·长征》的诗情
中国的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可以说,诗句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丰富的视像,浸润着文化的意蕴。让学生凭借直观可感的视像,触摸诗歌的温度,窥察诗人丰富的深邃的情感之思,体味诗歌精妙灵动的字词之美。
2.以“反差”为纬,用理性精思《七律·长征》的诗意
精选教学内容,核心是个“精”字——知识精,应选有助于语言实践运用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终身受用的知识;训练精,集中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注重思维的含量和效益的综合,凸显言语智慧和能力的提升;实践精,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指向,以语言文字学习为载体,以强化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归宿,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2(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