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
摘 要:课前预习能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的环境和时间去夯实基础,它是课外和课内学习的纽带,根据固有的知识深化理解,同时是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初中课前预习有效发挥学生的自律性,将自己的身心和所学知识充分地内化并运用,是课堂学习的第一环节。
关键词:课前预习;探究方法;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虽然需要在课前完成,但却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学生自我感悟和借助教辅书来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前准备知识的浅易程度把握,收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听课效果和后续学习。除此之外,能够做到有效的预习会促成学生更好地听课,直接影响其听课兴趣和听课态度。所以,能够将预习作为指导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养成“翻书而自知要点,拿笔而无难皱眉”的水平,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不愧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开辟绿色通道。
一、渗透课前预习重要性,促成良好习惯养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积极组织和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习方式,改变过去的只靠教师传授式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懂得讲课前要备课的重要性,那么更应该指导学生上课前一定要备学,即预习。预习可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做到自主学习就能抓住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帮助学生感悟接下来课程中提及的知识要点,对难疑困惑做标记,有助于找准下节课听课的侧重点,这样提前解决部分知识困难,课上的压力随之会有所减轻。通过这样填补圈画难易做记号,不但可以整合新旧知识,还有利于知识的全面轻松掌握;最重要的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情,抓住重难点讲解,对学生已经掌握的一点带过,对标记有疑问多的着重讲解,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讲解,有目的性地听讲更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预习做到正确的引导,就会让预习环节成为课堂教学的支柱。近两年来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的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就是一个运用课前预习的好的学习方法。
针对这样的现状,学生只是把预习当成了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好时间引导学生去主动计算,勤动脑,勤思考,进行预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升其自学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好方法。
二、针对课前预习现状的研究和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初中课前预习教学研究已经有三年了,而且触及初中课前预习教学的研究非常多,范围也很广。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比较凌乱,也并未形成固定的方案,基于学情的不同就应该选取不同的预习方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对数学做到合理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课前预习做到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在前辈们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改观。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教育更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都应作为突破口,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三、加强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做好数学预习即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践行建构主义思想,学生自主地在脑海里形成认知体系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在信息植入、获取和深化的基础上,对新旧知识整合,预习就是在学生学习正课之前,对新课主要内容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自学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手、脑、耳,多感官联合并用,预习贵在坚持不懈,自学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合作分析问题,最后能成为独立解决问题的主人。教会了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力争做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针对初中生年龄特点、具体学情,研究课堂“自主学习”的个别案例,秉承着科学、可行、有创意的原则。
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不断帮助与评价下促进学生课前预习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与批评并存,鼓励其进步的所在不至于失去信心,批评错误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成长中不至于误入歧途,养成习惯,提升成绩,需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雷迪斯·D·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许庆豫,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华伟,钱展望.数学解题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