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通丹”经济带区域协调联动研究

2018-03-07 07:42刘瑶
现代交际 2018年4期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刘瑶

摘要:“白通丹”经济带作为“向南开放”的窗口,是吉林省打开内陆省份外联内通的重要途径。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区域协调联动,必须以树立开放型发展观念、形成跨省区域协同合作、扭转同质竞争局面为前提,以物流业、旅游业、大健康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探索完善有效区域协作机制和切实可行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平台和融资平台,并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关键词:借港出海 跨省合作 开放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73-03

缺少出海口的弱势,使吉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始终较为缓慢并相对滞后。“向南开放”理念的提出,意在培育外向型经济,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吉林省的经济外向度。建设“白通丹”经济带,意味着丹东港将成为吉林省的一个出海口,作为“向南开放”的窗口,引导吉林省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向经济发达地区靠拢,向发展模式高效率地区看齐,从而使吉林省更加密切地参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地区的分工协作,进而积极融入全国的区域发展大格局。

一、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现有基础

(一)區位优势

白山是我省的边境城市,辖4个边境县(市)区、拥有458公里边境线、临江、长白2个贸易口岸、6个过货通道,一直是我省对朝开发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省内绿色产业国际集散基地,长白山国际旅游区核心地区。通化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又是距离丹东港最近的城市,区位优势与交通便利使通化成为“向南开放”的重要节点,而其在边境、产业、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基础也十分有利于开展区域合作。同时,白山、通化与丹东在生态、旅游等方面,也具有许多相通相近之处,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联手打造鸭绿江生态安全屏障和鸭绿江黄金旅游带和长白山旅游圈。因此,将白山、通化、丹东这三个产业关联度大、经济互补性强的城市协同起来,建设“白通丹”经济带成为陆海联通互动的连接带,打通我省第二条借港出海通道,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政策支持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三五”时期关键工作之一就是加快吉林省开放发展,推动“借港出海”,促进沿边近海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2016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快南部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白通丹经济带”。之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再次提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通化国际内陆港建设,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省委、省政府随后出台了《关于支持通化市建设向南开放窗口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吉林向南开放窗口,重点是建设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2017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与全面深化向东向南开放,落实省委“两翼并进”战略,再一次强调了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对接、打造“白通丹经济带”的重要性,提出要推动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等重要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快推进互联互通。2017年1月长吉图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向南开放总体实施方案》和《白通丹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建设“白通丹”经济带面临的挑战

(一)树立开放型发展观念是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基础

吉林省作为内陆省份和老工业基地地区,其经济发展思想始终较为封闭,局限性较强,传统观念的限囿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层性根本原因。而开放型经济已然成为当下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沿海及发达地区经济开放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之相比,吉林省经济开放程度较低,从政府到市场、从企业到民众对开放型发展观念都认知尚浅。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腹地职能能力不足,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强,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难以有效支撑国际性区域开发与合作的进行,对边境地区、近海地区等开放经济的前沿地区关注度不够,开放的“窗口”开发程度低,关于开放经济的许多规划与措施还停留在设想阶段。建设“白通丹”经济带是个开放性战略,彻底转变以往的封闭思想、从观念到政策导向都向开放型经济转化,是其得以推进的根本基础。

(二)形成跨省区域协同合作是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关键

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吉林省南部地区与辽宁省丹东港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借港出海新通道,打造向南开放的窗口,增强经济外向度,进而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因此,与辽宁省形成跨省经济协作是推进“白通丹”经济带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区域协同合作需要将区际、区内各要素的联系空前紧密地结合起来,区域规划要从大局出发,缓解地区发展矛盾,促进协调发展,维护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形成跨省区域协同合作,就需要吉林省与辽宁省打破省际限制,加强地方政府合作。要形成一个由众多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的城市政府紧密联系的省级区域协作集合体,其内部各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群整体优势的发挥都需要通过加强省际关系的协调来实现。

(三)扭转同质竞争局面是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必经之路

吉林省白山市与通化市同属长白山地区,又与辽宁省丹东市一起同为鸭绿江一脉、中朝边境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导致产业趋同,加之城市之间各自为政、协同合作不足,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利益协调、协商机制,区域间协作仍处于低水平。在涉及产业项目等方面时,互争项目时有发生,彼此恶性竞争,相互排斥,甚至为了与相邻区域竞争经济资源出台特定优惠政策,导致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难以形成,既浪费行政资源,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扭转同质竞争局面,利用这些地区产业相似性高、产业关联强的特点,做好产业承接与联合,整合相同产业,走集群式发展路线,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形成规模经济,以增强重点产业的产业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培育经济增长极,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endprint

三、“白通丹”经济带的空间战略

以白通丹经济带打通吉林省陆海联通的第二条大通道,以长春、吉林两个省内重要增长极作为“向南开放”的腹地支持,采用多种区域协作模式,形成点、线、面多层级的开放格局。“白通丹”经济带将采用轴带合作模式与共同合作模式相结合,以铁路、公路、水路等为主轴,充分利用便利畅通的交通网络,形成经济带,吉林省与辽宁省共同推进大通道建设,实现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港务管理一体化。吉林省“十三五期间”建设白通丹经济带的重点工作将是:进一步建设完善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加快推进向南开放公路运输通道建设和机场建设,完成四平至通化至白河、通化至集安、通化至丹东高速铁路建设,争取国家批复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外向型特色产业。通过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建设,引领吉林省南部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对内开放的主要意义就是接轨国内辽宁沿海、环渤海、京津冀、东北东部,通过开展区域合作,将通化打造成东北东部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中心枢纽;而对外开放的主要意义是接轨鸭绿江国际经济合作带、中韩自贸区建设、乃至中蒙俄经济走廊以及东北亚地区,将通化打造成吉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长春、吉林两市作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是“向南开放”强有力的腹地支撑,要注重提升长吉腹地的内陆开放功能,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增强长吉腹地的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吉林省两翼开放提供核心支撑。

2016年7月,吉林省通化市和辽宁省丹东市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通丹经济带”建设,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也与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就建设通化港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借港出海”变成“建港出海”,旨在为东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借助辽宁丹东港口,加快吉林省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的步伐,这代表“向南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2月通化港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并通关运营。通化港务区计划到2017年达到吞吐量500万吨,到2020年达到1000万吨,到2050年达到1亿吨。与辽宁丹东港合作后,港务区将会有3个以上泊位,借助丹东港直接联通60多个国家、120多个港口。白山市也与丹东港积极沟通,邀请港务集团对白山市的资源、产品产量、物流园区的建设地点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评估。目前丹东港已经与白山市靖宇县达成了建设物流港协议。

四、打造“白通丹”经济带的重点产业

(一)物流业

“白通丹”经济带将充分发挥通化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优势,不断完善通化内陆港务区建设、增加货运量,依托通化佳泰物流园区等项目对市内中小物流、快递企业进行整合,促进物流产业向着健康、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加强推进集安口岸建设,加快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申报工作,争取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健全境外和跨境经济合作机制。同时积极争取设立长通集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自贸区),形成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地。在白山市以 “一个中心、两个园区、多个节点”的发展格局为指导,加强物流园区建设,与通化市和丹东港形成有效互动的空间形态,推动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以期对接长吉图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

(二)旅游业

通化市、白山市和丹东市同处长白山山脉和鸭绿江流域,均为中朝边境地区,民俗文化相通,适合合力发展旅游业。白通丹经济带发展旅游业要统筹区域内现有旅游资源与重点项目,共同制定区域旅游發展规划。依托长白山和鸭绿江生态资源特色,构筑大旅游格局,形成“依山、沿江、环城、跨国”旅游特色,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全面加强“白通丹”经济带的经贸合作,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带。

(三)大健康产业

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原则,将吉林省的绿色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是重点。依托吉林省在医药制造、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生态康养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大健康产业格局。探索医药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加快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科学规范人参、葡萄酒原料以及中草药的种植,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进一步促进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与流通、医药包装、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服务的协调发展,在吉林省南部地区,打造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明确的地域特色的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实现医药科技创新,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强化科技服务,合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共同打造辐射带动长吉图周边的健康生活示范区和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医养结合大健康产业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五、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有效的区域协作机制

要打破省际边界地带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建立完善有效的跨省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各地方政府间的交流合作,合作区各地方政府应共同制定经济合作规划,杜绝地方保护行为,加大监管力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找准推进合作的共鸣点,逐步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跨省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探索民间协调机构,如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或商会,发挥其在参与区域内经济合作的企业中的沟通交流作用,并通过行业协会的引导,改善合作区内各地区产业机构趋同的现象,建立互利双赢的产业链。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

首先客观分析“白通丹”经济带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产业特征,探索资源与产业整合重构的可行性路径,构建切实可行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这对区域合作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地方政府要转变传统的各自为政的观念,建立充分协商的经济合作机制,带领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走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道路,联合发展优势产业,在合作中提升区域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在“白通丹”经济带合作区内实现产业分工明确、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格局。对相似性较强的产业,要结合各地产业差异性,通过产业细化减小同质化,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与产业链布局。发挥东北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在“白通丹”经济带内形成特色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区域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endprint

(三)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

提升“白通丹”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跨省联合开发,从长远发展的眼光考虑,构建支持沿边开放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为未来经济要素在区域中的集中汇集和功能提升性扩建留下空间。进一步加强以交通、给排水、能源、信息为支撑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首先从降低区域空间联系成本出发,加强跨省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服务的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内城市对接能力,改善省际边界区域交通衔接不畅的局面,完善跨区域铁路运输通道、高等级高速公路建设,搭建更为方便、快捷、无障碍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内联外通、运输服务安全高效,以保证资源和产品的流通便利。同时,进一步完善电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在各城市的网络式分布。

(四)打造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和融资合作平台

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和融资合作平台,将为“白通丹”经济带的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和支持,促使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合作区空间信息平台”,完善信息传输机制,建立健全的区域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各城市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各城市之间的信息联系。在融资合作平臺的构建上,为了保证跨省经济合作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不仅需要吸收合作区内的资金,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合作区外的资金,通过招商引资、信贷融资、上市融资、地方银行、风险融资等多种形式解决经济合作项目的资金问题。

(五)强化科技支撑与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地区赢得竞争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对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其次要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从税收、信贷、投资许可、市场准入和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创造公平竞争、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再者要积极促进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及重点试验室等科研资源在合作区域内实现共享。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建设,实现跨省区域协作,需要大量的人才供应,着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就业软环境,为吸纳高层次人才作保障。推动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推广通化市建立“向南开放”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的做法,形成省级和各地区的“向南开放”人才开发基金会,为吸纳人才、激发活力、加快人才创新驱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尹鹏,陈才.面向东北区域合作的吉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5(3):47.

[2]许萌.吉林省对外开放度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江玲玲.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障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9(6).

[4]马林,曹阳等.东北经济区区域协调论[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型经济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阈下西部10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提升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程及成效评价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自贸区视角下湖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对策研究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以开放型经济视角开发三沙市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