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蕾
摘要: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变,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双方面的贫困压力。文章通过城乡二元结构下贫困老年人口在年龄、性别、家庭结构、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下导致贫困老人生活状况差异的原因。并且通过分析贫困老人在获得低保救助和养老金、医疗保障方面的差异,提出合理的社会救助建议。
关键词:贫困老人 城乡差异 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61-04
一、问题的提出
老年人口往往是一个贫困率发生较高的群体。世界各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环境中,预计老年人口尤其可能受到影响。朱庆芳(2005)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的人口测算,预计老年贫困率为13~17%,合2000万~5000万人。2003年老年人口为14860万人,则每6个老人中就有1个贫困老人,是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弱势群体。①城乡贫困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陷入贫困主要有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自理能力等都大不如前,有些老人甚至会神志不清,瘫痪在床,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这就使得一些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得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需求和照料服务需求大大增加。因人口转变、子女外出流动等因素,导致老年人空巢,农村留守老人现象越发严重,除为老人提供经济支持外,为老人提供医疗救助和生活照料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课题于2014年5月开始在湖北省、辽宁省、广东省、江西省、山西省和浙江省等地进行社会救助调查所采集的数据。调查对象分为生活困难的低收入户(主要包括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五保供养等生活困难群体)以及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如负责民政工作的领导干部、低保专干、社区(村)干部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问卷抽样调查与个人(或小组)访谈。问卷调查最终完成的样本量为1503个。
三、文献回顾及本文研究问题
(一)文献回顾
研究多认为老年贫困与人口转变有关,在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为一些群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人们开始晚婚,减少生育子女数量,为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而频繁流动。这些变化导致了家庭规模的大大缩小,家庭结构的不断改变以及代际交换和互惠形式的变化。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均寿命也不断延长。这些因素既构成了中国社会和家庭人口转变的背景,也是人口转变的表现形式。人口布局的重构也是人口转变的动力。快速的人口转变加快了中国老龄化的步伐,增加了老年群体对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需求。然而,社会资源虽然有了巨大的增长,但对老年化的准备并不充足,这导致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作为人口转变的层面,家庭形式,居住安排、家庭规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支持体系也在削弱,对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支持显得越来越不足,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遭遇社会贫困。③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的老年人口中,女性贫困人口多于男性;高龄老人贫困比例高于低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遭受贫困的风险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农村老年人贫困的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乔晓春等,2006)有的学者认为应尽快推行政策措施应对老龄化,如单独二孩政策的实行,退休年龄逐渐延迟,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进程加快等。(陈友华等,2015)有些学者认为农村老年贫困现象更加突出。相比于农村老人,城镇老人享有不同程度的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而农村则远不及城镇,因此乡村劳动力的赡养负担比城镇更重。并且因农村子女因就业和教育原因多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老人更容易处于独居状态,使老人陷入经济和精神的双贫困状态。吴雪香认为,农村老人面临严重的经济贫困、精神贫困,在老龄化背景下还面临着严重的代际矛盾,更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需要政府在农村原有的“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对老年贫困人口进行分层分类救助;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投入;将社会救助与子女养老挂钩;在农村实行教育救助,對预防老年贫困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本文研究问题
本论文主要研究问题:使用定量方法分析城市和农村贫困老人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的主要差异,如贫困老人家庭人口结构、婚姻状况、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老人缴纳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医疗情况等。是否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更易陷入贫困?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是否有政策在力图解决这样的差异?
四、老年贫困的相关理论
刘易斯在其经典作品《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增长》中对二元结构理论作了经典性的解析。这一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同时将经济发展的过程归结为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即农业比重下降而工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他认为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先进的生产力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因此其劳动收益远远高于农村,这将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过程将一直延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达到现代化。但是舒尔茨对刘易斯的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模式及其相关的二元结构理论提出批评,认为刘易斯对农业存有偏见。舒尔茨的理论主要强调了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④在国内,“城乡二元结构”是由郭书田和刘纯彬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结构是二元的,一元是城市居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元是广大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以两种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了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的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和二元的公共事业制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系,使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一直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系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日益形成了一个高度僵化、严格分离的社会经济结构。只有改变二元城乡结构,才能使城乡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endprint
五、城乡贫困老年人口现状分析
(一)社会层面
(1)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城镇老年贫困人口,农村老人更易陷入贫困。如表1所示,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共359人,占总贫困老年人口724%,而城镇中的贫困老人137人,占贫困老年人口总数的276%。稳定收入是影响城市老年人贫困的主要因素。农村老年人年轻时多以务农为职业,基本未被纳入社会保障,老年后,因其缺乏劳动能力,导致物质资料缺乏,获取资源和救助的渠道也十分闭塞,加之家庭养老传统的弱化,贫困发生率更高。
(2)表2显示,老年贫困人口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总体男性比女性多5%。在60~69岁贫困老人中,男性比女性多89%。而7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中,女性数量和比例明显稍高于男性。城镇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农村女性拥有退休金、养老金比例极低,因此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易发生贫困。此外,老年女性的比例在年龄上的差异比男性更为明显,高龄女性更易陷入贫困。
(二)家庭层面
(1)老年贫困人口的家庭结构。根据表3所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贫困老人独居或两人居住的比例都远远大于3人及以上人口数的大家庭,且城市中贫困老人独居的比例要大于农村贫困老人,农村贫困老人两人居住比例大于城市,在访问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农村贫困老人中两人居住多是夫妻二人,或男性老人与一子,并且儿子身体不健康的比例较高。独居或者两人居住的贫困老人家庭中,多为空巢老人或者无子女。
(2)贫困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根据表4贫困老人婚姻状况,可以发现农村贫困老人中未婚人数有37人,占农村贫困老人总数的103%,而城市贫困老人中未婚的仅有9人,仅占城市贫困老人总数的6%;农村老人中丧偶占总数的401%,城市贫困老人中丧偶老人占总数的47%。农村贫困老人初婚有配偶占47%,城市贫困老人初婚有配偶占386%;农村贫困老人再婚有配偶共五人,城市老人再婚有配偶数量为0;农村贫困老人中离婚人数占总人数1%,城市贫困老人则占7%。数据表明,农村贫困老人未婚人数大大多于城市贫困老人,农村老人未婚也多与经济条件有关。这些农村贫困老人年轻时没有条件娶妻生子,进入老年后又陷入了老年贫困。从城市与农村老人的离婚情况看,城市中老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更为开放。贫困老年人初婚有配偶和丧偶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大,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不大。说明是否有配偶对老年人是否贫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个人层面
(1)在个人层面主要分析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医疗救助重要性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医治疾病和日常护理都会产生许多支出,甚至有的老人正是因病致贫。如表5所示,农村健康老人数量占总人数的207%,城市贫困老人健康人数占总数的368%;不健康但可以自理的老人中,农村贫困老人占629%,城市贫困老人占567%;既不健康,又不能自理的老人中,农村老人占107%,而城市贫困老年人仅占总数的7%。数据表明,城市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明显要好于农村老年人,老人越年轻,越有可能照料好自己,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不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占80岁老人总数的667%,大多数老人即使不健康也不得不照料自己的生活。
(2)表6表明,城市和农村贫困老人中患有慢性的老人数量非常庞大,城市和农村患有慢性病的贫困老人分别占贫困老人总数的656%和645%,慢性病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偏瘫等。慢性病不仅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更为贫困老年人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药物费用支出。
(四)城乡贫困老年人口获得社会救助的情况对比
(1)据表7所示,在农村贫困老人中,一直在领低保的人数占农村贫困老人总数的833%,已经退保的占120%,从未领低保的人数仅占39%;城市中领低保人数占城市贫困老人总数的825%,已退保的占107%,从未领过低保的人数占55%。在调查访问中,受访者多表示能领取低保很满意,但是低保的救助金额并不能满足日常的支出。
(2)据表8所示,农村贫困老年人中缴纳养老保险的占农村老人总数的397%,未缴纳的占603%,而城市贫困老人缴纳养老保险人数占总数的283%,未缴纳的人数占693%,其中中途放弃缴纳的有3人,占总数的24%。大部分的贫困老人并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金,据受访的农村老人表示,他们常靠自己种菜获得满足自己日常的三餐需要。然而对于城镇老人来说,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而低保救助不能满足日常支出的情况下,若没有养老保险金会使其彻底陷入贫困。
(3)据表9所示,城乡贫困老人因户籍差异导致了养老保险金缴纳的不同类型,农村贫困老人中61%的人没有缴纳任何养老保险金,376%的农村贫困老人缴纳了新农保;城镇贫困老人中未缴纳养老保险人数占城镇贫困老人总数的704%,缴纳城镇职工保险的贫困老人占208%。表明没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口更易陷入贫困,农村中缴纳保险的主要类型是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是目前新農保养老金并不能满足调查中贫困老人或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城镇贫困老人缴纳养老保险的人中,多是城镇职工保险。
六、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贫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其年龄、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情况均有关,并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贫困老人在家庭结构,子女流动以及养老保险类型上的差别,这使得农村的老年贫困人口不仅在数量上要多于农村老人,更发现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包括住房、家用基础设施都要差于城市贫困老人。针对三个不同层面有以下几点结论:1)从社会层面看,所调查贫困人口中,城镇贫困人口多集中在40~59岁的人群,而农村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老人。在调查的贫困老人中,农村高龄女性老人尤为特殊,她们面临着男女平均寿命差距增加,晚年丧偶妇女人数增多,受教育程度偏低使经济来源社交活动和社会资源的使用受限,晚年丧偶妇女独居率大等一系列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类老人通常生活状况很差,居住环境破旧简陋,独居较多,医疗支出占总支出的大部分,社会救助不足以满足支出。城乡老人缴纳保险金的情况,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超过半数的贫困老人都没有缴纳保险金,农村缴纳保险金主要是新农保,城镇是城镇职工或居民保险。预防老年贫困,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老年人有保险金保障。2)从家庭层面看,家庭人口数在1~2人的贫困老人家庭更易陷入贫困,他们基本无经济来源且生活无法得到照料。贫困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显示,是否有配偶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并不大,但农村老人一生未婚的占农村贫困老人总数约10%,要高于城市贫困老人。我认为除关注贫困老人外,农村贫困青年的婚姻状况也应该得到关注。3)从个人层面来看,贫困老人身体状况为不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的占1/2以上,其中城镇老人的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老年人。贫困老年人中近一年患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比例并不高,约占10%,但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比例都很高,占到贫困老年人总数的6成以上。因此应关注贫困老年人的慢性病问题。
注释:
①③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7(5).
④陈瑞莲.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与国内现实[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4).
参考文献:
[1]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J].武汉大学学报,2016(2).
[2]陈瑞莲.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与国内现实[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陈向明.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友华,苗国.老年贫困与社会救助[J].山东社会科学,2015(7).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乔晓春,张恺悌,孙陆军.中国老年贫困人口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6(4).
[7]王瑜,汪三贵.人口老龄化与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兼论人口流动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
[8]吴香雪.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6).
[9]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问题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7(5).
[10]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1]杨立雄.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J].人口学刊,2004(4).
[12]徐静,徐永德.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J].社会学研究,2009(6).
[13]Holden,Karen C.,Timothym Smeeding.The Poor,the rich,and the insecure elderly caught in between[J].The Milbank Quarterly,1990,68(2):191-219.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