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智 于佳璇
摘要:任何经济政策都存在随经济发展状况而调整与转变的过程,与此同时,经济政策也影响经济总体发展和走势。从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这个变化中存在着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复杂作用过程。文章以分析总结四万亿投资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切入点,研究分析四万亿投资政策中与供给侧改革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当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内涵,最后从“三去一降一补”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四万亿投资;供给侧改革;对比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局面、新形式、新阶段,为了实现新常态所要求的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目标,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随后,中央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何经济政策都源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而促使我国做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状况,笔者认为,与前几年进行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在发展条件、面临问题、政策重点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观点,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如此反复的经济周期,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理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得全球性经济危机再次爆发,随后世界多数国家再次进入了经济衰退期,经济危机对我国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年9月,为了减少危机带来的消费与投资需求的下降,缓解利率上升的压力,避免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我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四万亿投资计划”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增量,而是为了防止经济硬着陆的一系列刺激和激励政策,在这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先入衰退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但是,由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四万亿计划过程中实施的不够到位,造成了之后的产能过剩、结构发展缓慢、杠杆作用过大、政府地方债务等问题。
作为两个时期的政策热点,我国学者对于“四万亿投资计划”与供给侧的改革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关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科学评价方面,我国学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宏观经济层面,郭熙保、桂丽、陈志刚(2015)分析了“四万亿”对于减少贫困人口的积极作用,肯定了四万亿投资增量起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王曦、陆荣比较了“四万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认为短期内四万亿起到了提振经济,防止经济崩溃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这一模式牺牲了中国经济经济转型的机会并造成了市场观念退化的可能。微观上黄海杰等(2016)学者认为政府的“四万亿”投资对企业的投资计划产生了外部冲击,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等。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对供给侧改革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刘志国、李丹(2016)认为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放缓等情况下,供给侧改革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朱富强通过比较当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流行观点,提出这些观点都有把供给侧改革“简单化”的趋势,需要认识的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龚刚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的是科技与自主创新,认为供给侧改革应包括企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联动等。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关注将供给侧改革与具体地区、具体行业、具体领域的结合与应用。王立宏(2016)以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为突破口,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机制构建设想;涂丹(2016)对文化产业在新业态下的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应进行“文化+”的发展战略改革;徐光远、陆平、王旭海提出了对要在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工业化的重要作用;贾康、张斌(2016)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与比较,提出供给侧改革应该采取简政放权、统筹城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等一系列措施。
基于對文献的整理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对“四万亿投资”计划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以及其应用的研究已经十分具体,但是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孤立的,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要实现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就必须从之前的经济政策中寻找问题,分析两者之间内在的作用机理与相互联系。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首先,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说明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比分析“四万亿投资”与供给侧改革,提出供给侧改革中同样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所带来的其实,针对性的提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供给侧改革与“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对比研究
本节将“四万亿投资”与供给侧改革两项政策进行对比研究,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作用机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共性问题,剖析个性差异。通过这种对比来说明“四万亿投资”的问题该给供给侧改革带来怎样的经验教训,并为之后的启示与建议奠定分析基础。
(一)政策背景共性与个性
共性方面,与“四万亿投资”政策出台的背景相似,供给侧改革同样面临的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制造业振兴乏力、转型升级压力明显的经济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投资极容易流入虚拟经济部门成为杠杆资金而非实体,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往往会造成市场错误的供求信号,造成市场激励的扭曲。在东部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发达省份,基础设施在上一轮建设中已经趋于完善,因此供给侧改革也不会再面临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若盲目扩张基建项目,最终会导致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个性方面,“四万亿投资”的背景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的外部环境极其不稳定,外贸出口乏力;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却是在世界经济平稳复苏的背景下,经济的外部环境明显要好于2008年左右。这种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使得我国在进行供给侧改革能够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政策以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作为判断依据,大大增强了规划的可预期程度;第二,从而能够从更为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政策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第三,改革政策也能更为温和、渐进,这无疑为政策的可塑性、延展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endprint
(二)政策目标共性与个性
政策目标的共同点上,“四万亿投资”与供给侧改革两项政策中,都涵盖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目标。但是上文中已经指出,“四万亿投资”用于调节产业结构的资金却因为大量的基础设施错配至需要去库存的传统行业;需要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却在利润的驱使下被企业投入到保护和扩大低端产能;本应用于化解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的资金反而投资于存货,造成了更多的过剩产能。供给侧改革同样面临着上述的政策目标,所以更应准确与慎重的使用资金,充分考虑到可能导致政府失败或者市场失灵的诸多因素,不再造成资金流向的错配。
政策目标的相异之处,“四万亿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世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的冲击,缓解实体经济的压力风险,防止出现经济的“断崖式”下降与“硬着陆”,由此可见,政策的目标更多带有短期调控的特征。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的特征,而做出的深层次的、长期性的、宽领域的改革,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稳定。这种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差异,要求供给侧改革从纵向上必须更多的考虑经济发展的细节,避免出现决策微小失误在长期经济发展中被放大的“蝴蝶效应”;同时从横向上协调各个产业部门,防止出现要素分配不均、行业发展严重失衡、贫富差距继续被拉大等问题。
(三)作用机制共性与个性
作用机制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作用对象与作用重点上,两项政策同样是通过对企业,尤其是通过以制造业企业的改革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中高端制造业、中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政策的作用重点都在创新上,即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市场创新。吸取与借鉴“四万亿投资”中的经验教训,供给侧改革政策尤其要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向制造业企业投入资金时,要充分注意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涌入技术研发与平台构建上,而非盲目的扩大产能,避免陷入文章第二部分所述的恶性循环中。
作用机制的个性体现在作用手段上,“四万亿投资”是围绕着投资计划而制定的一揽子计划,作用的基本点是投资需求,归根结底还是需求侧的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对供给侧的调整,供给端的调整主要针对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供给能力与质量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良性态势,但是供给侧却明显的与这种日益高级的需求呈现出不匹配的态势,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供给侧为出发点,供给侧带动需求侧,这种手段更为时候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更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同步。
三、启示与建议
在总结“四万亿投资”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其与供给侧改革的共性个性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供给侧改革中所明确的“三区一降一补”提出一些细化具体的启示与建议,从这一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一)合理设计资金使用流向
合理设计资金使用流向,实现资金投入的精准化。这一建议是针对“去产能”、“去库存”所提出的。上文中已经提到,“四万亿投资”的政策目标中也有化解过剩产能,消除过度库存的内涵,但是由于资金使用的粗放,资金只是广泛的用于购买低端产能产品与库存,如此反而刺激企业继续生产这些产品。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一定保证资金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不新增落后产能、低端产品,使得增量改革能够对存量改革发挥更大的效果。具体来说,政府在向具体行业、具体企业进行投资或者贷款时,要事先与企业约定,以落后产能的淘汰为获取资金的前提,避免落后企业借政策红利死灰复燃。
(二)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
这一启示与“去杠杆”、“降成本”政策密切相关。资金若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优良的实体投资渠道,就会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成为杠杆资金。杠杆资金若大量涌入某一行业,会使得该行业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要素,形成要素的“虹吸效应”,在提升要素价格的同时,挤占了其他行业的正常生产要素,要素价格的提升与相对吸取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去杠杆”与“降成本”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联动关系,要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一方面就要为资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同时合理管控金融资本的规模,尤其是打压杠杆资金造成的经济泡沫,这对维护金融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提升要素的质量,以技术含量更高的要素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企业成本的下降,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经济的增长。
在具体政策方面,为了创造更多的实体投资计划,笔者建议大力发展公私合作(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有效的融资渠道,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在“去杠杆”“降成本”方面具有以下优点:去杠杆方面,公私合营模式开放了很多以前民间资本不能进入的领域,打破了行业原有的壁垒,为资金寻求了更多的投资渠道,避免了资金过度的杠杆化;降成本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引入民间资本,有利于项目在多方的监督上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三)统筹协调不同产业部门
统筹协调不同产业部门这一启示针对的是“补短板”这一过程,“补短板”的目标是为了协调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弥补生产中的薄如环节与不足之处,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完善,最终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供给側改革时,尤其是要注意处理“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新兴产业的良性引导。
对于“朝阳产业”,笔者主张采取更多的非平衡性的政策给予支持,加速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同时结合顶层设计与实际经验给予指导。笔者建议对重点的新兴产业,建立专业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多层智库,以人才与知识为突破口,实现新兴产业的合理方向引导。而对于“夕阳产业”,应充分肯定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历史作用,避免全盘打破与全盘否定的做法,让其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同时政府要做好转型与善后工作,避免落后传统行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大规模、集中的失业问题,实现“夕阳产业”的软着陆。同时,传统的夕阳产业在其历史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产能与资本,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资本的价值,合理保护和利用,为产业的转型与新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915.htm,2015-11-10.
[2]郭熙保,桂丽,陈志刚.四万亿投资的增长与减贫效益的估算[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
[3]王曦,陆荣.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黄海杰,吕长江,Edward Lee.“四万亿投资”政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6(02).
[5]刘志国,李丹.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3).
[6]朱富强.谨防将“供给侧改革”简单化:几个流行主张的审视[J].贵州社会科学,2016(07).
[7]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8]王立宏.供给侧改革的微观层面理论解析与机制构建——兼论东北国有企业振兴策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9).
[9]徐光远,陆平,王旭海.论实体经济工业化对新常态的推动[J].学术探索,2016(07).
[10]涂丹.新业态下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与调整[J].学习与实践,2016(05).
[11]贾康,张斌.供给侧改革:现实挑战、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06).
[12]苏水东.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13]和军,戴锦.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研究的新进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