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动态影响研究

2018-03-07 00:31周景丽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周景丽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1980~2015年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借助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指标进行测量分析,表明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出现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增强,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劳动力素质对实现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

伴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演进过程的加速,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变化,对劳动力就业带来一定冲击。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对经济增速和效益提升协同发展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发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劳动力会发生转移和流动。针对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调整,势必减少对劳动技能单一的低层次从业人员的需求,形成就业压力;而伴随着新兴产业的日益崛起,对高层次专业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可有效促进就业,产生一定补偿作用。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指标,本文就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动态影响进行分析,为协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所出现的就业矛盾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根据山东统计信息网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分析, 1980至2015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已由“二、一、三”转变为2015年的“二、三、一”,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13.6%快速上升到1990年的29.8%,提高了16.2%,所占比重赶超第一产业;同时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由1980年的50%下降到1990年的42.1%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阶段(1991~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1991年的30%上升到2015年的45.3%,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1991年的28.8%下降到7.9%;第二产业则出现小幅波动,由1991年的41.2%上升到2006年的57.4%,随后进入下滑通道,于2015年下降到46.8%;对比同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二者已十分接近。综上所述,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而第三产业则出现快速增长,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山东省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产业结构的转变深刻影响着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出现了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80年的78.8%下降到2015年的29.6%;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80年的12.3%快速上升到35.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也表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由1980年的8.9%提高至2015年的35.1%,增幅达到26.2%。伴随着农业技术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所需人力则出现快速下滑,大型农业技术装备的普及采用,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作为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其绝对规模的扩张,对吸引劳动力进入具有一定作用,但资本、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导致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失衡,对劳动力吸纳作用有限。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新的途径,尤其是房地产、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兴起,对吸纳不同层次劳动力进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是否均衡的重要指标。该数值越小,表明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反之,则代表发展出现失衡。当此偏离度数值小于0时,表示产值所占比重小于其就业的比重;反之,大于就业比重。公式如下:

Xi:第 i 产业产值的比重;Li:第 i 产业就业的比重;Di:第 i 产业结构偏离度。

根据公式可得1980~2015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具体数值,见图3。

由图3所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小于其就业比重,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低下,已无法吸纳较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零,呈现下降趋势,1985年前出现快速下滑趋势,自1986年至今,则是缓慢下降,平均值是 1.066,说明第二产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加强,对解决就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皆为正值,波动相对较大,平均值是 0.571。由上述分析,可看出伴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者对劳动力吸纳皆有较大的空間。

(二)就业弹性分析

产业就业弹性β表示产业的产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产业就业人数百分比的变化。就业弹性可以反映各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当β>0,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拉动效应,且β越大,作用就越显著;当β<0,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可分类:经济正增长但就业减少为“挤出效应”;经济负增长但就业增加为“吸入效应”。公式如下:

就业弹性β=就业增长百分比/产值增长百分比

就业增长百分比=

产业产值增长百分比=

Li,t表示第i产业第t年的就业人数,Gi,t表示第i产业第t年的产值。根据山东省统计信息网数据,计算1981~2015年GDP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如下图4。

由图4显示,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值波动剧烈,在所分析年份里以负值居多,1999 年就业弹性值跌至谷底达到-2.114,显示其“挤出效应”显著,表明劳动力随产值增长发生转移,大量涌向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值以正值为主,平均值为 0.312,显示其对就业的强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布与第二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值为 0.261,显示其对劳动就业的增长起推动作用。endprint

1981~1991年和2005~2012年以及2015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基本上大于第三产业; 1992~2004年、2013~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于第二产业。这表明1981~1991年和2005~2012年以及2015年,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优于第三产业;1992~2004 年、2013~2014年第三产业作用则优于第二产业。二者在近三十五年来,出现交替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由于其自身资金和技术对劳动替代趋势而减弱。新兴的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放缓,但其吸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巨大。

四、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带动农业对劳动力消化。通过调整农产品品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以此为契机,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大力引进推广新型种植技术,提高作业效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及精细化耕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鼓励种植地发展农业深加工,提高收益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减少农产品流通壁垒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二)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产业是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但其对劳动力吸收与其对经济贡献作用不匹配。应加快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推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步伐;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或是海洋开发的发展,都应当是山东省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为实现山东省工业化注入新鲜血液,豐富山东省的第二产业的产业体系,为“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型提供动力。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引领下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为更多高层次专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已逐步成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早期以传统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因其进入门槛较低,吸纳了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其转移。伴随着新兴服务业的崛起,政府应因势利导,鼓励优先发展生产服务性行业,如现代金融业、通信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其快速发展将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服务业配套发展,同时成为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的主要途径。积极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引导服务企业改善供给结构,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医疗、养老、旅游、文化、休闲领域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可为创造新型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提供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智文,王辉.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09(05).

[2]虞孔卡,张干.重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01).

[3]卢杰.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6.

[4]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段敏芳,郭忠林.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