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浙江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朱作仁指出:“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研究并建立作文训练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当前农村高中的作文教学仍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写作素材陈旧;教师感到无法可教,缺乏系统的作文指导理论,写前指导粗略,写后评改仓促。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计划的写作教学无法真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注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按学段进行文体的序列化训练比较适合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比如,高一着重训练记叙文,高二着重训练议论文,高三学生可以在两种文体都得到序列化训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一、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
一直以来,记叙文的写作教学都处于一种散漫、无序的状态。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记叙文写作完全靠学生的基础和天赋,无论我们怎么指导,水平都很难提高。记叙文的写作从材料的选择到文章的谋篇布局,以及语言、手法的细化都缺乏系统而明晰的研究。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还没有完全脱离初中简单记叙文的写作模式。而且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的体裁选择范围越来越大,很多题目非常适合记叙文的发挥。因此,进行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初高中的过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学写符合高中要求的复杂记叙文,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今后的考试乃至高考。
比如今年江苏省高考以“车”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就非常适合记叙文高手发挥。而对于农村普通高中来说,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教师作文教学水平滞后,生源处于中下层,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思辨能力相对也较弱。像这样的话题,如果写议论文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无话可说,平时积累的那些文人大家的素材似乎也用不上了。高考之后,笔者把今年的作文题目拿到自己所带的高二一个班,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因为之前我们并没有进行过序列化训练,而且学生一惯怕写记叙文,所以,最后收上来一看,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议论文,且都是就车论车,泛泛而谈车的作用;或者从古代的马车、牛车说到如今各种先进的车辆,但也仅仅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思维的深刻性不够。
在进行了作文立意指导和问题评讲之后,笔者建议大家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以“车”为载体,联系社会、家庭、自我生活的变化,挖掘车的变迁背后的情感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要求指向之下,进行了重写。在重写后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很多学生进步很大,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写作的抓手,在事件中抒发情感。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奶糖与自行车》的记叙文,描述了一个与车有关的温情故事,过去父亲骑自行车送她上学需要很长时间,但可以和父亲说好一会话,现在用汽车,不怕风雨了,时间更短了,但跟父亲之间的沟通却少了。文章通过抒发这种反差引起的感触,来表达父女之间以“车”为纽带的一股浓浓的亲情。
高一学年进行记叙文的序列化教学,教师可以把训练点和目标进行细化,分配到两个学段当中,以训练点和训练目标为授课的要点,从选材、构思、手法、语言等方面一一对学生进行训练。
比如选材上,教师可以“多角度或多身份写人”为训练点,以“突显人物个性”为训练目标;构思上,以“选择合适的表述载体”为训练点,以“学会选择触动心灵的人、事”为训练目标;表达方式上,强调叙述和描写为议论服务,从而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手法上,重视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描写手法,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素材。语文教材上选入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都可以成为今后写作的可利用资源。比如,我教的是文科班,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是名著必读作品之一。而《呐喊》中具有悲剧性内涵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设置了一个教学环节,专门引导学生品读《呐喊》中渲染悲剧氛围的环境描写的句段,并且与记叙文写作进行挂钩,让学生品味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并进行课堂练笔。课堂实践也证明有一些成效。
二、议论文的序列化教学
议论文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学会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到说理的层次严密有逻辑都是十分重要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问题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而我们要做的是教会他们把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转化成文字。
我们可以从训练如何立论的角度开始,达到让学生准确选取立论的角度以及立论角度准、小、新的训练目标;训练框架结构,安排分论点的顺序,做到“论之有序”,即議论层次严密有逻辑性;训练选材,选择论据,做到“论之有据”,用论据支撑观点;还可以从因果关系或者条件关系的角度,训练结构与说理之间的关系。
以训练框架结构为例,鉴于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写作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为抓手,针对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并列式等论证的基本结构进行序列化训练。但是,在教学实践与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两个论证结构的议论文读起来总让人觉得很单薄,无论是从论据来看,还是从论证过程来看,都缺少一些广度和深度。于是,笔者进行了一次尝试,在进行了序列化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几种基本论证结构的基础上,把这几种论证结构进行综合运用。笔者建议学生一篇议论文的框架结构这样安排: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可以先正反对比举例来进行论证,接着从“是什么”或“为什么”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又与前面的部分构成了层进式关系。这部分写好了,能够体现作者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当然,在框架结构升级训练的过程中,正面如何列举,反面如何列举,深入分析部分如何操作,这些也需要进行序列化训练。只有把每个部分都训练到位,学生才能把每个部分有机融合,灵活运用,最终写出一篇既具有一定广度又具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文。
此外,议论文不能写成干巴巴的说教式的文章,议论文也可以写得具有文采。我们可以通过巧用比喻、诗文引用、描绘情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议论文文采的训练。
当然,议论文的写作序列训练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如何立论,如何论证,如何运用论证手法使说理更有力,如何增加议论文的文采,这些都是可以指导的。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平时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都可以不断向学生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