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成都行迹述略

2018-03-07 02:21
关键词:草堂成都

严 铭 马 炳

(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汪元量是宋元朝代更替期间的历史见证者,曾两次来成都,以深情之笔抒写着成都,他诗行间展露出的对于成都自然景观、风情习俗和历史名人遗迹的记忆,是宋元更替时成都社会面貌、地域文化的真实记录。

一、先后两次到成都

汪元量第一次到成都是以元使的身份来的。南宋亡后,他入元身沐皇恩,被元世祖选入翰林国史院,并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奉命降香。方回《题汪水云诗卷》云:“黄金台上翰林官,曾奉天香坐站鞍。”[1]汪元量《自书其后》云:“余自丙子从三宫入燕,又一年,捧香下五岳四渎,入青城,过南岳。”[2]其中四渎包括河渎、江渎(祠)、海渎、济渎,江渎祠在成都。《蜀中名胜记》卷一:“《括地志》云:‘江渎祠,在成都县南上四里。’”陆游《江渎庙碑》云:“成都至唐有江渎庙,其南临江。及后,节度使高骈大城成都,庙与江始隔。”《元史·世祖七》至元十五年载:

二月戊午,祀先农。蒙古胄子代耕籍田。癸亥,成淳府等郡及大良平民户饥,以钞千锭赈之。命平章政事阿塔海、阿里选择江南廉能之官,去其冗员与不胜任者。复立河中府万全县。辛未,以川蜀地多岚瘴,驰酒禁。丁丑,荧惑犯天街。庚辰,征别十八里军士,免其徭役。壬午,参知政事、福建路宣慰使唆都率师攻潮州,破之。置太史院,命太子赞善王恂掌院事,工部郎中郭守敬副之,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许衡领焉。改华亭县为松江府。遣使代祀岳渎。以参知政事夏贵、范文虎、陈严并为中书左丞,黄州路宣慰使唐兀带、史弼并参知政事[3]。

汪元量由陕西入川,“去路迢迢入两当,三千三百到华阳。”(《风州歌二首》),“万里扬鞭到益州,旌旗小队锦江头”(《百花潭》)道出了一路艰辛和来到成都的喜悦心情。汪元量第二次到成都的时间大约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终,此次来成都纯是漫游。汪元量入元十三年,谢太后、王昭仪、福王相继谢世,瀛国公被迫去吐蕃学佛,全太后削发为尼,几经乞请,准为黄冠道士而南归故都临安。“道人阅世心如铁,受用西湖到白头。”(刘将孙《西湖一曲掉歌》)南归后的他虽然有“万事一画饼,百年将鬓须。向来误儒冠,今也无壮图”(《南归对客》)的感慨,却喜访名山大川,沉浸在“如此江山是胜游”(《潼州府》),“平生兹游真冠绝”(《光相寺》)的愉悦中,程敏政《宋遗民录》也云:“归江南,入名山,着黄冠,据槁梧以终,又起而出於江湖,迩者名入胜”。而从他此次行程中创作的诗歌数量(四十三首)也能说明他有充裕的时间游玩,不像第一次受命而来,来去匆匆,一路上的诗作也不过二十来首。

二、用深情之笔抒写成都

两宋时期,成都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称得上高度繁荣,成都已成为巴蜀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西南的一个富庶繁丽的都会城市。《宋史》对此作了中肯的描述:“川峡四路,盖《禹贡》梁、雍、荆三州之地,而梁州为多。天文与秦同分。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土植宜拓,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地狭而腆,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好音乐,少愁苦,尚奢糜,性轻扬,喜虚称。”[4]这种局面到了南宋没有多大改变,汪元量的诗就作了最好的解释。

(一)锦城繁华花如锦

南宋末的成都虽落入元朝之手,但并未留下战争造成的伤痕。汪元量的《成都》《百花潭》《锦城秋暮海棠》等诗表现的成都仍然繁华。《百花潭》当是汪第一次到成都所作,其降香当为暮春而入,初秋时才离成都而去。诗中描绘了一幅在浣花溪里快乐游玩的场景:

万里扬鞭到益州,旌旗小队锦江头。

红船载酒环歌女,摇荡百花潭水秋。

《成都》《锦城秋暮海棠》则是汪元量第二次来成都所作,第一次作为皇帝钦点的使者至成都,有任务在身,未能细品成都,而第二次纯是为漫游而来,心有闲,时间也充裕,故其笔下的《成都》别是一番风韵:

锦城满目是烟花,处处红楼卖酒家。

坐看浮云横玉垒,行观流水荡金沙。

巴童栈道骑高马,蜀卒城门射老鸦。

见说近来多盗跖,夜深战鼓不停挝。

成都的春天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红楼处处,酒旗飘扬,呈现一派繁华与热闹的景象,诗人坐看浮云、行观流水,那巴童骑高马、蜀卒射老鸦的悠闲更衬托出成都的祥和安宁,虽然听说近来盗贼多出没,但这丝毫不会影响诗人对成都的好感。

而《锦城秋暮海棠》在赞美锦城海棠色香美妙的同时,还让思绪穿插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通过时间的落差和情感的跳跃来显现诗人内心的复杂:

锦城海棠妙无比,秋光染出胭脂蕊。

日照殷红如血鲜,箭砂妆粒真珠子。

玉环着酒睡初觉,脸薄粉香泪如洗。

绛纱穿露水晶圆,笑杀荷花守红死。

蜀乡海棠根本别,有色有香成二美。

春花开残秋复花,簸弄东君权不已。

锦袍公子汗血驹,宾客喧哗间朱紫。

有酒如池肉如山,银烛千条照罗绮。

萧娘十八青丝发,手把金钟歌皓齿。

神仙艳骨世所无,歌声直入青云里。

江南倦客惨不乐,鸣笛哀筝乱人耳。

干戈满地行路难,屏里吴山数千里。

遥怜花国化青芜,浪蕊浮花敢欣喜。

草堂无诗花无德,窃号花仙宁不耻。

春花撩乱亦可怜,秋花烂熳何为尔。

花前妙舞曲未终,红雪纷纷落流水。

薄命佳人只土尘,抛杯拔剑长歌起。

锦城的海棠确实与别处不同,不仅色美,而且馨香,春花开残秋复花,连太阳神都很无奈。诗中表达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跳跃性,如由海棠被秋光染出的胭脂红想到杨玉环如洗的粉香泪、水晶般的绛纱;由锦袍公子酒宴上的喧哗想到萧娘的皓齿艳骨;而鸣笛哀筝自然又勾起诗人对东吴干戈满地、民不聊生的惨象的回忆。末尾发出对那些曾在成都地域风华一时的人和事的深沉感慨:春花撩乱一时终究零落,其实很可怜,秋花虽也烂漫又能怎样呢,历史上那些红粉佳人终归薄命,到头来都成尘土,还是放下酒杯,拔剑起舞,高歌一曲,以慰心头的郁闷吧。

(二)风情习俗助客欢

南宋时的成都虽然偏安一隅,却“以名都乐国闻天下”[5],其风土人情和习俗颇有地域特色。南宋陈造《送项平甫教授之成都》一诗云:“蜀民日为药市游,家说追欢不说愁。……锦城之乐乐未涯,绿鬓朱颜君更佳。要奉板舆追胜日。暮万里桥朝浣花。……”道出了蜀民天天去药市游览、寻欢追乐的情景,说明锦城之乐无限,像项平甫那样的青年到那里更合适。成都人游赏之风盛行,这些景象也自然引起汪元量的好奇和关注。如药市和蚕市就是汪元量看到的特有的民俗景观。《药市》诗云:

蜀乡人是大医王,一道长街尽药香。

天下苍生正狼狈,愿分良剂救膏肓。

据《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6]说明成都人习惯将娱乐与商贸结合一起,药市成了士庶游乐的一佳去处。宋祁在成都,有《九日药市作》诗,范成大帅蜀,有《丁酉重九药市呈座客》一诗,陆游有“药市神仙思益部,糕盘节物记京华”的诗句(《重九》)。汪元量看到城里有一条专门经营药材生意的长街,不禁夸赞蜀乡人的能干,好像人人都懂医药。同时诗人也由眼前的平静、祥和的景象,想到那些正四处逃战乱的苍生,不免要为民间疾苦而呼吁,希望能得良药来救治病入膏肓的国家社会。

蚕市也是成都人遨游的首选地。陈元靓引张仲殊词云:“成都好,蚕市趁遨游。”(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鬻蚕器》)苏轼有诗句说蜀人“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苏轼诗集·卷四·和子由诗》)而汪元量的《蚕市》则着重写采桑女的美丽和养蚕的辛劳: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携筐去采桑。

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

正如苏轼所云:“蜀人衣食常苦艰,……千人耕种万人食。”(《苏轼诗集·卷四·和子由诗》)要做得衣裳,养蚕女一年至少养七批蚕苗。

由于汪元量第一次是以朝廷使者身份莅临成都的,所以受到热情欢迎。接待汪元量的是一位叫昝万寿的官员,汪诗多次提到此人名字,《元史》等史料也有记载。其在南宋末年任四川都统、知嘉州府,曾在乐山等地组织军民抗元。1275年六月,昝万寿降元,改名(一说赐名)昝顺。我们可从《昝相公席上》诗看出昝氏对元量的盛情:

燕云远使栈云间,便遣郫筒助客欢。

闪闪白鱼来丙穴,绵绵紫鹤出巴山。

神仙缥缈艳金屋,城郭繁华号锦官。

万里桥西一回首,黑云遮断剑门关。

昝氏数次邀请汪元量泛舟游玩。成都地处平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泛舟是人们普遍喜欢的习尚,泛舟之地有锦江、浣花溪、百花潭等。

昝氏与元量泛舟的闲情逸致可从《昝舍人锦江泛舟》中一目了然:

舍人与客放船开,网得鲸鱼饷酒杯。

西川锦雀甜如蜜,录事相分二百枚。

昝氏邀请元量到锦江泛舟游玩,撒网打上来的鲸鱼用来下酒,西川的锦雀肉质细嫩香甜,不仅自己享受,还把它赏赐给别人,共同欢乐。

而《昝元帅相拉浣花溪泛舟》则描写了游浣花溪的盛大场面和诗人的心理感受:

行都元帅千蹄马,腰佩角弓箭盈把。

舞腰袅娜锦缠头,风吹金缕随东流。

公孙弟子背面笑,拔剑一击蛟龙愁。

万里桥西有茅屋,杜子当年来卜筑。

湘江一醉不复归,四松寂寞擎寒玉。

昝氏带领千人的卫队,佩带弓箭,全副武装,在浣花溪畔上船,斟酌行酒,击鼓吹箫,好不热闹。随行的人还以锦缠头,舞动袅娜的腰肢,逗得公孙弟子背面大笑。而元量难以高兴,想起了当年来万里桥西筑起草堂的杜甫,感叹于他湘江一去不复返,只剩下茅屋旁边的四颗松树,在寂寞里映衬着冰冷的月光。

汪元量第二次入蜀时,虽然不是作为朝廷使臣,但昝顺仍然厚待汪元量,还赠送其锦被,如《昝相公送锦被》:

蜀都府主迎宾客,赠我蜀锦三百尺。

美人蔌蔌弄金梭,鸳鸯机上初成匹。

繁花乱蕊皆同心,艳卉中含杜鹃血。

玉妃如霜姑射仙,金刀剪破云霞缬。

为我裁成合欢被,细意密缝无线迹。

道人把玩色相射,银海光摇泪珠滴。

却忆故家初破时,绣龙画雉如砂石。

绮窗窈窕花离离,红妆万境娇无力。

百幅锦帆风不动,绿湿红鲜荡春碧。

纷华过眼一梦如,蜀锦呈绫复何益。

白茅安用红锦包,虎皮难以裹羊质。

只今卷锦还府主,心地了然无得失。

铜壶漏断银缸灭,昆仑影转初三月。

道人坐久闻妙香,纸帐蒲团自清绝。

昝氏赠锦被时,汪元量已出家为道,这鲜艳豪奢的锦只能引起汪元量的痛苦记忆,想当年南宋朝廷投降之时,宫中的绫罗锦缎,弃如砂石,玉殒香消,“纷华过眼一梦如,蜀锦呈绫复何益”,往事如梦,不堪回首,因此汪元量婉拒了昝氏的好意。

(三)阅尽英雄恨难平

南宋时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恨家仇在许多爱国文人的心中难以释怀,他们希望能有左右时局和国家命运的英雄出现,因而“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汪元量对英雄的景仰之情也展现在他对成都古迹的游拜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颂扬上。

杜甫是汪元量崇拜和感叹的英雄,汪两次来蜀,两度礼拜杜甫草堂遗迹,写下了《草堂》《重访草堂》的诗以寄怀抱。诗人第一次看到杜甫草堂,景象凄凉:

子美西来筑此堂,浣花春水共凄凉。

鸣鸠乳燕归何处,野草闲花护短墙。

英雄去矣柴门闭,邻里伤哉竹径荒。

安得山瓶盛乳酒,送分渔父濯沧浪。

——《草堂》

墙边长满了野草闲花,昔日经常到此筑巢、嬉戏的鸠、燕,如今不再来问津,英雄去后柴门紧闭,当年的邻居看到这荒芜的竹径,无不为之感伤。诗人感慨万端,像杜甫这样的英雄,即使抱负难伸,也要“穷年忧黎元”,又怎能会携酒寄沧浪呢?

诗人第二次来成都重访草堂时的心境好多了,看到的草堂之景也活泼而富于生命力:

菰蒲依静渚,杨柳绕回塘。

野堑棕高下,山墙竹短长。

槁梧含古色,瘦菊减清香。

鼙鼓挝三叠,旌旗列两行。

花娘纷舞袖,座客竞飞觞。

洪炉催卷饼,匕首割烧羊。

大笑诸公醉,高谈小子狂。

城关犹未掩,冠盖已飞扬。

鸟语青松里,人行锦树傍。

杜陵轻出峡,千古隔潇湘。

——《重访草堂》

前八句写草堂的美景:菰蒲静静依偎在水中的沙洲上,池塘被四周的杨柳怀抱。沟边的棕榈高高挺立,山墙边的竹子长短错落有致。枯老的梧桐树散发着古韵,瘦小的菊花仍然散发着清香。接着笔锋一转,专写上层社会的宴饮娱乐。鼓声过三叠,旌旗排列成两行。如花的姑娘挥舞着衣袖,筵席上的宾客们觥筹交错,开怀畅饮。他们用酱蘸着生葱,用姜葱蒜末炒韭黄,烧着炉子烤着卷饼,用匕首割羊肉烧烤着下酒。大家都喝醉了,在那里高谈阔论,轻狂至极。城门还没有到关的时候,但这些官吏的车马已飞奔而去,扬起漫天的尘土。此时诗人的视线再回到寂静的草堂里,看那鸟儿在松树间婉转歌唱,行人靠着锦树小憩,不禁又想起杜甫当年出峡,漂泊潇湘的情景。

汪元量一直以杜甫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其诗也学杜甫,李珏《书汪水云诗后》谓:“唐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他的两首草堂诗也不难看出“多慷慨悲歌,有故宫黍离之感。”[8]

花蕊夫人才貌双全,但汪元量更愿意把她看作是一位历史女英雄。《花蕊夫人故宅二首》其一云:

千古风流一梦中,江山阅尽几英雄。

芙蓉城里家何在,花蕊夫人宅已空。

花蕊夫人本姓徐,德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后蜀亡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她诵了一首《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表现了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愤怒之情。特别是末句在怒骂中流露出一个女性的英雄气概。所以汪元量在追忆花蕊夫人的千古往事时,也隐隐为南宋亡国而痛心不已。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在人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遍布于成都地区巷里村落的众多三国遗迹就是明证。在三国鼎立争斗天下的历史风云里,刘备堪称仁德明君,一生致力于“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可惜功业未成身先死,汪元量的《锦江蜀先主庙》就表达了这种惋惜和遗恨:

国破人何在,宫名喜尚存。

虽云蜀先主,犹是汉诸孙。

吴魏不相下,关张岂少恩。

崩年在三峡,遗恨满乾坤。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衰弱,即使孔明竭忠尽力,也无力回天。蔡东藩评价刘禅说:“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这对于孔明来说,真可谓“英雄恨不平”(《后主庙》)。

诸葛亮是蜀国的贤相,为蜀汉事业竭尽忠诚,至死方休。《蜀相庙》诗以五、七、九言相间的形式,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这位智慧英雄光辉千古的一生:

我谒武侯祠,阴郎草凄凄。

当时南阳结庐学龙卧,深山大泽无人知。

胡为蜀先主,三顾前致辞。

欲烦恢复天下计,先生筹策天下奇。

乘时既得人,上曰真吾师。

已晓关与张,二子不复疑。

孤有孔明在军中,如龙有水相因依。

历数既有归,破贼当自兹。

可怜复汉社稷心未已,当时三峡图垒空巍巍。

先生有才过曹丕,中原恢复未可知。

惜哉军务劳,一心死无私。

出师一表如皎日,千古万古鸿名垂。

这首诗是汪元量第一次到成都时游览武侯祠所作。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其死后被追封为“忠武侯”而得名。“蜀汉地区民间祭祀诸葛亮的习俗长期延续、久盛不衰,首先在于蜀汉地区是诸葛亮一生为效忠刘备、兴汉室主要奋战之地,无论是助刘备西取入川还是受遗托孤治理蜀汉,一生伟业功名,同时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恩威并重的宰相人格风范及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受蜀国人民怀念崇敬。”[9]从诗中可以看出,汪元量以一个南宋遗臣的思想警醒自己,以诸葛亮为楷模,也渴望像他那样建功立业,恢复亡宋天下。

汪元量参访三国遗迹,处处怀古伤今,表达了对南宋江山社稷覆灭的痛惜、反思之情。

在宋末遗民诗人中,汪元量是最具爱国情怀的一位,其诗多纪国亡前后事,充满了亡国之戚、去国之苦,正所谓“肠断江南倦客,歌未了,琼壶敲缺”(《暗香》),孤寂忧伤,沉痛悲凉。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他出家为道士,回到南方,往来匡庐彭蠡间,保全了一位汉族儒生的尊严,也找到了精神上的皈依。

[1]汪元量撰,孔凡礼辑校.诗词之属[M]//增订湖山类稿(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220.

[2]孔凡礼.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443.

[3]宋濂等.元史(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8.

[4]脱脱等.宋史(地理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2230.

[5][7]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81,188.

[6]王文才.成都城坊考[M].成都:巴蜀书社,1986:108.

[9]马强.诸葛亮崇拜与古代蜀汉地区的民间信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5.

猜你喜欢
草堂成都
独立风前任去鸿——王蒙山水画草堂意象分析
草堂旧事
成都THE REPUBLIQUE廾界买手店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薪草堂由来
成都
由对立走向友善
“蓉漂”为何选择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