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红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3-07 02:21晏月平张晓倩
关键词:人口素质红利企业家

晏月平 张晓倩

(云南大学 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进入经济新常态,在这一历史关键时期,中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成为学界和政界讨论的焦点。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余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则继续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有的甚至降为低收入经济体。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帕金斯曾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带有普遍性现象,归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这些国家所依据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如依靠出口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造业等等,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步消失,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停滞。而总结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主要通过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强调“技术立国”,鼓励创新,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以及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在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当今中国呈现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缺少、工资上涨增快的特点,即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转变带来的经济增长问题。因此,充分挖掘人口转变的潜在贡献,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则是必须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走上人才拉动型经济之路,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政策层面上,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2010年,政府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使得人才强国战略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14年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要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并提出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健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激发中国的人才红利。

可以说,不论是国外经验、学术界还是政府,都认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且需要充分挖掘以劳动力素质为主的人口要素。因此, 在现阶段研究人口素质红利,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即从人口素质红利的视角入手,对当前中国的人口素质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进一步解析其对人口素质红利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目前对人口素质红利(又称“人才红利”)的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就概念的提出而言,在学术界最早较为完整地提出“人才红利”概念的文献来自于项英辉、李荣彬(2007),在该文中他们区分了“人口红利”、“教育红利”与“人才红利”概念,提出人才红利是“人力资源在传统的人力资本投资之外的,由人力资源的潜能挖掘、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而带来的回报或红利”,同时提出“人才红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投资,人的潜能开放的无限性、自我学习和自我积累的无限性,决定了‘人才红利’可以非递减甚至实现边际递减”[1]。夏新颜(2012)所提出的概念则更为强调人才的创造力特征,他认为,“‘人才红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创造性劳动参与率。创造力是劳动者素质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质量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人才作为劳动者中知识、技能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其创造能力也相应地高于普通劳动者”[2]。可以说,项英辉、李荣彬(2007)和夏新颜(2012)的“人才红利”概念中都同样强调高层次水平尤其创新人才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还有的学者则研究了当前中国要迈入“人才红利”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如袁家健(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逐渐下降,甚至转变为反向作用,由此提出调整我国人才政策应从强调数量转向强调质量,即不应仅仅强调如何“壮大人才队伍”,更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够提高整体队伍的创新能力[6];王辉(2017)发现,“人才红利的实现,本质在于人才资源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当今中国经济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和下一个高速增长点的困境,不在于缺乏具备良好素质基础的人才资源,而更在于产业结构自身的调整升级落后于人才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维持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需要”[7]。

在国外研究中,对于人口素质红利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高养老储蓄,并将其定义为第二次人口红利。这种分析思路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情景下进行定义的,因为在西方国家国情下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存在人口素质状况总是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基础前提,人口素质既没有明显落后于人口结构变化,也没有出现爆发式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即人口素质状况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或稳定增长的阶段,既不会成为人口结构的“负债”,也不会成为人口红利出现的强大刺激性因素。支撑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口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高度发达、现代化教育的高度普及以及人口整体较高的基本素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思路并不适合于中国国情。中国人口转变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加速催化前提下导致的,中国人口素质发展状况没有实现与人口结构变化同步衔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仍有巨大挖掘余地。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人口素质红利研究还存在很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如缺乏一个达成共识的清晰完整概念界定,且缺少对当前中国人口素质与人口素质红利的关系判断。本文试图对“人口素质红利”内涵进行概括,认为人口素质红利应表现为两方面特征:一方面,就人才数量而言,人口素质红利意味着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高创造性的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就人才结构而言,仅仅只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并不一定能够创造红利,人口素质红利还要求人才资源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且这种平衡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因此,拟从人才数量和结构两方面,对当前中国人口素质作出分析,同时分析当前中国迈入人口素质红利阶段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三、中国人口素质基本现状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生物学基础,体现着人口自然属性,文化素质则体现着人口社会属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身体素质

1.预期寿命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

图1各国预期寿命比较(岁)

2015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5.99岁,相当于法国20世纪80年代水平,相当于日本、韩国20世纪70年代水平,相当于美国、英国20世纪90年代水平(图1)。而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目前都已达80岁左右,尤其是日本高达83.56岁。预期寿命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在此身体素质方面与这些发达国家至少还有40年差距。

2.婴儿死亡率

高收入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始终呈现相对较低状态(图2),2015年,法国婴儿死亡率仅为3.5‰,日本2‰,韩国2.9‰,美国5.6‰,英国3.5‰,中国则为9.2‰,相当于20世纪法国的80年代、日本的70年代、韩国的80年代、美国的90年代、英国的80年代水平。可见,当前中国婴儿死亡率水平与这些发达高收入国家至少有30年差距。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

图2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比较(‰)

(二)文化素质

有学者指出,经济追赶过程本质上是人力资本深化过程,该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二是高层次文化水平劳动力在总体劳动力中的比重提高[8]。本文用人口受教育年数表示人力资本,受教育年数愈多,劳动力工作技能就愈熟练,劳动生产率就愈容易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表示当前中国高层次人才现状,受高等教育人数越多表示人口素质红利潜力越大。在张一力(2005)等学者的研究中,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一般性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三种类型[9],由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测量主要用上述两个教育指标表示,因此这里除了教育指标之外,还添加了企业人力资本指标。

1.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图3可以看出,首先,当前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保持持续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了9.13年,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其次,人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及人力资本积累非常缓慢,从2004年的8.01年到2015年的9.13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仅增加了一年左右。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也曾指出: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低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相比之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队列间起伏较大,且各队列随时间递增幅度差异较大。[10]其他数据也显示,“2010年我国三级教育总入学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1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5),计算方法为: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人口数*6+初中人口数*9+高中人口数*12+大学人口数*16)/6岁及以上人口数

图3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2.高等教育普及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界定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的界定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的界定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图4所示,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最底端,且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如201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16%,而法国为62.15%,高出中国一倍以上,日本为62.41%,同样高出中国一倍以上,韩国为97.12%,高出中国两倍以上,美国为88.81%,高出中国两倍左右,英国为56.87%,高出中国一倍左右。可以看出的是,这些经济较发达国家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而中国仍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

图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人口不论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较高的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一般对应着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当前中国人均GDP虽低于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老龄化程度却高于后者。高收入国家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素质提升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素质提升速度要低于老龄化速度,即中国人口素质水平与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且这种差距由于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更难以缩小。

3.企业家人力资本

企业家人力资本①主要功能在于创新,可以整合其他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测度,不同学者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张一力(2005)用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数量,或用其业主数占总人口比例表示[9],Owen(1998)则用雇主数与雇员数比例表示[12],鲁传一(2000)则用企业家人数表示[13]。本文为了方便与国际数量比较,基于数据可获得性,采用了上市公司数量指标来表示企业家人力资本。

上市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从而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知名大企业几乎全是上市公司。由图5可以看出,在6个国家中,中国除了比法国上市公司数量略高、与韩国相差不大外,和其余3个国家相比数量都明显较少,其中美国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日本排第二,英国排第三。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

图5上市公司数量(家)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数量越多,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民营经济较为发达,资本活跃度更高。上市公司的数量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程度存在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当前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中国人口素质的结构现状

(一)人力资源素质的年龄构成

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素质的一大特点是不同年龄人口之间人口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由图6可以看出,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尽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15-19岁年龄组为10.52年,20-24岁年龄组为11.14年),但是从25岁后开始下降,25-29岁年龄组下降到10.65年,30-34岁年龄组下降到10.11年,35-39岁年龄组下降到9.52年,到50岁时下降到8年左右。也就是说,虽然近年来我国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那些早年进入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和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降低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而这些稍年长的劳动者很显然还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再工作一段时间,如果他们不继续学习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当前中国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部分第四卷表4-1

图6 2010年不同年龄组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二)不同省份、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5)

图7 2014年不同省份受过高等教育者占比(%)

从图7中不同地区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者比例最高,北京2014年为55.87%,上海同期为42.85%,相当于发达国家比重,而大部分中、西地区省份受高等教育者比例相对较低,普遍在10%-20%,其中西藏最低,2014年为5.9%。人力资本差异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各省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加大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且有利于中国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与亟待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加强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助于加快经济转型。

对以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数据进行加总求均值后得到当前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地区②差异(图8)。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者占比高达25.20%,而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均只占其一半,西部最低,仅为13.77%。这种过大的地区间人力资本差距与不均衡发展,已影响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上述地区文化素质排名与通常与这几个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程度之间也有一定关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人口文化程度也最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其人口文化程度也最低。这也说明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人力资本优势,提高其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激发中国人才红利。

图8 2014年不同地区受过高等教育者占比(%)③

(三)不同行业从业人口文化素质差异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本④存在显著差异(图9),如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从业者人口素质最低,2014年只有0.89%的从业者受过高等教育,相对较低的还有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最高的是教育行业,2014年达6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相对教育行业稍低,2014年达64%。

具体而言:第一,中国农、林、牧、渔业人口素质过低,如2014年,高等教育受教育者占比仅为0.89%,我国农业生产的波动主要源于农业缺乏持续稳定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14],因此,应当创新农业技术,着力提升第一产业人力资本推动效应。第二,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从业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作为高新技术开发源泉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际也只有60%的从业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从业者只接受了高中及以下教育,这说明当前我国高级人力资本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人力资本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低。第三,就第二产业而言,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的受高等教育者占比均较低,如2014年采矿业中高等教育者占比17.5%,制造业为14.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0.6%,建筑业则最低,为8.4%。以制造业为例,虽然“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占有全球18.5%的份额,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15],但是当前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是中低端的产品生产,主要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技术上存在着很大差距。2017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工匠”的概念,强调中国的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品牌”,完成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则在于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图9不同行业从业人口的受高等教育者比重(%)

五、中国人口素质红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人口素质在数量和结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距离人口素质红利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素质相对较低

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之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健康人力资本。有学者发现,预期寿命增加1岁将导致产出年增长率增加4%[16];同时还有学者提出,增加健康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包括:减少伤残、体弱和疾病,降低人力资本的折旧率,降低治疗成本等内容[17]。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人口身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相差三十年,不利于健康人力资本的积累。

2.非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亟待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虽然当前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上升,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普及率相对较低。人口素质红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层次人才数量,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至少还有三十年左右的差距。

3.企业家人力资本有待提升

许多研究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差距较大的问题,应当将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未来重点投资的方向之一。

4.不同地区间人口素质差异较大

改革开放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引导和自然条件差异导致了中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人口素质存在着显著地区差异。一方面,中、西、东北地区较低的人口素质不利于这些地区发挥人才的优势作用以实现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这种差异的存在也说明要推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应结合相应的人口要素条件。

5.第一产业劳动者素质过低,第二、三产业有待提升

纵观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几乎都经历了产业结构重心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其中就第一产业而言,发达国家大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美国,农业耕种程度属现代农业,具有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等特点。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美国仅用全国人口2%的农业人口就生产了世界1/5的粮食,不仅能够供应本国3亿人口的粮食需要,还能有2/3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而这些是与高质量人口素质分不开的。当前中国第一产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非常低,使得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程度不高,第二、三产业尽管比第一产业相比较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从业者较低的人口素质不利于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

6.不同劳动年龄人口人力资本差异大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为新增劳动者人口素质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相对年长劳动者的人口素质仍然较低,由于新增劳动者所占比重较低,年长劳动者还将持续在劳动力市场工作。因此,存量的较低人力资本的年长劳动者不利于发挥人口素质红利效应。

总之,当前中国人力资本不论数量还是结构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影响人口素质红利的实现。

六、结论与对策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人口转变随之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劳动力素质成为学界和政府开始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数据对当前中国人口素质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当前中国人口素质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并影响了人口素质红利到来的速度。具体而言,以对人口素质红利概念特征的两方面划分来看:从人才数量上来说,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就人才结构而言,当前中国人口素质分配不均,存在着地区、产业、年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当前政府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具体调控,以提高人口素质,尽早释放人口素质红利,具体可以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一)硬环境的完善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放开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户籍限制,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续衔接等措施,同时加快发展商业保险,促进养老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探索发展无子女、“空巢”家庭这些特殊家庭的养老计划;完善国民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当前“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设立政府医疗保障专项救助基金,解决有特殊困难的贫困人群的相关医疗费用。

第二,全面完善教育体系。早在《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4》中就曾指出,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本增长并非由相应的人口增长导致,而是由教育及其他因素所推动。因此,首先,应当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制度,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辍学率,从社区入手、从家校联合入手,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平等的教育机会;其次,一方面重点关注高中阶段入学率,另一方面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与政策,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及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倡技术进步,增加教育投资与投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高端人才的人力资本,使“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中国创造”的人力资本优势。

第三,制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者、企业创新的发起者,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弘扬企业家精神、振兴实体经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要有效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首先应当在对市场的管控方面积极引导法律法规、交易制度向促进企业家精神方向制订,为市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与其他人力资本相比,企业家人力资本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经验,政府可通过扶持天使投资、建立创业孵化园等方式降低企业家创业成本;最后,政府还可提倡企业家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增加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助和学习。

第四,促进人力资本的协调平衡发展。首先,针对不同地区人力资本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在政策上应着力提升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即从教育公平角度均衡欠发达地区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人口素质地区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承接,降低劳动者务工迁徙的物质费用和心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和能动性。其次,针对劳动者素质与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不配套的问题,一方面,应当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与投资,尽快完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还应实现工资与劳动效率的同步上涨,形成以较高工资和较高劳动效率组合为表现的新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基本权益和合理诉求得到实现。最后,针对劳动者人力资源存在年龄上的差异问题,应该对年长的劳动者进行在职或脱产培训,建立与完善终身学习机制,用各种职业培训提高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素质。

(二)软环境的辅助

首先,提升身体素质。随着近年来国家在“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工程的政策力度上的逐渐加大,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农村的贫困地区,贫困户享受政府的各项资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是其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仍非常匮乏,因此,在软环境方面,应该推进人口早期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宣传,配合健康扶贫工程,打好人口素质提升的基础,通过社区、村委会等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建立身体素质提升的长效长期制度。

其次,加强文化素质。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完善,基础阶段的教育逐渐普及,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社会失范现象,如不敢“扶老人”事件、近期的保姆纵火案等,都在说明当前社会道德秩序亟待完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也说明了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应仅仅注重知识的输入,还应当强调社会公德的培养、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基础。

再次,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缺乏,企业办事执行效率低下,导致一些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是企业家精神的宣扬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根植于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着民风民情等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若要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应当一方面在宣传教育中强调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的方式提升民众的企业家精神常识,最后还可以在教育体系中植入企业家文化的影响。

最后,均衡发展人力资本。分析人力资本在地区、行业和年龄方面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于前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导致人力资本在一些地方过于集中,另一些地方又过于匮乏,因此要有效提升人力资本的均衡发展,光靠一些政策性的扶持和帮助还不足以带来人力资本的实质均衡发展,还应在文化宣传方面,充分利用诸如社会组织这样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提升欠发达地区对于人力资本提升重要性的意识,另外促进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扶持、互助意识的提升。

总之,根据当前中国人口素质现状,要实现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还需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与推动效应。只有加强政策引导,集合社会资源发挥政策效应,才能逐步实现人口素质红利的尽快转变。

注释:

①企业家人力资本指的是作为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的一种类型(张一力,2005)。对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如焦斌龙(2000)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指为完成企业生产性和交易性,保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契约的有效实施而具有的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和降低交易费用能力的总和;秦兴方(2003)则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家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概念;王开国、宗兆昌(1999)则从人力资本对信息掌握、信息增长方向和信息处理方式的信息强度差异的角度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进行了界定;丁栋虹(1999)则提出企业家是在动态经济中能够实现边际报酬递增生产的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可以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实质上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把企业家精神或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要素驱动因素来进行考量的。

②本文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地区的划分方法,东部10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6省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3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③用不同行业从业人口的受高等教育者比重表示。

[1]项英辉,李荣彬.开发利用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业经济,2007(1):50-52.

[2]夏新颜.“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6):191-194.

[3]高文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我国“人才红利”开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1):27-33.

[4]梁文艳,唐一鹏.教育质量与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述评——兼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学报,2013(5):86-96.

[6]袁家健.我国人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东部11省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175-180.

[7]王辉.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人才红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J].生产力研究,2017(2):12-14,18.

[8]袁富华,张平,陆明涛.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结构——兼论中国人力资本梯度升级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5(5):11-21.

[9]张一力.从人力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5(7):57-60.

[11]新华网.社科院:最大限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关键[EB/OL].[2009-09-08/2016-03-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08/content-12016379.htm.

[12]Iyegun,M.F.Owen,A.L.Risk,Entrepreneurship,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2):454-457.

[13]鲁传一.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0.

[14]韦吉飞,罗列.中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互动效应实证研究——1952-2004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8-103.

[15]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占有全球18.5%的份额[EB/OL].[2017-01-11/2017-06-06].http://www.chyxx.com/news/2017/0111/486022.html.

[16]Bloom,D.,D.Canning and J.Sevilla,Health,Human Capital,and Economic Growth[D].CMH Working Paper,2001(8).

[17]Rivera,B.and L.Currais,Income Variation and Health Expenditure:Evidence for OECD Countrie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3(3):258-267.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红利企业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健康红利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