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所反映的成都文化形象*

2018-03-07 02:21梁中效
关键词:蜀中锦城锦江

梁中效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32000)

在成都千年不变的美名中,在成都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发展的顶峰是唐代;在成都文学的诗坛上,在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过程中,群星璀璨的顶峰是唐代;在历代吟咏成都的诗歌中,在成都文学二千年的长河中,诗歌最美的巅峰是唐代。因此,从唐代成都诗歌来管窥成都文化形象及城市形象的变迁,颇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唐代成都的自然美

唐代的成都比今天温暖湿润,成都与长安是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唐立国西部的基地。关中盆地面积狭小而长安有百万人口之众,物资供应与后勤保障主要依托美丽富饶的蜀地。虽然有蜀道之难,但只要有成都在,再难也挡不住天下诗人皆入蜀的脚步。[1]

(一)风光和暖胜三秦。唐代气候温暖湿润,秦岭南北的长安与成都联系密切,唐代诗人往返于长安与成都之间,对西南美丽如画的成都情有独钟。诗仙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以满腔热情展示了成都的山川自然之美:“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诗人将“秦川”与“蜀中”、成都与长安进行对比,说明成都是锦绣繁华之地。[2]“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由近及远,提到成都内有锦江,外有峨眉。“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接着描写秦开蜀道,汉兴于汉水,成都也可做“帝王州”。“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最后说明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胜过三秦。张籍的《成都曲》,也从成都的自然美入手,成为成都景观美的名篇:“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春天最美是成都,醉美海棠盛开时。女诗人薛涛《海棠溪》:“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所以唐人提出海棠花,常与成都联系在一起。崔涂《海棠图》:“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却向江南看图画,始惭虚到蜀城来。”

吴融《海棠二首》:“云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温润的成都,迷人的花海,让游子留连忘返。方干《蜀中》:“游子去游多不归,春风酒味胜馀时。闲来却伴巴儿醉,豆蔻花边唱竹枝。”花海美人温柔乡,“少不入川”成古训。

(二)锦江春色来天地。成都锦江以江水濯锦后晾晒色彩分外鲜明而得名,从而让蜀锦名传天下,也使锦江、锦城、锦官城成为成都的文化符号。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老杜在人生的困顿时期,仍对锦江春色充满希望。他在《诸将五首》中仍有“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的诗句。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诗仙将锦江意象贯通全篇,可见锦江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他在《荆门浮舟望蜀江》中仍有“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锦江春色成为诗人抹不去的记忆。李白与杜甫的锦江记忆与书写,提高了锦江在唐代文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锦江也让中唐诗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和永久的回味。元稹《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李涉的《中秋夜君山台望月》:“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武元衡《赠别崔起居》:“别泪共将何处洒,锦江南渡足春风。”薛涛的《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这些美妙的诗句,记录了诗人们在成都的心路历程。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吐蕃与南诏入侵,蜀中也受到震荡,锦江秋风水冷。王建《织锦曲》:“锦江水涸贡转多,宫中尽著单丝罗。”织工锦户,生活艰难。“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正如徐夤《笋鞭》诗所说:“筇竹岩边剔翠苔,锦江波冷洗琼瑰。”所以,晚唐时期天下大乱,锦江两岸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3]

总之,唐代的成都自然环境优越。《十道志》云:“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橘柚之园。郊野之富,号为近蜀,丹青文采,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纸维十色,竹有九种。”[4]1462唐代诗人笔下的成都自然景观更加美丽,诗人将“秦川”与“蜀中”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了成都亚热带风光的迷人、锦江春色的诱人、岷峨灵气的育人和天府之国的养人。

二、唐代成都的人文美

唐代的成都是与国都长安相映争辉的西部文明的双子星座,是唐朝立国长安的西南府库,享有长安之“外府”与“扬一益二”之美名。安史之乱后,长安衰落,大量文人墨客随着皇帝入蜀。唐代诗人在长安与成都之间的徜徉与盘桓之中,感受到了成都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三、唐代成都的形象美

四、结语

唐诗是印证唐代文化一面五光十色的镜子,折射出了盛唐的浪漫、迷人与青春、奋进。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指出:“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6]228在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唐朝,长安与成都是大唐诗坛群星闪烁的双子灯塔,照亮了唐诗美轮美奂的世界。因此,从唐诗看唐代成都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首先,唐代成都的自然风光秀美。“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其次,唐代成都的人文风光壮美。“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

再次,唐代成都的文化形象俊美。“未栉凭栏眺锦城,烟笼万井二江明。香风满阁花满树,树树树梢啼晓莺。”

第四,汉唐定都长安,实施秦蜀一体化战略。唐代的成都乃长安之“外府”和“宰相回翔之地”,繁华锦绣的成都弥补了长安的不足,“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使其成为大唐文明的第四城。文明复兴,梦回大唐。有学者指出:“有了一个成都作目的地,古代的旅行者可以安心地饱尝入川的千里之苦了。蜀道虽难,有成都在,再难也是风雅,连瘦弱文人也经受得了。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7]165-166这段话讲出了唐代“天下诗人皆入蜀”的奥妙。

总之,唐代成都得到大自然的格外恩赐。“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代成都得到大诗人的格外眷顾。“自从扬马奇才后,又得岷峨灵气清。”“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唐代“锦城”、“锦官城”的城市文化形象名闻遐迩。“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指出:“成都在地理形势上为中国西南部纵横数千里间之天然的交通、经济中心,亦为见史以来,中国西南部最重要且恒久性之政治军事中心。”“盖蜀中既地势平衍,物产丰盛,西南边徼内外诸少数民族皆仰成都为物资集散地,故蜀中自古有经济繁荣之优越条件。加以去关中不远,地既富庶,而四境阻险,关中有变,士庶避地,首趋蜀中,此亦增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一背景也。”“唐都长安,承平时代,仰蜀中为物资供应之府库,亦恃蜀中为西南之屏障。关中有事,皇室士庶恒恃蜀中为退避之所。”“唐代中叶,成都已与扬州并称为首都长安以外之两个最大都市。”“诸端综合观之,成都决不在扬州之下。”“故唐末五代时期,成都不但为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亦为当时中国文学艺术之最大中心。”[8]717-718

[1]贾大泉.四川通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2]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袁说友.成都文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

[6]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

[8]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蜀中锦城锦江
家、园、博物馆合作背景下“锦城”园本活动课程的实践策略
蜀中南朝造像发现记
揚雄蜀中遺迹考釋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蜀中九日
长江银兴影城西安御锦城凯德广场店
锦江春色
五律·诗朋春宴锦城
锦江集团面临扩张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