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在当下的环境教育背景下,本科生的教育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继续的教育,适应时代的进步发展是当下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适当地运用各个学校的独特的发展优势,学会扬长避短,从本科生中培养出适应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新时代下的人才,在教育背景下进行的课程实验改革,最为关键的评价体系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下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在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基本保证,通过不同的评价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不同的进行方向,通过多次的实验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同样评价能够带给我们方向,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让我们的本科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在当下的中国本科阶段的教育中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现教育阶段中的大学生面临着债务、生源、就业、质量等各个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了一个打包“大学生”的大型工厂,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回炉重造的,除此之外,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大学文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也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问题。现在的大学生的确是在课堂上记记笔记,认真听教师在讲堂上做出的种种分析,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大学生还是通过背笔记的方式来应付当前的考试,在考试中能够完全忘掉自己笔记中的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需要自主交流,只用关注这个学期考什么、怎么考,这是本科教育的一大缺陷导致中国大学完全处于病态之中,有些教师在大学的授课过程中并不热衷于授课模式而是喜欢自己凭借着大学科研器材搞自己的科研项目,这种做法可能会滋生一些论文抄袭,学术腐败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的大学生一方面可能会因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择业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强烈,最终会让这个大学生对生活失去了信念,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不同每个人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能并没有达到毕业的标准,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话不谋而合,专业的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的知识教育,可以培养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时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当下的中国教育里面更为突出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途径和只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体现,其实这是一种最为底层的教育模式,这种硬性的教育不进步能够吸引学生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更在一定的程度上剥夺了本科生在自主学习上的选择性,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本科教育已经严重的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
对于上述中出现的本科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后笔者希望能通过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作为牵引,创新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大学的教育需要与本科生的学习、研究实践课程和能力的提升相互结合,大学的本科教育更不应该止步于课堂或者是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的能力。这种引导模式下的教学能够丰富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为高校更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方法的实施在于为大学教育的实践者更好地为本科生进行教育提供了一种理论,一种创新的思路。大学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学术上的自由和兼容的氛围,当下的中国教育处于一种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面,很多科技的前沿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进行引导,而且在大学生的课堂里面运用到创新也是为了能够让课堂吸引学生,激发中国学生潜在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中国的教育能够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处于世界的前沿,让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与世界的前沿进行竞争。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在大学的本科教育过程中能够有着很好的体现,大学的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相结合的多元性课堂,课堂教学的目标源于生活源于实践,而在事件中的操作者又是学生,那么在实践的课程中就要做到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科学教研模式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通过合作的方式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研究性教学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会运用到,但只是各个阶段运用的程度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本科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运用能够充分的显现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也是希望通过在研究型的大学中通过研究性课堂的展开就终能够完成大学教育的基础目标——培养出优秀的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研究性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过程,这种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意义上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进行一种研究型的学习,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自己或一个学习小组独立地开展研究学习的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也能够让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在本科教育中得到普及。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通过本科生的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培养出拔尖创新型的人才,研究型教学模式主张以探究作为一种基础的本科教学的一种标准,这种模式就是一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一种互动,一种新的课堂模式的培养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通过优势互补的结合方法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中这种方法也能够强调加强学生的知识培养过程,以求能够达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发展,也能够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祈祷人才竞争的一种新型模式的培养方法。
创新教学离不开教学管理作为保障,而教学管理又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管理科学或者教学论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计划、组织和协调以及控制的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要加以改变,让这些教学的过程能够有序的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在本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成功地将创新型教学运用到教学管理模式中那么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就比如首先要制订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自己在本学年的工作中的工作目标,能够保证自己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能够真正地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发生一些变化;其次就是在课堂中要建立完整的课堂管理系统,在大学的教育模式种能够运用各种网络作为介质进行一些学工作,在技术方面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就是在网络上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堂方式的多变性;那么课堂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管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教育的作用是能够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在本科的教育中以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创新课堂中对于课堂的有效提升对于学校和社会都会是一大进步,提升课堂质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也是为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
创新课堂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的质量问题,教学的质量根据各个高校指定的不同的目标从而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这个过程就要求从业人员对教学的各个过程进行质量上的把关。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心的任务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新时代下的本科教育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时代前沿的教育,根据不同的课程找到不同的特点,通过教师对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合理的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育的手段,通过现代化的科技与传统的教学取长补短,能够共同的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让科技作用于学生,形成一种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这种教学方式下能够达到一种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高校学生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发现当下的培养方案不适合当代背景下的本科生的教育过程,而课堂的灵活性也不再是教育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因素,于是在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环境下,教师和学校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教育进行开发、创新,从而不断地挖掘出一些创新的萌芽,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一种新生的活力无限的学术环境,从而在高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与高校的发展不同那么相应的各个高校的课堂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一些世界级的高校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世界级的高校能够在教育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正是由于这些搞笑不断的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结果。以研究性教学作为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的条件来讲,创新性教学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具有促进培养创新文化、促进有效沟通的高效培养方式,在不断地加速创新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的条件下为整个团队,课堂的展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性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上推出创新同样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符合当下教育背景下的本科教育的发展,各个高校应当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推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在各个院校中创新往往体现在跨专业、复合型的团队中,在这个团队中具有那种创新的氛围,这种创新所具有的好处主要就体现在方便对这些团队进行管理,一些前沿的科学信息能够得到交流沟通,这一方法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培养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的团队精神,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现有阶段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存量,这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用最好、最优质的教学方法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名词,高校的发展、生存都靠着创新,从而能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教育的圈子中,竞争永无止境,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从最初的多元化让其更加的灵活多变,然后进入创新的时代,创新的管理模式能够引起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节是高校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
各个学校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评价,高校的教育评价不同于以往各个阶段的教学评价,大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根据各个学校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的变化,通过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对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的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一种过程。回顾本科教育的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本科教育大致经过了古代的传统文化考试,近代科学的测试和当代科学评价三个不同的时期,因此本科教育中的工作评价来源于古代学校对学生的学历检验。以研究性的教学改革作为牵引,继而创新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是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内容,那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研究性教学在本科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高校在建立教学和科研之间需要一种良好的运作平衡,这是高校迈向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而研究性大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上,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要求研究性大学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各种类型的科研成果带动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在创新性教育的环境中,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在这种科研与教学相互冲突的情况下,由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容易被量化,而科研成果再教师的评职称或者是年终教师考核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导致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无法保证一种平衡性,这种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了研究型大学的创新理念,也会对工作评价体系进行一系列的变革。这种情况下的本科教学就要推动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可以建立以激励功能为主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让工作评价变得多样化,在教育中本科的教学阶段中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往往是学校组织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参考之一,在传统的工作体系评价中因为高校教师不像其他阶段教学中的那样中规中矩,那么评价的体系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在以引导性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媒介从而创新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就要求到高校的评价体系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从而达到教师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在教室的评价体系中还可以适当地加入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教师精力的投入、教师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评价等。而学校方面对于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为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本科生进行创新的教学提供帮助,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人,而且课堂也是研究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那么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在评价系统中也应当加大学生对教师学绩评价的力度,但是学生在工作评价体系中也只是一个单一方面的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在创新本科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参考教师同行、教学管理的意见从而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价。
工作评价体系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工作评价体系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在研究性大学中建立和实施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主题作用,这种作用能够让教师在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在新兴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对课堂的作用外,教学评价在高校中是一种激励教师的法宝,这种评价体系拉近了教师与教师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的作用;不同的课堂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途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评价让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对于教师自己的科研也是一大帮助。对于学校而言,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校对教师的评定工作,因此工作评价体系就要做到科学、公正。
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基础,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作为牵引,创新本科教学工作是为了成功推行一流大学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创新课堂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型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径,在研究性大学中,针对教育进行一次改革,改进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质量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做培养出的各行各业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各个方面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