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基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视角

2019-01-02 07:55牛卫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实务国际贸易贸易

牛卫平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培养具有较强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着尴尬局面。一方面,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又很难得到外贸企业的认同,毕业生或难以就业,或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和外贸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暴露出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相衔接的问题。为此,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须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具体构成要素,积极探索该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这既是全面提高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整体质量的要求,又是对教、学、研结合新模式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创新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1 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解读

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庞国斌,2004)。大学生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事和能量。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发展渐进性等特征(赵建华,2009),并由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部分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指大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就业岗位职业需求,适应未来生活需要和社会需求,所需要掌握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三种实践能力相互促进与彼此联系。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何万国,漆新贵,201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有着共同的特征(见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应当拥有的实践能力涵盖知识与素养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三个层次。(1)知识与素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团队协作能力。(2)职业基础能力:接收运用信息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动手操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发展创新能力。(3)专业职业能力: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国际贸易经营与管理能力、国际贸易业务组织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预决算编制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国际贸易业务适时能力、简单国际商务活动策划能力、主要岗位操作能力。

2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务类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实务类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所占比重大,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单证海关与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运输等课程,这些课程操作性强、与贸易实践衔接紧密,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与否将关系到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为此,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重构与创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

图1 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能力内涵

国内大多数本科类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主要依靠计算机模拟软件实习来完成,缺乏去企业实战机会;专任教师缺乏去企业培训参观机会,授课效果受限,实务类课程体系建设亟待改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1)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中,常停留在概念的阐释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吸纳。(2)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3)教学素材时效性不足。国内外贸专业的教材大多重出口,轻进口,实务类课程教材还不能很好地及时反映贸易实践的动态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适应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同传统的理论类课程模式相比,实务类课程体系建设在改革原则上有所区别:实务类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接受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依照未来工作情境与场景进行组织与互动,在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中应将课堂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课堂教学体系建设

伴随着激烈与多变的市场竞争,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必须对原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该专业实务类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将适合培养实践能力的实务类课程教学认知观念贯穿到教学各个环节当中,积极引导发挥学生潜能。

3.1 改进实务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勤于思考、独立决策,变被动为主动听课,是一种比较好的启发式教育方法。本科层次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对学生管理技能的提升,通过针对性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分角色对外贸实践中的一些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在运用案例教学时,案例应当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现实实效性,任课教师根据最新的外贸动态对案例库进行及时的更新。教学方式可以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加以确定,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案例的宗旨,在模拟情境教学环境下,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谈判角色,增强谈判的实际经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将得到较大提升(周丽琦,2009)。

3.2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学

来自网络层面的国际贸易领域相关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广泛性、及时性、权威性、个性化强等特点。实务类课程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对涉及实务教学的综合性网站、权威性官方和半官方机构网站、学术资料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国际贸易专业论坛等多种类型网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做出如下规划(见图2)。

3.3 及时充实与更新教学素材

国际贸易领域相关政策、具体实务操作变化快,国际贸易政策法规调整、国际贸易地理环境变化及偶发性的国际性经济与政治实践均会对国际贸易实践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还要紧扣国际贸易发展脉搏,及时汲取学科、实践的前沿知识,追踪国际市场情况,了解国际贸易发展动态,并将这些知识融合到课堂中去。结合教材和实际应用,摒弃教材中一些旧的素材、淘汰不再使用的单据内容等,掌握新的单据种类、缮制内容和缮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适时引入实物模拟法,使学生对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对实务操作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货物包装的相关概念时,可以先准备好一些不同类型的包装物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包装的类型、作用、包装标志的不同表现形式(张庆杰,2008)。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当前各高校都对实践教学活动给予了较高程度的重视,逐渐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实验设施与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契合和匹配,实践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系统,实践措施操作可行程度不高,尚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能力的实施方案。由于实验室资源紧缺、师资不够和课程学时数不足等诸多因素限制,实务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4.1 完善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图2 网络协同教学规划图

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其在教学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主要在于:(1)仿真教学内容和就业目标的高度一致性。以模拟的职业行为活动为手段,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技能,进而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需求。(2)注重技能,以“用”促学,从做中学。(3)通过获取不同职业的通用知识和体验,有效提高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曾育新,2009)。在今后的课堂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深入从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出发,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模拟熟悉完成进出口贸易各环节的具体操作,以帮助学生系统规范地掌握相关主要操作技能。在师资安排上,应由熟知实践操作的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有短期调研或交流过的教师担任;在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模拟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提供更多的模拟教学时间供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设计模拟交易会模式、模拟外贸公司模式、模拟货运代理模式等多种模式供学生参与,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突出情境教学法特色。

4.2 更新仿真模拟实验教学软件设备

实验教学软件设备是进出口贸易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硬件保障。然而随着技术的升级,一些教学设备与软件的更新不能同步,将影响模拟教学实验效果的发挥。在软件配备上,首先,应配备一套高度仿真的模拟教学软件。目前市面上有关外贸模拟的软件很多,由南京世格软件公司与对外经贸大学联合开发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市场占有率高,使用反响较好,受众面较广。但前些年部分本科院校由于对实验室软件到位重视不够,这些高校购入软件时间较晚,此外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加之受服务器功能受限,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之外的时间在校园内其他地方实际操作时上课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4.3 适当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延伸,包括时间的开放、内容的开放、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源的开放(甘义明,梅素珍,2006)。开放式实验方式使有兴趣的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交互式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在教师指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外围的拓展,并撰写出书面的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实验技术路线(张汝根,2009)。还可以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案例教学课程”,观看企业业务流程视频录像等。除此之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开放时间,参与部分公司的培训工作,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吸纳能力。

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实习教学体系建设

受师资和经费所限,相当多的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活跃,在校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缺乏感性认识。在经管类专业前些年扩招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剧增,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存在很大压力。实务类课程实习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

5.1 深化学生实习综合实训

受部分外贸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外贸企业业务开展规模受限及业务保密性等原因,现阶段外贸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难以深度介入岗位,学生去外贸岗位实习难以学到完整的知识 (刘红燕,2008;宋怡娜,2012)。

在建立实习教学体系这一方面,许多职业高校国贸专业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实行校企合作,能够更多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生产、经营的一线,不断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 “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顶岗实习延伸化”的实践体系。然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在与校外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的合作优势不足,因此定期邀请外贸公司、外运公司、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业务部等部门相关人员来校开办讲座,邀请实践基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介入实习的指导,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是更有效地建立校企间沟通和合作的方法。

5.2 鼓励教师加强产学研合作

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深入外贸企业实地调研和参加企业的短期培训,更新实践知识储备,为更好地胜任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应出台一些鼓励措施,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课题合作,使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得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培养和锻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有效提升,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与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充分保障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形成(许烜,2013)。

猜你喜欢
实务国际贸易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