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能力对留德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和对策分析
——以浙江科技学院“2+3”项目为例

2018-03-07 10:29孔文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语言障碍德语受访者

孔文静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跨文化适应是交际者面对陌生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做出自我调整,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跨文化认同的过程。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大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理论成果日渐丰硕,但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诸多文化差异分析理论成为跨文化适应问题的首选解释,语言障碍这一基础问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被弱化的趋势。

跨文化适应的潜在障碍可分为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2016年赴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继续本科学习的“2+3”项目学生进行访谈分析,考察语言障碍的具体影响力,发掘传统研究中非语言障碍的语言诱因,探究语言障碍和非语言障碍的实际比例;根据学生德语能力的具体短板及学生德语能力对跨文化适应的实际影响,提出“2+3”项目教学工作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

浙江科技学院从2000年开始实施“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该项目学生在浙江科技学院进行两年的专业学习和德语学习,通过德方主持的专业选拔和德语考试之后,赴德国合作院校继续进行三年的本科学习,完成学业后取得中德两所大学的学位,因此该项目简称为“2+3”项目。该项目结合中德双方的教育模式和优势,联合培养具有良好国际交流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德语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向德国合作院校派遣了约1 200名项目学生。

浙江科技学院与九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2+3”项目,其中与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汉科大”)的合作最为密切。29名“2+3”项目学生于2016年5月被汉科大录取,7月在杭州同来自汉科大的德国师生一起参加了第十届 “2+3”中德交流夏令营,9月在汉科大注册入学。研究者于2016年7月参与组织“2+3”中德交流夏令营;9月赴汉科大工作及研修,旁听“2+3”项目学生德语课,在汉科大外事办公室协助参与项目学生的日常管理,如调解学生与房东的矛盾、处理保险公司的警告、办理入学注册与毕业手续、陪同学生就医等。因此,研究者几乎全程参与了这29名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经过与学生近一年的相处,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有了初步的观察了解。

2 研究过程

2.1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信息

访谈对象共计24男5女,出生于1994年1人,1995年13人,1996年13人,1997年2人,生源地均属浙江省。每次进行一对一访谈,时间为1~2h,语言为中文。访谈旨在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他们在德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二是他们对国内外参加过的课程、活动的评价和反馈。研究者只提开放性问题,不对受访者刻意强调德语能力的重要性,不引导受访者用语言障碍解释跨文化适应问题。

2.2 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数据

访谈结束后,对录音进行转写和匿名处理。遵循扎根理论“自下而上”的研究思想,从受访者对自身经历的自然叙述中提取德语能力扮演的角色。分析过程始自编码。在初始阶段尽量对采访内容数据保持开放的态度;随着研究工作的进行,编码越来越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出现频率高且对研究问题有意义的编码被逐级归类。通过分析类属之间的联系,回答研究问题。

3 研究结果

3.1 德语能力对留德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3.1.1 学习方面

汉科大在专业课开始前开设了很多课程帮助新入学的外国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受访者回忆当时课堂听讲很有难度,如选修“office应用”的受访者反映,即使本来熟悉的操作在课堂上也不能完全跟上节奏,因此预感未来学习压力会很大。

专业课开始后,有的教授善于使用简单语言解释问题,且语速较慢,他们的课程受访者可以完全听懂。但大部分教授不会为照顾留学生的德语水平而改变自己的表达习惯,受访者只能借助PPT和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力理解。因为没有自信能用德语表述清楚,所以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很少当堂提问,碰到能回答的问题很少主动发言,与德国同学的交流也不多,因此在课堂上存在感较低。

在德国,课堂参与度是评判专业能力、评定最终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班级的受访者都提到了一次难过的经历: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分组做实验,没有德国学生愿意同中国学生一组,一个德国学生说出了侮辱中国学生的话。事实上中国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比德国学生差,但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让部分德国学生误解为能力不足或积极性不高,即使认可中国学生专业能力的德国人也因沟通不顺畅而不愿与中国学生合作。

少数教授为了促进学生融合特意把中德学生分在一组,除此之外大部分小组作业都是中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做。德语能力欠缺导致中德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足不利于中国学生德语能力的提高,如此恶性循环,极大限度地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

3.1.2 生活方面

受访者表示,他们应对日常生活没有问题,但很难交到德国朋友,因为德语水平只够日常问候或泛泛聊天,难以将沟通深入下去,也因为这一点,在谈及未来规划时,很多受访者都提到因为德语水平不足以很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所以不考虑毕业后长期在德国工作。

值得注意的一点,受访者的德语能力并没有因为在德国生活自然而然地提高,反而有不同程度的退步。据他们自我分析,是因为日常生活交流只需要一些基础词汇,很多学过的词汇因为缺乏运用而逐渐遗忘,或者只能读懂、听懂,无法主动表达。

3.2 优化教学工作以应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建议

3.2.1 加强培养专业德语应用能力

所有受访者在描述学习上的困难时都多次提到“专业德语”,即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特有词汇及表达。听课时跟不上节奏大多是因为在专业德语上绊住了脚。受访者曾试图对照中文资料理解德文专业知识,但很难找到确切的对应专业词汇。

浙江科技学院从第三学期开始为“2+3”项目学生开设专业德语课,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应对德方的专业选拔以及未来在的德国学习。据受访者反映,专业德语课形式抓药是专业词汇的中德对照翻译。学生只是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德语词汇,但并不懂如何应用,也正因缺乏应用而容易遗忘。而且国内专业德语课也不可能穷尽所有专业词汇的翻译。

受访者经过在汉科大一年的学习,逐渐在专业语境中理解了曾经困惑的专业词汇,即使到现在仍不知道某些德语词对应的中文翻译是什么,但完全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建议国内的专业德语教学把重心从中德对照翻译转移到培养学生用德语学习专业的能力上,引导学生开始阅读德语专业书籍,提前适应专业学习语言的转变。

3.2.2 支持进行个性化德语学习

受访者普遍没有很好地融入德国朋友圈,休息时他们更愿意和中国同学一起做饭聊天。交到德国朋友的受访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有私下联系也很紧密的德国同学,是因为他们都喜欢踢足球,而且喜欢同一支球队,经常一起去看球;有关系很好的德国室友,是因为他们喜欢打同一款游戏,经常交流战术技巧。

有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中国学生与德国人成长经历迥异,共同爱好最有可能成为双方的共同语言。建议引导学生多接触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德语资讯,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各种表达,不仅能在兴趣驱使下提高德语水平,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德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

3.2.3 注重提高中德交流活动参与度

浙江科技学院为“2+3”项目学生举办了很多中德交流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暨“2+3”中德交流夏令营和每学期多次的德语角。

“2+3”中德交流夏令营于每年项目学生通过选拔后赴德国前在浙江科技学院举办。在两周时间里,德国教授和学生向中国学生展示具有德国特色的专业授课形式、方法,中国学生帮助德国学生中文,中德学生一起参加跨文化学习,课余时间游览杭州名胜古迹,体验杭城生活。受访者几乎一致认为,在教室里上课收效甚微,而走出教室的小组活动收获颇丰。跨文化培训的教师让学生在城市里一起寻找某样东西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在西湖边找10个中国人,采访他们对德国的印象,中国学生为德国学生翻译,德国学生帮助中国学生完成德语报告向其他小组展示。即使杭州的夏天热浪滚滚,学生们仍热情不减,因为有共同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贡献力量。不论是德语还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浙江科技学院同德国高校有多个合作项目,除中国学生赴德留学外,也有很多德国学生来浙江科技学院交流学习。每次德语角都会邀请多个德国留学生参加,但这么好的口语练习机会受访者大多只参加过一两次。他们的解释是,几乎每次德语角都就一个主题做一个德语报告,然后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交谈,形式单一,且规定话题后他们可以说的就更少了,往往会觉得尴尬无聊。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任务让大家都参与进去,都有事可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同德国人交流。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浙江科技学院“2+3”项目学生的访谈研究发现,德语能力是留德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传统文化适应研究中的非语言障碍往往是源于语言障碍引起的沟通不足。语言能力与文化适应呈正相关。德语能力不足会打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阻碍学习、生活两方面的适应,降低留学质量。建议学校加强专业德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支持个性化的德语学习、注重中德交流活动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出色完成学业,适应留学生活,发展健全人格;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国际化。

猜你喜欢
语言障碍德语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