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正确率

2018-03-07 11:13段光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综卷雅言题目

段光宇

(民勤县第四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是历史学科命题原则之一。2017年《考试大纲》规定要强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规定实际侧重考查历史学科的通史内容,这也要求考生对历史的学习要注意构建完整的通史体系。而我们高中现行教材是模块式结构,不利于学生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构建起完整的体系,更不用说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了。一些历史基础薄弱和文史知识涉猎不够宽泛的考生,感觉学习历史,又难以繁。就课本所学知识应对高考,总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客观事实亦如此,就近三年来的全国文综试卷而言,试题“超纲”现象屡见不鲜,仔细统计近年来的文综试卷,客观试题总分48分,难度系数低于0.5的题目超过半数,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考生得分不超过30分。很多题目,让考生在考场上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个别学术前沿性题目,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评起来也颇费周折,若无参考答案,老师也难以自圆其说。

怎样才能在高考考场的有限时间内尽快锁定目标,精准选择。以下思路和技巧,供师生参悟琢磨。

1 巧解题干,切中要害

很多选择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学会解析材料,精选主干词句,即常说的抓关键词。一要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二是要概括出关键字句。在理解和概括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更多有效信息,再与选项进行对照选择。以下题为例:

例1:(2015全国文综卷Ⅱ,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汉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信息:专注于“良二千石(郡太守)”“反复重申”“主要”三个核心概念。 材料中括号里面文字和信息尤其要留意并加以利用,该题目中的“良二千石”是指官员的俸禄,学生未必能够想到,但括号里面的“郡太守”则告诉了考生“二千石”的身份,宣帝强调了地方官员郡太守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反复重申”意味着后来的统治者对宣帝重视郡太守的治国理念非常认同,多次强调并加以继承。“主要”在很多题目中比较常见不可小视,它提醒考生选项中可能有相似选项,要加以比较甄别。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很有把握地选择A项。

2 缩小范围,排除干扰

新课改以来的文综客观试题的设问有一个显著变化:只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选项,这就可以大胆运用排除法。有些题目,题支明显有误,利用排除法可去掉1~2项。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快速找到科学合理的排除依据。依据不足,则不能轻易运用。怎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证据,进行有效排除,看下面题目分析:

例2:(2017全国文综卷Ⅱ,24题)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图略)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这道题目从选项着手排除相对容易。结合题干信息,排除C,依据是交通条件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不能成为决定性条件;排除B,是争霸战争与社会安定相比较,哪个更能促进经济交往,这也显而易见。这样排除B、C两个干扰项,其余再做比较,就相对容易了。

3 抽丝剥茧,图穷匕现

古文材料和古汉语字词,要做到准确理解,恰当翻译,力求化古为今,化繁为简。这要求考生一要注意平时对古汉语常识的积累,二要做到不能胆怯,不能被之、乎、者、也这样的“纸老虎”吓住,只要耐心细致,理性应对,就能攻坚克难,化敌为友。以下题为例:

例3:(2014全国文综卷Ⅱ,37题)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该题目乍一看来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其实不然。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按“周礼”行事,二是学说“雅言”。而题目的考点最终落在“雅言”的起源上。

准确作答的思路有三步:第一,要明确何为 “雅言”?“雅言”就是官方话,即普通话。第二,“雅言”与什么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雅言”即普通话与一个政权的统治中心密切相关。第三,“雅言”的起源在哪?西周的统治中心在镐(今陕西西安),所以应选陕西,就象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一样。

4 联系现实,关注民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对现实总有一定借鉴意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家国情怀,考纲也提倡“一点四面”(一点:在高考中要体现立德树人,四面:在高考中要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的考查原则,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总是有那么几道映射现实热点的题目。如本文上面的例1中地方吏治问题,就映射到当前我国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一热点。另有下面题例:

例4:(2016全国文综卷Ⅱ,27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本题难度不是太大,考生主要在B、D两者之间徘徊。仔细思考就会得出结论:宋代大量“客户”出现的原因不是政府管理失控,而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题目明显体现了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这一命题思路直接映射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热点问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注民生问题,政治思维要敏锐,要注意培养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以上思路和方法,只有综合运用,灵活处理,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总之,决胜高考不仅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强化理论学习,细化能力目标,过好历史学科素养的知识关,还要多关注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历史性思考,培养历史意识,树立以正能量为主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林国志.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169.

[2]沈宏.浅谈中学历史教学[J].吉林教育,2010(1):80.

[3]何勇.现行高考模式与历史教学反思[J].新课程,2013(12):180.

猜你喜欢
文综卷雅言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从一道高考选择题看学生思维问题——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0题
社会史研究范式与高考——以2016年高考三套全国文综卷第40题为例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孔子与儒学:“应当”还是“需要”?——伦理视域下的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40题评析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