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庆,赵庆松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当今世界,生产活动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等,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设厂或建立分支机构,或承接国际大型工程项目,或与境外企业开展合作,为中国经济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和舞台,急需一大批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2009年10月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创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国际班(实验班),希望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卡特彼勒等公司的深度合作,按照“大师引领、融入前沿、创建平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出“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的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1.人才培养规格内涵不清晰
已有的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只能概括性地说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缺少对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内涵进行精确定义。
2.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名企需求不对接
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开展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但大部分合作层次不高、产教融合不深、实效不强。
3.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规格不协调
已有理论课程体系缺乏先进实用的外语培训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实践训练平台,素质教育体系缺乏融入国际化生产体系等问题。
4.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匹配
传统的创新实践训练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缺乏在系统化操作中训练创新能力,不能实现持续创新。
5.师资队伍与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
现有师资队伍总体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国际化元素不凸显,缺乏前沿技术、前沿文化和前沿管理。
6.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不匹配现有的体制机制相对较为单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系统性不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对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岗位需求、培训体系、技术技能标准等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2.改革校企协同一体化育人模式,创建与“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按照“大师引领、融入前沿、创建平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思路,以能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优化,构建基础宽厚、融入前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4.探索建设包含模拟生产线、ANDON系统等实训设施的创新实践平台,按照P(人员)、Q(质量)、V(速度)、C(成本)成果导向标准,开展创新实践训练。
5.探索建立大师引领、教学名师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形成大师引领育人的新局面。
6.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机构,制定相关运行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体制机制。
按照“大师引领、融入前沿、创建平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思路,校企共同界定了具有7项知识要求、5项能力要求、6项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思路
大师引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刘宝新和卡特彼勒技术专家Tom Halloran 等26名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国际化师资团队,有效引领教学改革。
融入前沿:按照能力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教学中全面融入卡特彼勒前沿技术、前沿文化和前沿管理。
创建平台:按照“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搭建国家品牌专业平台、卡特彼勒实训平台、前沿技术体验平台、师带徒成长平台、托业英语培训平台、卡特彼勒生产体系课程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等7个教学平台。
成果导向:基于P(安全零伤害)、Q(质量零缺陷)、V(28台车/30分钟)、C(成本零废料)的培训目标,开展每轮30分钟的模拟培训,每轮创立1个新的生产标准,形成生产标准的持续改进和目标成果的达成。
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引入卡特彼勒前沿技术,不断提升7个平台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改进。
2.人才培养规格
7项知识要求:具有马列主义理论、计算机应用等人文及科学知识;具有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等应用外语知识;具有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等前沿技术知识;具有异域文化(Foreign Culture)等前沿文化知识;具有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等前沿管理知识;具有黑带标准BBS(Black Belt Standard)、模拟工作环境SWE(Simulated Work Environment)等国际标准和创新体系知识;具有卡特彼勒识图、电工电子技术、PLC等专业知识。
5项能力要求: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计算机应用等通用能力;具有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智能控制等专业能力;具有适应异域文化、团结协作等社会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等方法能力;具有熟悉前沿技术等拓展能力。
6项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具有国际化竞争意识;具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意识。
项目化平台: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搭建了国家优势专业平台、国际一流实训平台、前沿技术体验平台、师带徒成长平台、英语托业培训平台、在线课程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等7个项目化平台。
模块化课程:以能力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形成融前沿技术、前沿管理和前沿文化于一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的模块化课程。
标准化教学:采取企业培训模式,将项目分为标准工作表和任务书,开展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的标准化教学:首先教师做示范,其次小组轮流操作,最后一名学员做展示。
岗位化素养:教学中开展岗位预览培训,预览内容为管理系统、操作系统、文化系统等要素,按照岗位预览要素操作,强化学员的岗位素养。
企业化评价:按照P(人员)、Q(质量)、V(速度)、C(成本)的考核要求,对学员开展是否伤害到人、是否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操作、是否按照预期速度完成项目、是否超出预期成本为主的“企业化评价”。
1.理论课程体系
职业基础课程:包含异域文化(FC)、托业培训(TOEIC)、卡特彼勒识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PLC、传感器检测技术等职业基础课程。
职业能力课程:包含黑带标准(BBS)等国际化标准课程;SWE等创新实践操作课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专业课程;精益六西格玛(LSS)等方法课程;智能控制等专长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包含测量系统分析(MSA)、设备综合效能(OEE)、统计过程控制(SPC)等能力拓展课程。
2.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导向原则,开展实验、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践教学,构建了以GBS实训等16个项目为载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
3.素质教育体系
以理论教学为载体,通过开设国际关系等国际性特征的课程作为通识知识,扩大学生国际视野;通过开展前沿技术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前沿意识;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践教学为载体,通过世界名企顶岗实习等,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综合素质。
创建一个模拟装配小车为载体的创新实践平台,含模拟生产线、ANDON系统等设施。基于PQVC的培训目标,开展每轮30分钟的模拟生产培训,每轮创立1个新的生产标准,形成生产标准的持续改进。
师资团队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刘宝新和卡特彼勒技术专家Tom Halloran 等26名高层次人才组成,通过名师上讲台、与学生面对面指导等,形成大师引领、持续提升的育人路径。
校企创建了战略规划中心、产教管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开发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名师工作室,制定了《产教融合项目开发与应用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管理办法》《课程开发与奖励办法》《科研成果孵化与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机构健全、多元激励、多项制度保障的产教融合体。通过发挥战略规划中心的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功能,建立了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学生等多主体联动机制;通过发挥产教管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开发中心的科技研发、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等功能,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职能互动机制;通过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技术技能传承等功能,建立了大师引领的长效育人机制。
创新性提出了按照“大师引领、融入前沿、创建平台、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熟规则、晓文化、善创新”的国际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理念。
创新性探索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导向的“五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成果导向的创新实践平台、前沿技术体验平台等7个“项目化平台”;开发了与项目相配套的“模块化课程”;实施了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的“标准化教学”;教学中全方位融入操作系统、管理系统、文化系统等“岗位化素养”;对学生开展PQVC为主体的“企业化评价”。
校企合作创建了战略规划中心、产教管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开发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名师工作室,制定了《产教融合项目开发与应用办法》《科研成果孵化与奖励办法》等多项保障制度,通过发挥“4个中心和2个工作室”的职能,形成了多主体联动、多职能互动和多元激励的长效育人体制机制。
2009年10月该成果开始应用于20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有8届学生8000多人应用该成果,成效显著:获得国家创新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一等奖13项;300多名毕业生在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从事技术服务工作;80%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等企业就业,95%以上已成为技术骨干,专业对口率达98%以上。
经过8年实践,形成了一大批物化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成1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卡特彼勒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职教名师工作室;建成《机械制图》等14门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出版《机械CAD/CAM(UG)》“十二五”规划教材等40多部;建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和国家级实训基地;发表SCI等论文100多篇,申获50多项国家专利。
该成果在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20多个专业推广应用,成效凸显;该成果被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浙江金华技师学院、江苏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等省内外300多所学校学习;在鲁台工作洽谈会和全国教学改革会议上多次做专题发言;先后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高职院校起到了较好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期智.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23-24.
[2] 陈志刚,杨新海,吴健荣,等.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