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述评

2018-03-07 21:36胡中节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摄影

秦 岭 罗 戟 胡中节

(1.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2.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新媒体环境”指当今传播语境下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又互联互通的摄影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摄影的解体、重构,给摄影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面对机遇,如何推动摄影理念创新?面对挑战,如何冷静思考并准确把握摄影方向?这些都须有相应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本文就此进行讨论。

1 摄影与新媒体殊途相遇

1.1 摄影术发展脉络

摄影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凝聚了人类的知识与实践。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哲学家墨子就在《墨经》中首次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发现了针孔成像现象,并将此研究带入西方世界[2]。此后的千年,欧几里得、韩非子、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有对针孔成像的相关论述,但仍停留在观察领域。

15世纪,欧洲出现了“暗箱”,这是针孔成像现象由“察觉”进入“运用”领域的标志。暗箱的运用,促进了当时画家技艺的提高。当时在很多画作上能找到针扎的小孔,印证了暗箱在绘画界的使用。

18世纪末,欧洲科学家相继发现了各类化学物质的感光性。1825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首张固定影像的照片《牵马的孩子》,并将此摄影法称为日光蚀刻法。此后,法国舞台艺术家达盖尔与尼埃普斯合作继续改进摄影法。随着尼埃普斯的过世,达盖尔独自完成了摄影术的改进,并于1839年公之于世,后被法国政府以专利形式发布,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术,由此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

此后的百年间,先后出现了“正负相系统”摄影法,“火棉胶”湿版摄影法、干版摄影法、胶卷摄影,而这些摄影法都离不开媒介。无论是早期的达盖尔法,还是至今仍有少量使用的胶卷摄影,又或是蓝晒、金印、范戴克法等古法,都是在化学反应基础上不断改变显影剂和定影介质。人们要看到照片,就必须掌握这些承载影像的介质。人们通过媒介进行摄影交流。

1975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20世纪末,日本的相机公司推动了整个数码相机产业。21世纪,智能手机的发展更是将摄影数码化推到了新的高度。如今,摄影也可归为“屏幕后的摄影”。摄影与新媒体的融合催化摄影进入“后摄影时代”[3]。

1.2 新媒体概念内涵

媒体是为信息的传播所提供的平台。在“新媒体”这个名词出现前,只有“媒体”这一概念。“新媒体”出现后,媒体被分为“传统”和“新”两大阶段。按产生时间顺序分类,可认为报刊为第一媒体,广播为第二媒体,电视为第三媒体,互联网为第四媒体,移动互联网为第五媒体。其中,第四、第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4]。

新媒体是宽泛的概念,是指通过数字化、电脑网络、无线通信、通信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电视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5]。

1.3 摄影遇见新媒体

摄影与媒体的关系不仅包含必要的物理成分,如工具和材料(照相机、胶片、相纸),还包括进行再现的工艺方法,以及处理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新媒体有五大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每一特征都与摄影的发展密切相关[6]。

20世纪90年代,数码相机的逐渐普及意味着摄影进入屏幕时代,这是摄影在新媒体时代的第一步。媒介理论家威廉·米切尔指出,从传统摄影向数字摄影的转变,就是从摄影时代向后摄影时代转型。这一时期开始,由1和0这种计算机语言合成的数字图片开始取代物理化学反应在银盐感光乳剂上生成的图像。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摄影的最大特点。

新媒体丰富了摄影作品的传播途径。传统摄影时期,人们观看摄影作品局限于纸质媒体,如相纸或各类印刷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除了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体观看,更多的则是通过屏幕,如液晶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观看。如今,随着VR、AR、MR技术逐渐成熟,图片的观看方式也日新月异。随着数码化和多媒体化,图片摄影已由单纯的单帧摄影发展到现在的单帧与动态摄影并存。

互动性与网络化拉近了摄影师和观众的距离,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观众能随时随地观看拍摄者的作品,并与摄影师即时进行一定的互动交流。而像Lofter、Instagram、Facebook等图片社区APP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共同点评、讨论一组照片,通过图片的交流成为朋友,志同道合的人们在一起研讨共同的摄影话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新媒体环境,人人都是摄影师。摄影师曾经是门槛相对较高的高级工种,而像马格南这类图片社更是广大摄影师一辈子向往的地方。如今数字革命颠覆了摄影世界。每年,数十亿张照片从数千万个智能手机中拍出。每个人都可成为摄影师,不论是杂志社还是网站,都会大量采用个人提供的图片。只要照片好,不论是否来自专业的图片社,都会被运用,而且较多新闻图片正是来自民间百姓的随手抓拍。

2 新媒体环境摄影艺术特征

2.1 虚拟性

今天人们在谈论摄影的时候,摄影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变,这源于新媒体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进步。20多年的摄影演进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150年摄影技术的演进路径是罕有关联的,它开辟了一条截然不同的新路。而今数字化带来的是一场涉及影像的生产、传播、标准衡量和价值重估的本质革新。传统摄影与数字影像不存在承续关系,来自不同方向和渠道,各自具备没有交集的历史,生长成熟于迥异的两个系统[7]。

以青年新锐摄影师张巍作品为例。在《临时演员》中,他找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拍摄,之后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对他们的眼睛进行了互换,从而制造出一种令人感到奇怪的表情图像,里面每张人的面孔都显病态。从这个系列开始,人们就能看出作者有一种“造人”的野心。随后,他再次使用《临时演员》的“器官”构造了一系列的“明星”阵容。在《人工剧团》中,出现了三类身份的分支:领导、明星、老百姓。有了这类序列,张巍开始大量采集适合造像的肖像素材,这些素材来自朋友、志愿者。作者再根据网络上的明星肖像为蓝本进行仿制,这个仿制的过程就是作者利用PS技术建模、抠图、拼贴、打磨、润饰直到完成的过程。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尺寸很大的名人肖像,如普京、萨达姆、奥黛丽·赫本、李小龙。观众会产生疑惑,这些名人照片是哪来的?事实上,观众看到的普京,并不是真正的普京,而是由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的皮肤、毛发凑成的貌似普京的人。张巍塑造的人物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每个人都经过了整容,鼻子是组合的,眼睛是组合的,头发是植入的……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造”自己的照片,从这一层面讲,新媒体时代的照片具有虚拟性。

2.2 超现实

传统的摄影创作,拍摄者要通过拍摄对象和决定性瞬间来进行摄影中的“摄”,然后通过暗房技术,完成创作者作品在摄影中的“影”,最终将现实场景转化为视觉形象。虽然在暗房,创作者可以对作品进行拼贴和控制,但工艺难度相对大,创作空间相对小。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宣告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摄影者通过数码设备及图像编辑软件对摄影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超越了传统摄影的本体特征,使摄影不仅仅能拍到实际存在的景象,还能捕捉到创作者想象的东西,甚至是内心的感悟,或是思想的展现。目前,国内一些艺术工作者正尝试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创作,用艺术创作反思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杨泳梁是目前国内知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高的销售业绩,同时作品也被摄影学界频繁提及。他的作品《蜃市山水》就是以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为技法,来表达他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想法。他的作品远看是中国山水画,近看则是密密麻麻的现代建筑,而山水画中的题词和盖章则由井盖、商标和网址代替。

从杨泳梁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摄影从真实走向超现实,经历了重大变革。数字摄影不仅能够使传统摄影的记录本质得以保存,更能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将真实空间改造为想象空间,创作出作者观念中的新画面。这种超现实性催化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生长。

3 新媒体环境摄影现状分析

3.1 “全民摄影”与即时互动

摄影术诞生之初,和绘画一样,是贵族享用的艺术。后来,拥有照相机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价格和技术门槛,摄影群体仍属于小众。数码时代,“傻瓜”设置和无成本拍摄,摄影越来越大众化,终于在智能手机时代,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全民摄影。任何人随时都可拍出与有多年经验的摄影师在品质上不分伯仲的照片。这如同摄影诞生时,摄影师对经过数十年训练获得丰富经验的画家的打击一样。

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人的大众化,鉴赏人的大众化,让大众成为摄影文化的主体,为老百姓提供了话语空间。老百姓通过数码相机、手机拍摄自己的点滴生活,配以生活感悟,然后通过网络,经过各类手机APP的修饰发布,亲朋好友甚至互不相识的人们在第一时间看到拍摄者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悟。每个人都能通过摄影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各类图片社交平台的应用,人们除了看到彼此的摄影作品,还能互动点评,通过获取好评和点赞,促进个人拍摄技艺的提升。老百姓也因此加强摄影知识的学习,推动了全民学摄影热潮,这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摄影知识。

摄影的数字化与图片数字化传播共生共存,引发了摄影文化嬗变,促进了摄影时代演进。新媒体为数字图像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能自主、自由地发声,大家的话语也能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刺激着摄影文化的重构[8]。

3.2 二次创作与图片造假

传统的摄影艺术工序较为复杂,难以大众化,摄影艺术发展重任由小部分人承担。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摄影作品的再创造,较多虚拟摄影题材,促进了摄影艺术发展。新媒体使得摄影者的作品更加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无法模仿,潜移默化改变着摄影理念。传统摄影主要表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新媒体使得摄影能表现出拍摄者对客观存在的独到见解。数字媒体日益成为艺术工作者最好的表现媒介。

图片常用作事实的证据,而数码技术的进步,使得修改图像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变低,一些人往往会因为名利而去修改图片,而唯有真实的摄影作品才会被社会接纳,假图像终究会被揭露,制假者名誉扫地,甚至因触犯刑法而身陷囹圄。摄影的真实性必须捍卫。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网民对于专业造假的摄影图片缺乏认知,这也是如今摄像界最大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2007—2008年轰动学界的“正龙拍虎”事件,正是图像造假带来负面影响的典型案例。

3.3 摄影反思与理论创新

新媒体环境是读图时代,影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表达话语和书写方式,它几乎无处不在。现代人已习惯用影像思考,影像已成为继图腾、文字之后重要的表达载体[9],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从起床第一件事到睡前最后一个动作,可能都是打开社交媒体,看新闻,看朋友圈动态,而这些几乎都是由图片架构而成。所以,无图就无真相的读图时代,摄影充斥于生活,我们不得不对这个时代的摄影进行反思。面对影像的包围,人们一方面享用着快捷和便利,另一方面却陷于选择的恐慌,海量的图片使人们视觉疲劳、真假难辨,影像垃圾随时随处闯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环境下应冷静思考、正确选择。

历史证明,一切艺术的终极价值皆是为人类的心灵提供积极的熏陶[10]。作为艺术的摄影,应基于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摄影的特点,不断创作新的作品。因此,掌握了数字技术的摄影人应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应丰富自身知识面。摄影已成为一门跨学科艺术,摄影人应自觉从相关学科领域汲取、补充知识,掌握最新科技前沿的学术动态。

作为一个学科,只有“技术”而无“理论”不行,新媒体环境下摄影需集话语与图像理论于一体,既符合传统基本理念,又能阐明相关关系的全新理论。摄影理论研究须直面摄影现象和文化,即面向摄影的物质文化和摄影的精神文化,探讨摄影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11]。

4 结语

摄影与新媒体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应利用好新媒体、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摄影作品。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居建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