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平台”联动机制的实践与应用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8-03-07 18:00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育人专业教育

聂 辉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更是逐步提升,这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无形的考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1]中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区别于普通类教师教育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更强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育人模式应当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部分。

在中国知网,以学前教育和实践教学为篇名进行搜索,时间限定在2015年至今,搜索到149篇文章,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4类:一是基于某种理念的研究,如焦彩丽、[2]董爱霞[3]的相关研究;二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汪娟、[4]李凤艳[5]的相关研究;三是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研究,如李心艳、[6]刘海利[7]的相关研究;四是对实践教学成效的研究,黄凰、[8]齐艳红[9]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近年来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不少研究停留在描述性、解释性阶段,而系统的、高效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见。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一片向好的形势下,有必要探讨新型学前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

1 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简介

1.1 学前教育专业简介

2012年,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院领导的积极申报下新增为学校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正式对外招生。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学院确定了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卓越学前教育师资为导向,以实践教学、校地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采取“三位一体”(“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U-G-K)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素养较强,教育教学技能较全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从事幼儿教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一方面要求学前教育业学生掌握教师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

1.2 “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内涵

近年来,滁州学院在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征程中,提出了“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其中“三个平台联动”中第一平台以搭建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为主,包括各类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创业模拟实训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科创园区等。第二平台是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拓展,包括各类校内用于素质拓展的学生活动中心、论坛、报告会、科技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校外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第三平台为虚拟实践平台,包括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虚拟实验室、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等。

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涵盖“三个平台”的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教师教育实训中心,里面包含数码钢琴实训室、舞蹈创编实训室、“三字一画”实训室、学前教育综合实训室、学前教育卫生保健实训室以及“创艺手工”创客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基本满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需求。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或申报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创新专业思维。在素质拓展平台建设方面,开展毕业汇报演出,实践活动月以及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虚拟实践平台建设方面,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均通过学校泛雅、毕博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不断更新在线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2 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

2.1 “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实施“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注重拓展第一平台,规范第二平台,创新第三平台,努力把“三个平台”有机联动起来,着力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模式。

2.1.1 拓展第一平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第一,推进“有形”平台建设。提高现有实验室、创客实验室使用效率,设备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加快专业特色实验室建设,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验室、儿童游戏与玩具开发实验室等。

第二,推进“无形”平台建设。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院、校、省、国家级专业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提升专业技能,创新专业思维。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大创”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例如“七巧板”幼儿自制玩教具工作室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

第三,注重将平台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设计与创新的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如在“玩教具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增加玩教具设计大赛、玩教具展卖活动、爱心捐赠活动等实践教学的内容。其次,充分利用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所提供的支持,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第三,受校外幼儿园、早教中心等机构的委托设计加工玩教具,以项目为带动构建校外实践运用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1.2 规范第二平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通过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责任心。同时通过导师制、书院制等形式,将“四有”好教师标准细化落实到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加强素质拓展实践平台建设。首先,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节、辩论赛、演讲赛、职业规划大赛、才艺大赛、百场讲座等,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第二,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组建诸如“手工兴趣小组”“演讲辩论协会”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分享经验。第三,学院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专业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并带动地方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打造服务地方幼教事业的科研平台,依托教师课题,吸纳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方案的设计、调研数据的收集,撰写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转化为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实现教、学、研三者有机结合。

三是打造素质拓展教育品牌。认真组织开展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活动月(儿童剧、儿童歌舞器乐、美术与玩教具制作等竞赛)、毕业汇报演出等品牌活动,形成“一院一品”。学生在参加上述活动时展示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完美的舞台表现力,也凸显了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和成果。同时,学院将毕业汇报演出和大型招聘会有效衔接,也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了互选的桥梁。

2.1.3 创新第三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第一,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专业课程全方位融合,通过专业主干课程在泛雅、毕博、对分易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鼓励教师使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教育增益的最大化。同时积极引进新型学前教育虚拟仿真实训设备,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全面体验幼师工作并学习从业经验。

第二,打造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开展各类信息发布、收集、评选推荐、意见征询、评教评学评管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展示办学成果、加强师生互动、指导招生就业、组织活动比赛、助力人际交往等,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2.2 “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

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安徽省大学生话剧比赛等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中均获得奖项。连续三年学前教育专业同学都参加了演讲辩论赛、健美大赛、读书报告会等学校品牌项目,并获得佳绩。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2014年“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集体表演的国学教育作品《古诗词联唱表演》被评为“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学前教育专业相当比例的在校生已通过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教师资格证、中国舞、钢琴考级。仅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91.84%,六级通过率达24.49%。张晴晴等6位同学获校级“大创”立项。刘国贤等3位同学撰写的论文相继在《基础教育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等期刊公开发表。花林等3位同学分别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在学校文科专业名列前茅。通过对其跟踪调查发现,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93%的用人单位的评价在“优秀”等次;在文化素质方面,90%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在教育素质方面,91.3%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在实践能力方面,92%的用人单位给出“良好”以上评价。

3 限制“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实施的因素

虽然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但由于专业办学时间不长、教师专业背景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在实践育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效师资不足,未能确保100%联动

学前教育专业有效师资不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由于是新设专业,专业对口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严重不足,多数教师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转型而来,有舞蹈、声乐、美术背景的教师目前多半依赖于其他学院的人才引进;第二,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素养不够,无法有效构建专业学习、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四位一体、融会贯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三,缺乏投身“三个平台”的激励政策,即使有指导能力的教师也多忙于课堂教学和科研,难以激发他们投身“三个平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硬件设施缺乏,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实践教学设备、场地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之中,这势必影响“三个平台”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3.3 实践教学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第一平台多停留在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平台层面,由于教师创业素养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业训练及创业实践进一步加强的空间还很大;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多停留在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层面,专业性不强,一些社会实践停留在走马观花、体验认知层面,没有形成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在虚拟实践平台方面还处在一个实现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逐步有机融合的过程之中,活动平台多半通过传统形式进行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保障措施

4.1 成立院级实践育人管理机构

在学院层面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由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牵头,整合教学、科研、团学等部门,统筹安排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虚拟实践平台互动、协作机制,重点解决“三个平台”实践育人所需资源的协调工作。

4.2 明确专业实践育人目标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活动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需求,实现4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三个平台”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既能胜任幼儿教师一线工作岗位,又能担负起幼教管理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4.3 打造融合“三个平台”的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为本和需求主导的特色,务必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培养中,将“三个平台”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便于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也便于管理机构监督、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和配合,加大实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虚拟实践)的比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活动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更大空间。

4.4 建设一支“双能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育人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激励在职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学科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鼓励专任教师通过外出培训、进修访学、挂职锻炼、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双能型”校内指导教师队伍;其次,加大具有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背景的新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教师招聘中尤其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从实践基地聘请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一线教师如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成功创业人士担任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提高实践育人的贴近度和实效性,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猜你喜欢
育人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