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丽,于 洋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梧州骑楼建筑是近代多元文化渗透、交流与交融的产物,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有些建筑饱受自然、战争以及人为的破坏,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骑楼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的破坏性建设、对骑楼建筑进行超负荷利用的掠夺性开发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骑楼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为梧州骑楼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政策保障。2016年中国共产党梧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为梧州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利用指明了方向。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其目的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污染最低化,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
2015年吴季松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进行了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在3R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与再修复(Repair)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5R原则[2]。3R原则强调资源在输入端、使用过程以及在输出端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自身的有效循环。5R原则中的再思考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理念、模式与途径;再修复主张建立生态系统修复的新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自身循环调节功能,为梧州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
适应性再利用是指既有骑楼建筑的现状(包括物质机能与使用机能两个方面)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从建筑产品的萌芽到建筑物的拆除处置的整个过程,包括建筑材料的获取、生产、加工、安装施工、运行维护以及拆除处置等阶段)[3]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对原有物质机能(指建筑结构、维护体系和设备在充分维护、修缮和改造的条件下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使用周期)进行结构加固、安全与节能改造、设备维护抑或是拆除等处理;对现有使用机能进行功能置换或者功能完善。
梧州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主要是对骑楼建筑的物质机能与使用机能进行调整,一方面改善骑楼建筑的物质机能、创造与完善骑楼建筑的使用机能,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使其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延续骑楼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促进骑楼建筑以及骑楼街区整体机能的复苏。
梧州骑楼建筑既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包括非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同时也包括与骑楼街区居民相关的一般性的居住建筑。因此梧州骑楼建筑再思考的核心诉求是建立在“价值认知——适应性再利用——意义构建”三位一体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
其中的价值认知包括对于骑楼建筑价值的认知以及骑楼建筑适应性再利用价值两个层面。适应性再利用是在对骑楼建筑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骑楼建筑进行分级,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对不同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而具有环境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与价值观。
骑楼建筑由于建筑结构的自然老化(主要以砖木结构类型的骑楼建筑为主)或因自然外力而使骑楼建筑的物质结构受到损害,或因缺乏必要的、专业的维护与修复,或因不当的改动或加建致使骑楼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物质结构方面存在着种种安全隐患。根据2014年梧州市万秀区建设局提供的骑楼城住房统计数据,骑楼城片区内587栋楼房均为B级以上危房。另一方面早期既有骑楼建筑多建于民国时期,骑楼建筑(主要包括建筑屋顶、墙体与窗户三个部分)在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物理环境存在着较大的能量损耗。
因此对于既有物质形态与物质结构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的骑楼,需要对现有骑楼建筑结构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以及对建筑结构的承载力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此进行相应的建筑结构加固方法;同时对于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改建、扩建或者变更使用用途的建筑进行拆除。
梧州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炎热,因此骑楼建筑需要提高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建筑屋顶、墙体与窗户三个部分)在隔热、保温方面的节能性。既有骑楼建筑的屋顶多为预制板,隔热性能差,因此在屋顶材料的选择上应尽可能选用挤塑泡沫板、聚苯板以及泡沫玻璃等节能材料;既有骑楼建筑的窗户多为木制窗户,由于年代久远窗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建筑室内空间的物理环境,因此窗户需要考虑外窗的开窗面积(即窗墙的面积比)、窗的传热系数(选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铝塑复合窗等节能窗以及选用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类型)以及外窗的遮阳装置(遮阳帘等)。另外既有骑楼建筑的墙体多为单一的粘土实心砖(少数为混凝土空心砌块),外贴外墙砖或是涂刷外墙漆,墙体的传热系数较大,导致墙体的隔热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的节能要求,因此出于建筑的保温、防水与饰面功能要求,应采用阻燃性聚苯乙烯泡沫板(或挤塑板)以及玻璃纤维网格布、聚合物粘结砂浆与加气混凝土块组成的复合墙体系统。
骑楼建筑的功能置换包括功能的完善与置换[4],既有骑楼建筑的原有使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会发生相应地变化,对于物质机能较差但仍满足现代使用需要(包括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的骑楼而言,需要完善与延续骑楼建筑的物质机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对于新西酒店一类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
而对于部分物质机能良好但使用机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需要的骑楼建筑而言,可以采用功能转换的方式对骑楼建筑进行再利用。在对梧州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骑楼建筑发展脉络以及梧州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充分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利用既有骑楼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作为骑楼城旅游接待中心、骑楼历史文化博物馆、骑楼创意文化空间、骑楼主题文化酒店抑或是骑楼社区文化中心设计等。
广州、北海等城市制定了相关政策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例如《广州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方法》第27条指出: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以及其他形式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但应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北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指出:鼓励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开设文化展览、古玩字画、创意设计、休闲餐饮、特色产品、旅游住宿等业态店铺,禁止引进有污染、有公害的经营项目,逐步取缔现有有污染、公害的经营项目。重点支持修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并利用建筑开展商业开发的项目。
2013年5月23日晚南环路65号至67号骑楼建筑突然发生坍塌事件;2013年6月,梧州市政局、住建委和万秀区政府对骑楼城房屋开展安全排查,排查危旧房屋约400幢,发现部分楼房是C级乃至D级危房。2015年梧州市公房管理中心和万秀区政府、消防部门等单位,对骑楼城进行安全排查整治工作,骑楼城D级危房共51幢283户(1)。
对于物质寿命达到拆除的骑楼建筑可对其拆卸的废旧建筑材料进行处理,以材料科学为基础通过对废旧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等材料性能进行重新测定与评定,同时结合新颖的设计思维、合理的构造设计与施工工艺对废旧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利用。
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一种方式为直接利用,其中可将部分破损程度较低的废旧建筑材料直接用于新建建筑中。另外需要尽可能实现废旧建筑材料的就地或就近利用,以减少长途运输过程中带来的能耗增加等影响废旧建筑材料再利用环境成本的利用方式,例如将废弃的石块、混凝土块直接用于新建建筑的基地回迁。
另外一种方式为间接利用,通过设计构思将建筑拆除后的废弃钢筋、石块以及混凝土块,利用钢筋的可塑性以及石块、混凝土块的粗糙质地经过拼贴与重新组合的方式而形成的石笼,可用于景观挡土墙、休闲座椅、花池、导向标识等景观小品以及建筑设计之中,具有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造成本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与能源损耗,通过设计挖掘、提升了废旧建筑材料的价值,增加人工附加值,实现废旧建筑材料的增值利用。同时作为新的知觉符号与艺术表现形式引发公众对于废旧建筑材料的价值以及再利用方式的思考与探索,实现人——材料——环境(场所)三者的互动。
骑楼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呈现,更蕴含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活动内容。因此骑楼建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城市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载体与表现形式。
骑楼城内多为砖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较低;建筑内部电线死拉乱接以及老化现象严重,部分居民仍然采用柴火进行烧火做饭;另一方面由于骑楼城内街巷狭小加之骑楼临街一侧设置小摊铺占据了消防通道,同时骑楼城内消防设施不足增加了骑楼城消防安全隐患。
骑楼城内为了打造“休闲梧州,美食梧州”品牌以及为本地市民与外来旅游观光者提供一个体验岭南特色美食的场所而设置了一条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由于特色小吃街受限于原有骑楼一层建筑,缺乏必要的排风、排水、排烟与卫生、消防系统,因此增加了骑楼城内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卫生系统负荷,不仅影响了骑楼城内居民的居住质量,同时也会给骑楼城的旅游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梧州城市发展的外缘化趋势以及骑楼城内居住环境的恶化,使得原居民外迁至河西等新城,造成骑楼城原居民数量不断减少。目前的骑楼城由于其廉价的租金,使得大量的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租住于此,形成城内原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的混居模式。外来人口在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与改变着骑楼城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风俗习惯、城市记忆等非物质内容。
再修复主要是对骑楼建筑所处的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恢复、改造,完善与传承,以使环境系统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保存与延续骑楼建筑本体所承载的价值与内容。
对于自然环境的修复是指对骑楼建筑所处空间的空气(主要为改善空气污染)、声音(主要为降低噪音污染)、植物(主要为提高骑楼街区绿化率)、气候(主要为改善骑楼街区热岛效应)进行改善。对于人工环境的修复主要是对骑楼街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给排水、卫生、消防、交通、能源设施等进行新的规划与管理(2)。
人文环境是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交往方式,居民的态度、观念、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非物质内容的保护与传承(3)。骑楼建筑的再修复旨在营造一种适合于城市居民生存与促进人类文明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的空间环境。
骑楼建筑(早期骑楼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现代多为砖混结构与钢混结构)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如石料、砂子、粘土、木材、煤炭等),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
骑楼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原始的建筑结构、建筑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设备运行损耗等因素造成骑楼建筑在采光、保温隔热等方面能耗的损失,给空间使用者(商户与居民)带来了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诸多不便。
骑楼建筑如果处于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环——解体过程,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如混凝土块、碎砖石等),同时在拆除、运送、处理建筑垃圾等环节中会排放大量的粉尘与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水体、土壤与环境。
通过对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可以延长建筑的物质机能与使用机能,降低建筑解体的几率,从而减少对原始资源的索取、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降低建筑能量损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从而达到对生态对资源对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骑楼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经济意义包括骑楼建筑再利用的建造成本、骑楼建筑再利用的环境成本以及骑楼建筑再利用的经济存活力三个方面。
骑楼建筑再利用的建造成本包括业主成本与公共成本两个层面。对于业主成本而言,骑楼建筑再利用与新建骑楼建筑相比较,一方面可以节约业主(投资方)拆除旧建筑以及土地转让的费用,另一方面在原有骑楼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同时也可以节约业主的建设成本。对于公共成本而言,可以避免政府对于骑楼建筑再利用以及骑楼街区的给排水系统、电力电讯系统、照明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消防系统、能源系统以及绿化等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与建设,节约政府成本。
骑楼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上面所述的业主成本与公共成本等有形成本,还包括那些无法直接用货币价值来进行衡量的无形成本,主要表现为环境成本。环境成本主要涉及骑楼建筑再利用过程中与环境生态相关的成本,是由整个社会及大众承担,而非由业主或者投资方、建设方承担,因此环境成本涉及的是整个公众的利益而非开发计划既得者的利益[5]。骑楼建筑通过适应性再利用可以使其在生命周期内通过不断地更新利用,降低建筑拆除重建的几率,是一种减轻环境成本的有效途径。
骑楼建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不可转移的特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骑楼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如将居住功能置换为商业空间、主题酒店以及文化创意空间)可以提升骑楼街区的旅游价值与商业价值,进而增强骑楼建筑的经济存活力。
1897年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西方殖民势力无论是在经济方面抑或是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等不断侵入梧州。客观而言,开埠使得梧州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殖民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开埠也促进了梧州与粤港澳以及滇黔湘等地区的经济交往,同时也加速了梧州与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梧州河东城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河东城区自明清延续至今的城墙以及城区内密集的房屋、狭小的街道等已日益阻碍城市的发展;加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城北一处民房失火引发城区7/10的房屋焚毁,梧州商埠局由此拆除城墙、扩宽马路、街道两侧建设骑楼。梧州骑楼建筑就是在近代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对骑楼建筑进行有效地修复对于研究梧州开埠以来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投影,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在全球化日益扩展的今天,全球化一方面推动着地区政治、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着全球建筑文化的同质性。骑楼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承载之一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也是保持地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骑楼建筑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与呈现出梧州近代城市规划格局与城市形态,历代居民在这种具有历时性、完整性与延续性的建筑空间中逐渐建立起场所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形成集体记忆。因此骑楼建筑不仅呈现出一种物质空间形态,更以其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呈现出社会空间形态,记录了居民的生活内容,丰富与完善着社会网络与文化记忆。
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不仅仅局限于骑楼建筑自身的考虑,而是将其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对骑楼建筑进行物质结构与物理环境的处理同时从城市发展角度通过对骑楼建筑所处环境的基础服务设施与环境标准(如给排水、空气、噪音、消防、卫生、交通与能源等)进行新的规划与管理,以促进骑楼街区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最后文章期望通过对骑楼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与更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与人类生活方式、功能需求的多元化,进而引发与推动梧州河东旧城的更新与复兴。
梧州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涉及骑楼建筑结构、物理环境的改善;建筑功能完善与置换;建筑周边环境的修复;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更为重要的是在急变的城市社会中保护和保存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因此循环经济理论为骑楼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骑楼建筑设计与建造之初考虑到建筑拆除的措施与技术以及拆除之后材料或者构件再利用的方法、途径与技术。此外,骑楼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对于梧州河东旧城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城市发展形式,是兼具环境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内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