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青年。少数民族护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备力量,更担负着“医者仁心”的特殊使命。因此,如何在其生理、心理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形成的大学阶段,关注少数民族护生的特点,创新其教育管理工作成为了一个极具现实迫切性、创新突破性的重要课题。而在具有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同时集中了民族地区、山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改革发展的种种困难的贵州,则有着更加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次调查的学生涉及到14个少数民族,占到总人数的 46.8%。其中,苗族(13.8%)、布依族(10.7%)、侗族(6.1%)是所占人数比重较多的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着非常频繁的交往。调查结果显示:
从整体上看,84.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全没有感受到民族差别。而感受的民族差别的同学,则认为其主要是因为餐饮习惯(10%)、语言差异(2.3%)和生活习惯(1.9%)不同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恋爱观念等并无太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同学在问卷中提及,“对民族差别的感受不大,却能感受到很强烈的南北地区差异”。54%的少数护生认为自己在进入大学后较好地融入了集体,这个数据甚至略高于汉族护生。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护生更因其专业压力和社会认识等因素,在诸多调查中问题率居高不下。从本次少数民族护生的调查来看,由于个性差异(73.39%)、生长环境差异(32.26%)以及经济基础的悬殊(14.52%)很容易使少数民族护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焦虑 (52.42%)、压抑(35.48%)、自卑(19.35%)、回避(16.13)、孤僻(13.71%)是常有的心理状态,而社会交往(60%)活动中这些状态体现的最为明显。
70.16 %的少数民族护生因为家人劝说或被调剂等被动因素进入护理专业学习,学习三年后,仅有35.48%有比较强烈的未来从事护理专业的意愿。没有对专业的热爱、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直接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良好以上的同学不足五分之一。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护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和学习问题。但囿于下述几点原因,很难改善现状。
在“您认为表达能力对您现在的生活、学习是否产生了影响?”这个题目中,58.87%的少数民族护生选择了“影响非常大,我因为它成功或者失利”,40.32%的少数民族护生为锻炼自己,参加过班委、学生会、社团等团体,并积极努力工作。这两项数据均高于同期汉族同学。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48.39%的少数民族护生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偏弱,甚至有20.16%少数民族护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善于表达自己。
尽管在46%的少数民族护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仍有34.68%的护生表示并不了解相关机构的情况。当遇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仅有8.9%的少数民族愿意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自助调适(52.42%)或向同学(44.35%)、家人(40.32%)、朋友(34.68%)求助。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和学校。而被调查的少数民族护生则是在家庭中和父母的沟通少,多数少数民族(78.22%)都无法从父母处获得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指引;在学校与老师的沟通程度更低(84.67%的少数民族护生认为自己和老师沟通少)。这一切,无疑使她们在遇到各种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也无疑对辅导员更加深入细致的做好少数民族护生的价值引领和发展辅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少数民族护生本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其独特的思想特征。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家庭经济状况也不算太好,受到语言和饮食的限制,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也都承受较大压力。高校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细心周到的服务。同时,顺应现在社会多渠道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专业版块、信息搜索等不同阵地,充分提供更多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机会,让其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表达能力、不断自我完善的途径,进而带动少数民族护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针对上文中提及的多数少数民族护生还不熟悉和利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意识的问题。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院校对于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壮大发展具体民族思维的专业心理人员队伍,加大对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其次,高校辅导员也应在日常繁琐的工作之余,变被动为主动,多与少数民族护生沟通,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提供支持和引导。
在对少数民族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细处抓起针对性她们在人际交往(62.1%)、学习问题(49.19%)、压力应对(41.94%)、自信建立(41.94%)、情绪管理(40.32%)等方面较为集中的问题,依据学生特点,创新思路,帮助她们了解社会交往常识、做好学业规划、增强专业热情、掌握情绪控制、树立良好自信。例如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新媒体,挖掘新兴软件和社群资源、传递“校园网红”正能量等路径,创新对护生的教育管理。从而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育人铸魂工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