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拍马”与“拍马屁”之不同

2018-03-07 12:56◎刘
文化产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惯用语书面语大腿

◎刘 磊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3)

一、“拍马”的来源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说过:“好夸大者谓之‘吹牛皮’,善逢迎者谓之‘拍马屁’,此谚遍行于全国;惟皆人云亦云而不详其本义为何。”又说:“水上为筏,陆行为骑。西北……中产之家皆畜马,视为第二生命。……平日牵马与人相逢,恒互拍其马股曰:“好马!好马!”而本无谄媚之嫌。迨相沿既久…贱人见贵人,贫者见富人,自视力不胜而受辱,则有不择其马之良否而姑拍其股者,曰:“大人之好马。”①于是,这种行为被世人看作奉承别人的别称,谓之“拍马”。而拍马本来自西北,何以风行全国呢?“拍马”一语,最早当产生于西北地区,但由于“拍马”这一描述性的语言单位,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极具生命力,各地方的人相沿习而用之。这一过程中,趋新是最重要的因素。“语言心理的特点之一是趋新,这一般与人总是追求时髦的风尚可以类比。方言中的一些新词,新的表达方式或句式,往往很快在全国扩散。”②

二、“拍马”与“拍马屁”之先后

许慎《说文解字·肉部》:“股,髀也。”《说文解字·骨部》:“髀,股也。”段玉裁股下注云:“髀,股外也。言股则统髀,故曰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股”为“大腿,从胯到膝盖的部分”,在解释“髀”时也释为“大腿”,股髀无别。《说文解字》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二字当没有区别。而段氏则曰:“髀,股外也”,他认为股髀各指一物,并不相同。“言股则统髀”,从字形上来看,股从肉,髀从骨,大概“股”指大腿上的肉,“髀”则专指大腿骨。可见,“股”指大腿部分应无疑。“马股”,就是指马的大腿,这是顾颉刚的本意。“马股”,并没有马屁股的意思,且若指马的屁股,顾氏何不直言“马臀”?马之矫健与否在大腿,所以西北之民“互拍其马股,曰:‘好马’”。由是观之,“拍马股”当是对阿谀奉承之行为的最早表示方式。可见,“拍马屁”是“拍马股”的讹变,而“拍马”则是它们中间的过渡。可以这样设想,在“拍马股”的流传过程当中,一则受到当时书面语双音节词的影响,二则拍马股在口语中表达得不顺口,不符合汉语音节和谐的要求,于是在有些地方,“拍马股”就变成了“拍马”,而有的地方还是“拍马股”。由于方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所以据推测,以上的设想可能会是当时存在的语言事实。众所周知,书面语源于口语。文字出现后,由于书面语自身的高要求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书面语逐渐与口语相分离。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可用“拍马”和“拍马屁”表达同一个意义,二者似乎没什么分别,但从来源上看,“拍马”明显早于“拍马屁”,这要从汉语词汇的发展与语音流变谈起。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到了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纵观汉语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词语的双音节化是一个变化的总趋势”③。在汉语词汇的发展长河中,最早的词当来源于甲骨文,然而在已知的甲骨文中,除一些地名、族名为复音词外,其他都是单音节词。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对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复音词进行了统计:《论语》中200多个,占15%;《诗经》复音词900多个,占25%;《左传》284个复音词;《论衡》2000多个双音词。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那么,是否能认为“拍马是拍马屁的缩略形式”呢?事实上,此种提法是不符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从顾氏的叙述及其生存的年代,大致可以判断出,“拍马”其实在明清之际就已经是百姓口语中常见的词,但由于明清两代崇古之风甚重,加之统治者的文化压制,使书面语与口语之间慢慢产生了更加严重的脱节现象。明袁宗道《论文·上》曰:“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古人称大腿为“股”,今人称“大腿”。现代汉语(包括方言)中,常与“股”搭配使用的字当数“屁”字为多,合为“屁股”,而“屁股”古人谓“臀”者也。于是在“拍马”的流传中,别人误认“拍其马股”为拍马的屁股。今人有语曰:“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可证之。所以,按照语言的经济原则,“拍马屁”当是“拍马屁股”的缩略形式,其本源是“拍马股”。因此,“拍马”当先于“拍马屁”,而“拍马屁”是“拍马”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学者认为,“拍马”是“拍马屁”的缩略形式,如此本末倒置,是有失偏颇的。温端政老师给惯用语下的定义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④。据此原则可以认为,“拍马”和“拍马屁”都属惯用语的范畴,二者在语意平面上没有区别。但温端政老师认为,对于语汇的划分不能纠缠于语义的双层性和字数(音节数)上,而应当着眼于在意义上是否具有描述性。

三、“拍马”与“拍马屁”的差异

“拍马”与“拍马屁”在表意方面并没有不同的地方,二者所描述的对象都指阿谀奉承以及吹捧巴结别人,但是二者在用法及表达效果上存在着一些差异。经多番考证,事实上有些用“拍马屁”的地方一般可以用“拍马”来替换,如“拍马屁的是莫尔却宁,伪君子是塔尔丢夫,嫉妒鬼是奥赛罗”⑤,可以换为“拍马的是莫尔却宁”。但是,用“拍马”的地方,却不能用“拍马屁”来替换,如“吹牛拍马”不能说成“吹牛拍马屁”,而“逢迎拍马”同样不能说成“逢迎拍马屁”。为什么呢?一般人认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汉语言文字具有单音节为主和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如果说成“吹牛拍马屁”或“逢迎拍马屁”,不符合汉语要求对仗、押韵的特点,读起来会音律不谐。然而,其深层原因在于,汉字词语的发音特征往往要与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象拟关系。在语言的运用当中,汉字本身的这种发音特征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于是只有通过协调发音特征以达到审美要求。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全词各个韵脚以[e]为韵尾,“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阕”。[e]本身具有短促上扬的音响特征正与作者一心收复宋室河山,奈何壮志难酬的心境相吻合,激越之情,荡然奔出,以[e]为韵,必然可收到激动人心的效果。试想各句如以语音悠长徐缓,厚重深沉的[n][g][u]等为韵,一定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汉语的这些语音特征,正如不同的乐器所奏出的不同声响,其作用也是不同的。“马”是上声,且发[a]音时,开口度较大,气流顺畅而出。“屁”是去声,[i]是齐齿,与[p]相拼,自然有一种冲破阻碍,尖利上扬的音响效果。因此,“拍马屁”不可以替换“拍马”,而“拍马”这种厚重低沉的语音特征也就决定了它的作用,如同音乐中的基音,任何音都可以与之相配。“屁”的音响效果所表达的也就激烈一些,而“马”声调舒缓,表达的情绪也相对平静。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拍马”与“拍马屁”的历史来源与发展,以此说明“拍马”与“拍马屁”是同一语意而不同表达方式的两个惯用语,并非前者是后者的紧缩形式。又从汉语音节本身所具有的音响特征方面,对“拍马”与“拍马屁”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对汉语语汇的寻源考释,应当是学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浅薄,然学术讨论之冠,则吾岂敢,故谨以上文为引,以俟更多来者。

【注释】

①许威汉:《训诂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6页。

③张联荣:《汉语词汇的流变》,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④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⑤高尔基:《文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49页。

猜你喜欢
惯用语书面语大腿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大腿肌内颗粒细胞瘤1例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我的朋友
吃肉长肉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