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勇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4)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理念与核心价值功能,在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四位一体”创业型教育体系应着力从创业教育模块设计、资源保障、实践平台建设及组织领导等层面出发,全面渗透新型教育实践思维。概括来看,“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模块内容:其一,搭建创业教育文化课程体系。在实际创业实践过程中,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着力从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等维度出发,强调将基础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多维度融合,将人文课、专业课及创业实践课进行相互渗透,关注学生群体在经济知识、管理知识、财务与交际意识等维度的全视角拓展,积极响应创业课程改革及个体综合素养的发展指向;其二,拓充创业教育资源体系。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重要领域,需要将零散的创业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课堂教育资源体系中,积极挖掘平行院校中的可用资源来避免创业资源的低效运用,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实践工程合作,建立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此来有效提升创业教育资源机制的跨领域性、跨学科性及信息交互性;其三,搭建创业发展支撑平台。反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诉求,创业教育体系应努力从资源开放度、社会介入度等视角出发,推进“大学-企业-政府”三方面的联动机制,注重由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及人才培养所带来的现实效益,积极建构集各方面优势资源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支撑平台,不断加强机构或个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配及风险承担机制的多维度建设;其四,搭建创业教育组织支撑体系。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有效建立连续性、完备性的创业指导与资源共享平台,以此为着眼点,应着力建立特定的创业教育组织支撑体系,秉承“全程渗透”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创业教育研究与工作推广小组,努力建构“齐抓共管”的高职院校实践教育新格局。
以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为出发点,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根据不同发展主体的现实认知诉求,建设了与企业优质对接的“创业孵化器”机制,通过深入分析“行业聚集效应”、“创新效应”以及“企业中介服务效应”等多种新型机制的协同发展特色,以期望不断建构现实指向性强、科研聚集度高以及社会实践意义突出的现实孵育基地,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教育具有鲜明的指导性意义。
从“四位一体”模式建设的现实特点层面来看,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评估制度大多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精准定位“学生评教”制度。即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学校相关领导群体积极落实个体审核与评估制度,力争在全面考量受教个体的思维认知与发展实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专业课程建设与项目实践成效性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以此来不断跟进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次,精准定位“教师评教制度”。以“四位一体”发展理念为依托,相关参与个体应该重新调整自身的职业认同与教学模式构建情况,力争以层次化教学审核评价与教学计划的可控性为依托,不断建构专业课程发展和自身教学成效之间的协同发展模式,并积极通过自评、互评以及校际对接交流等模式,来有效建构新型质量审核与教学评估体系,并为高职院校创业环境的有效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台支撑。
从“供应链”模式的相关特征功能层面来看,校企合作作为此种新型“链条”的关键要素,需要在充分汲取国家政策理念与学校社会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当前创业创新体系所面临的现实障碍与建构矛盾。以社会企业的“岗位缺口”为立足点,深入贯彻新时期就业指导政策,保证在集中汇集校内外可用就业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全方位开发智力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并努力从以下两点进行整体优化:一方面,校内创业课程进度的制定应该以社会企业的内在诉求为依托,不断反观现有的校内人才培养与教学任务制定过程,力争努力推进实践型创业文化体系的优质建设。因不同的受教个体在认知水平、学科思维模式以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关校内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疏通校内外创业基地汇通融合的新渠道,并可积极借助“顶岗实习”与“半工半读”等模式,来更好地推进不同层面的受教个体在创业环境选择等层面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应注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过程中关于人才质量评价与效益评估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对校企双方的权责意识与管辖范围进行精准定位,以此来推进“四位一体”新型创新创业体系的优质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教师体系的构建作为受教群体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重要人力保障,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来打造现实对接度高、专业知识优化以及教学模式转换灵活的新型教师队伍,并努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现实导向与多领域应用价值等层面为着眼点,深入挖掘其在相关理论解释、实践技能指导、教学成效审核评估以及通用技术调控等层面的现实意义。以此为背景,相关校内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汲取国内外先进教师培训管理经验,注重从理论延展以及技术开发等层面出发,推进不同领域教学管理人员在技术调控以及“专业资格认证”等层面的现实困境与革新路径。同时,应密切关注不同师资主体的现实来源与技能培养机制的多维度建设,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教学院系的办学特征与管理理念,努力实现校内外专业技术培训模式的多向性“挂钩”,在师资进修与培训机构的选择等方面,可选取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职前培训机构,来对现有的师资力量与培训成效进行有效监管,以企业实践技能的对接范围与课程实践需要为出发点,选取必要的师资建设标准,并以“四位一体”的现实指向为依托,深入分析不同社会企业管理部门的现实需要与发展契合点,全面建构“教师职业认同”机制,促进已有教学经验与社会企业管理、受教群体价值认知、专业课程培训以及公共课程调控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行业标准的有效确立需要以不同受教群体的认知诉求与社会企业整体发展方向为依托,通过对学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调控,积极打造“双证”融合式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来推进“工学融合”体系的优质构建。在此种新型调控模式下,相关受教群体能够以教学发展指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综合课程内容为着眼点,根据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关特点与现实指向,来不断强化不同层次受教个体的工作思维能力与学科认知水准,以期通过向不同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机制中有效灌输新时期课程实践标准与实践内涵,以期共同推进职业技能的评估与校内外人才机制建构标准的多维度优化与整合,以期根据不同受教个体的现实发展诉求来全面调控现有的技术水准与发展模式。同时,此种新型“行业标准式”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教学体制的“内化限制”等弊端,减少以往制度化、固定化教学模式所引发的功利需求弊端,促进不同受教个体在外部环境变换认知、发展效能调控、教育理念优化以及实践价值分析等层面的建设性意义,力争从个体实践效益、企业对接度、社会全面发展等角度出发,积极打造指向性强、可持续性突出的新型课程管理策略;
为积极建构有效的职业导向机制,相关参与主体应该对社会企业发展信息进行实时掌握,适当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单位来校进行理论研讨与实践指导,以此来推动受教个体对自身专业发展特征与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调控。以此为基础,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重新审视现有的创业课程教学机制,力争从教学体系建设、文化管理以及资源调控等方面出发,建立健全执行度高、对接性强以及持续性突出的新型创业课程体系。以“环境工程”专业创业发展为例,学院相关教学负责人应该在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并吸纳“环保类”企业来校进行工艺推广、产品宣传以及专题讲座等项目实践活动,鼓励不同年级的受教个体根据自身发展诉求,来“梯度式”选取特定的课程实践方式与校外对接项目,力争通过对自身创新创业观以及实践技能进行多维度塑造,来有效贯穿个体发展的现实诉求。学科创业实践体系,来增强不同参与主体对自身发展趋势与课程设置模式的多维度认知。此外,应重新审视不同发展阶段中,受教群体的认知诉求与实践成效检测情况,深入分析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现实不足,并以此为出发点,全面协调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思维认知发展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力争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课程教育与技能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受教群体个性特征的优质发展,以此来推动新型创业课程体系的“多向性”、“渗透性”优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