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 256603)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计划,标志着中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人才是基础。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隔一年之后,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术人才的摇篮,承担起培养工匠人才的任务责无旁贷,人才的培育需要精神的引领,研究如何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的系统性工作,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四个对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平台建设等实现教育的全方位无缝对接,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国家培养工匠人才。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养工匠人才,教育是主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人才输出的主要摇篮。哈瑞·刘易斯教授曾经说过:“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教育不仅仅追求技术上的精湛,更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浪潮下,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要进行改革,顺应时代与国家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对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树立崇德尚能,精益求精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倡导敬业爱岗、孜孜不倦、改革创新、奉献牺牲、一丝不苟的精神目标。
传道授业是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引领者。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还存在着“德育”与“智育”两张皮的现象。专业课教师重视授业轻视传道,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培育,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责任、人文素养漠不关心,一心学得一技之长,将学习功利化,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技术人员是无法成长为一名大国工匠的。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培养的主要学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涵盖了爱国、敬业、创新、传承文化、时代精神等方面,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契合。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革新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等促进思政课在工匠精神宣传中的作用。同时,积极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对接,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元素,发挥专业课在价值塑造、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例如,在中医课程中加入对中国传统医学精神的介绍,将李时珍以身试药的求真精神、拔山涉水采药的躬亲实践精神、倾注一生心血著成《本草纲目》的执着精神融汇在专业课程中。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在分析其构造的同时,讲解为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针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在讲解中国机械发展史中,介绍黄华旭为核潜艇建设三十年隐姓埋名,不计功名、埋头苦干的精神。在专业课建设中,挖掘课程的教育价值,在点滴之中弘扬工匠精神,做到传道与授业的结合。
工匠精神的塑造,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行形成的,浓厚的氛围是价值塑造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要利用校报、广播站、校园微博、公众号、社团活动等宣传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宣传工匠精神,形成崇德尚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工匠讲堂,请企业、行业的精英定期来学校演讲,将他们数十年的工作奋斗经历讲给学生听,通过与各个行业的高级工程师面对面,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匠人的精神气息,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向工匠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实践项目、主题班会、职业扮演等活动,在预演与模仿中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将老一辈工匠人才为国打造重器的故事做成文化长廊,在学生休闲之余也能受到工匠精神的浸染。
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塑造是一项知行合一的工程,教师的讲解、校园文化的浸润还仅仅停留在感知、领悟阶段,促进知与行的转化,还需要在实践上下工夫,走出校园进企业,放下笔墨走到岗位练技能变得尤为重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创造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常常走进企业,熟悉岗位,熟悉生产,熟悉职业角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走进企业,要发挥师傅的作用,传统的工匠是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点滴传授而练就的,如今,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师傅的帮传代作用并没有过时。大国工匠、技术人才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工作岗位,在技术领域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这种工匠精神在工作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只有走近他们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敬业”、“精业”精神,在岗位锻炼中才能将精神的领悟转化成实际行动。高职院校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在教师的讲解中领悟,在岗位的操作中锻炼,帮助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素质。
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工作,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如今的时代,手机、电脑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微信、微博、网站、网络平台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事物,刷朋友圈、看新闻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遵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出公众号,将大师级工匠的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推广,一天一人物,一天一故事,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大师、尚德尚能的氛围。同时,利用课程平台,推出工匠系列课程,通过微课、微视频、案例等丰富的素材,讲述我国国情国史、行业产业发展概况、科技发展趋势、国内外发展大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养成等内容。线上课程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自主选择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浏览、学习。线上学习资源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师讲授、企业实习锻炼等线下模式交相辉映,相互配合,打造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育人模式,促进了对高职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