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

2018-03-07 12:02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胜任学报维度

张雪梅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苏 无锡 214153)

要提高高校学报出版质量和影响力,编辑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事在人为。高校学报的人力不外乎“内培外引”。内培需要较长的周期,外引效果显著,一些学报不惜代价从出版界挖掘引进出版经营带头人,帮助学报迅速提高质量。但是市场上的人才是稀缺资源,大家挖来挖去,并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报质量。所以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因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存在许多个性化的因素,优秀编辑需要有足够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胜任力视角下的编辑队伍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报编辑胜任力研究综述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从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来看,胜任力的特征结构包括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的情景条件[1]。个体特征,即个体所拥有的特质属性,是一个人个性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即在特定情景下个体对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这是在相似情景下能实现绩优的关键行为;情景条件,就是将胜任力概念置于人、职位、组织三者相匹配的框架中,让胜任力在这样的情景条件中体现。学者时勘等人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通信行业的高层经营者应该具备的胜任力[2];学者赵曙明开发了管理者胜任力测评软件,开展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3]。但是很少有关于编辑胜任力研究的成果,而编辑工作尤其需要有胜任力的人去做,特别是在当下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的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所以本研究探讨高校学报编辑的胜任力。

二、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胜任力状况分析

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从学报编辑的胜任力来看,一般来说,日常的具体工作基本能够胜任,但完成非具体的任意任务和综合管理的任务难度较大。而学报工作并不仅仅是形式上完成出刊任务就可以结束的,学报质量的提升更大程度上需要编辑能够策划新选题,邀约好稿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从职业维度看,学报编辑具体工作技能起点低

学报编辑具体日常工作主要有约稿、初审稿件、联系作者修改、将稿件发送给专家审稿、反馈审稿意见、组织修改完善、进行编辑加工、出校对稿、进行技术编辑、反复校对、定稿印刷、出版发行、发放费用、上报数据、存档资料等。从这个职业维度来看,学报编辑需要身兼数职,需要具备审稿能力、编辑能力、校对能力、发行能力等。目前高校学报编辑来源主要是校内转岗人员和校外招聘人员。从高校物质、精神待遇来看,教师地位普遍高于编辑,所以转岗来的基本是不适合上课或专业调整后没课上的老师;编辑部部分年轻人是在事业单位执行“凡进必考”的制度后考进来的,他们都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学报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比较单一,每期学报出版流程相似,周而复始,学报编辑具体工作技能起点要求并不高,转岗来的老师会错误地以为自己无须提高即可胜任,新来的高学历年轻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大材小用。课题组对多名新进年轻编辑进行过访谈,发现他们都觉得编辑工作不算很难,按部就班的事情基本能够完成,但他们并不知道按时出刊只是学报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完成任务并不等于胜任工作。

(二)从行为维度看,学报编辑任意工作技能弱

在编辑近乎机械平常的工作中,蕴藏着更多非具体、任意的工作。这也是高校管理者不太能理解的。如编辑的约稿、初审、编辑这些工作中有众多的非确定性、任意性,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编辑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术素养、编校水平。只不过这个维度的工作水平比较隐性,无法用完成与否来简单评价。事实上这样的工作不同水平的编辑完成的效果会迥然不同。目前高校学报编辑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身兼数职忙于应付职业维度的显性工作而忽视其他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使得许多工作只能是单纯应付,完成的质量并不高。如编辑的初审工作,因为高校学报很多是综合版,编辑打开投稿系统,面对各类稿件,非自身专业背景的选题很难判定质量高低,囿于自己的学术水平甚至无法真正读懂文章,所以编辑的初审技能显得比较薄弱,只能硬着头皮从文章的论述水平来甄别论文的优劣。这样遴选出来的文章影响了复审和终审工作,但编辑的初审水平高低很难进行考核评价,因为编辑遇到什么文章随机性很大,再说文章质量高低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评判。

(三)从战略综合维度来看,学报编辑管理技能不足

学报工作并不是完成了出刊就结束的简单工作。高校学报一种刊物平均2~3名编辑,编辑除了完成出刊工作,还会遇到选题策划、特色栏目建设、优秀期刊评比、数字化出版转型等富有挑战性的管理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编辑有广博的知识,有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沟通协作。这些工作还需要高校的平台支撑,需要高校政策支持。编辑时常会感到孤立无援,上下为难。不积极参与会错失发展机遇,积极参加心有余力不足。目前的工作现状导致编辑一是工作精力不够,二是工作能力不够。因为高校编辑岗位基本都是缺编的,事多人少,忙于应付。编辑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很难跳出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也没有能力和魄力推翻传统的运作方式,更没有勇气和胆量去冒险试错。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路径

胜任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式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1]。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可以基于这些胜任力特征,通过系统培训,提高编辑的工作胜任力。

(一)选择合适的人选,培养编辑规范化的技能,使之胜任常规性工作

首先,选择具备编辑特质的人。目前随着高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和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启动,高校领导对学报工作应该是重视的,因为学报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研水平,是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高校愿意在财力方面对学报予以足够的支持,并认为有了足够的经费总能提升学报的质量。事实上学报的质量涉及策划、组稿、编校、宣传等多方面,这些工作需要编辑在每个环节有良好的胜任力。这份工作需要编辑具备一些特质,如对学术的热爱、对文字的敏感、喜欢工作的条理性和程式性、愿意沉下心来为他人作嫁衣,这些特质一部分可以后天努力,也有一部分与生俱来,只有选择到合适的对象,才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编辑。过去高校对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上课的老师安排到编辑部,或者以为中文专业毕业的就可以做编辑,或者认为招到博士足可以做编辑。事实上编辑的个体特征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决定了未来工作中能否实现绩优。目前高校学报编辑老龄化现象严重,好不容易招来的年轻编辑却又在流失,流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体特质不适合做学报编辑工作。高校招聘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并不能深入涉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有的高分考生进了编辑队伍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做如此细致枯燥的工作。

其次,培养规范化的技能。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特点是身兼数职。因为人员少,组稿、编辑、校对、发行工作都需要完成,编辑难免手忙脚乱。所以要有系统地培养年轻编辑规范化工作的技能,帮助编辑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如面对组稿工作,编辑负责初审稿件,需要与作者沟通交流,具体指导修改;把文章发给专家复审,需要与专家沟通栏目需求;面对浩如烟海的投稿,需要根据栏目设置慧眼识珠挑出合适的稿件。这些工作的流程、选稿的标准、修改意见的拟定等都需要规范化培养。具体的编辑校对常规工作更是必须遵循一系列原则严格执行。目前,编辑都有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要求,一些编辑部以为新来的编辑只要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就能够提高规范化工作技能,事实上各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有悬殊,大部分培训缺少应有的系统性。所以培养编辑规范化工作技能还需要编辑部精心安排,制订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编辑部“青蓝工程”,帮助青年编辑成长。

(二)有针对性地提高编辑的个性化技能,使之胜任创造性工作

编辑工作除了完成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创造性工作考验着编辑的创新能力。如会议约稿,要去学术会议现场认识专家并约到学报需要的高质量的稿件;对初审稿件提修改意见,不仅要准确还要便于作者实际修改;对论文语言进行润色,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还要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语言风格;一个新栏目的策划、一个新选题的发布不仅要充满新意还要有可操作性。这些工作需要编辑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极高的学术研究水平、高超的文字驾驭水平、专门的策划能力。

这些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个性化技能。为了提高约稿技能,要安排编辑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关注学术前沿研究动态,熟知行业领域的专家,并建立深厚的感情。为了提高学术鉴赏能力,编辑要走学者化道路,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申报各级课题,做本专业领域的专家。为了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编辑自己要勤于动笔,积极撰写文章,这样才能敏于纠错。为了提高策划能力,编辑要积极参加培训,向名刊名栏学习,拓宽视野。同时学报也要对编辑有容错的机制,因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保证一定成功,特别是选题策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编辑还要在工作中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捕获最前沿的学术信息,把握最新研究成果,使学术期刊在行业内领先[4]。要向数字化出版转型[5],在没有数字化专业编辑力量的情况下,传统编辑要积极投身到新知识、新技术学习中,如参加国家新闻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组织的一系列培训,借助平台软件尝试融合出版。

(三)匹配人、职位、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编辑的综合技能,使之胜任管理性工作

高校学报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性质尴尬。学报主办单位是高校,主管单位是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等,学报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地位边缘化,导致人力物力匮乏;学报管理也不是教育厅教育部的主要工作,加之鞭长莫及,监管只是集中在一年一度的核验盖章环节。学报真正的业务管理是各级新闻出版广电局,管理的方法有年度核验获取办刊许可、重大选题上报备案、编校质量检查、主编岗位培训、编辑资格注册续展等,近年来还有各省组织的期刊办刊质量评估。但是这些管理都不涉及高校学报人、财、物的资源分配,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报的办刊条件,不能真正促进办刊质量的提高。

根据目前的状态,要提高学报的质量,关键还是要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要协调好编辑个体、编辑部门和高校、出版局之间的关系。编辑个体除了做好文章的编辑工作以外,要主动提高管理能力,在编辑岗位积极分担管理性的工作,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努力从编辑岗位逐步迈向主编岗位。编辑部要处理好学校与出版局的关系,主动接受监管。编辑部要积极开展内部培训,编辑之间以老带新,构建合理的梯队;要不定期讨论薄弱环节问题,如审稿标准、栏目设置、约稿质量等,帮助编辑提高管理胜任力。主办主管单位要及时了解学报办刊情况,倾听呼声,切实提供帮助,构建良好的办刊生态。总之,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必须具备合理的专业背景,有多领域的知识结构,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能够有强烈的品牌意识[6]。

综上所述,高校学报主办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工作胜任力。要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情景,充分发挥编辑个性特点,帮助学报编辑高质量创造性完成各项工作,从而提高学报的办刊质量。

猜你喜欢
胜任学报维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致敬学报40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