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知识图谱: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
——基于CSSCI相关学术论文(2000—2016年)的量化分析

2018-11-12 08:46尹召凯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共同体

陈 丹,尹召凯

(南京财经大学 党委宣传部,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创立独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体来说,关于我国意识形态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研究范式和操作标准,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更迭,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变得更加开阔。厘清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现状,诠释其演进过程,对当下意识形态研究工作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鉴于当下意识形态研究综述大多侧重于主题的归纳和内容的分析,量化研究极少,对其网络结构和动态演进过程挖掘不够。本研究使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当前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进行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的可视化分析,重点在于描绘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的热点、静态网络与动态的演进过程,是一种“研究的研究”,也是在“照着讲”的基础上“接着讲”,为我国当下意识形态研究提供参考,为党政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者提供决策支持。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1.时间与空间。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淮南子·齐俗训》有语“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时间是线性的自然时间,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时间[2];空间是指地理区位,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更能直观地展现十几年来意识形态研究的状况。

2.科学共同体。库恩将“科学共同体”定义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确认者的单位”,由共有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组成,他们是一批有专长的科学工作者,所受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大致相同,掌握了大体相同的文献,接受大致相同的理论,有相对充分的内部交流,有共同的研究目标,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3]。

库恩指出“科学共同体在许多层次上都有”,“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的概念。第一层次,从最广义看,可以指所有自然(或社会)科学家的共同体;从稍低一点的层次看,“科学共同体”可以指称各主要科学专业团体,如天文学、化学等;再低一个层次,可以指称各科学专业团体下的次级团体,如射电天文学家、有机化学家等[3]。低层次的科学共同体从属于高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本文研究的“科学共同体”,指第三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是低层次、狭义的科学共同体,以意识形态研究这一团体为研究对象,从这一案例入手,描述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静态结构以及在时间维度的动态变化。

3.无形学院。科学社会学领域在研究科学共同体时常与“无形学院”这一概念相联系[4]。普赖斯在研究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关系网络时发现,科学共同体内存在两种群体:一是通过正式的、有组织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科学家集团;二是通过信息交流网络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的、非组织化的科学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即“无形学院”。默顿在1973年的《科学社会学》中提出,从社会学意义上,可以把“无形学院”解释为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群,这些科学家处在大的科学共同体中,但他们彼此之间在认识上的相互作用要比其他科学家更为频繁[4]。

无形学院依托科学交流网络而建立。克兰在《无形学院》一书中指出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存在直接和非直接两种联系方式,通过联系构建起科学交流网络。直接的联系主要指合作发表论文而建立起的合作关系;非直接的交流则是依靠第三方联系起来,主要指引证关系,即同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通过引用彼此论文作为参考文献而形成的引文关系网络。本文研究的“无形学院”,主要指第一种合作关系,因CNKI数据库引文关系数据缺失,造成第二种无形学院研究的困难。本文从第一种联系入手,描述科学共同体在空间维度的合作现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方法,并借鉴了刘毅对国外舆论学研究[5],林玲、陈福集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6],以及曹璞、喻国明传媒经济学研究[4]的方法。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人们可以依靠知识图谱的帮助,透视人类知识个体中各个领域和结构,构造复杂的知识网络,预测科学技术和知识前沿发展态势。它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元和知识群之间的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者衍生等诸多复杂关系[7]。

目前,用来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有很多,本研究选取的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该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是近年来在科学计量学中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软件。它可以分析某一研究领域随时间变化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8]。前期运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及CNKI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处理从数据库下载得到的文献记录,进行频次统计[9]。

(三)数据获取

为了尽可能地从时间维度把握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00年到2016年,检索时间为2017年8月,选出数据库为CNKI中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因其收录的文献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与学术水平,能够有效、可靠地反映该研究领域前沿与热点。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完整,本研究采取了多种策略:在CNKI数据库中,将检索词“意识形态”分别限定在“主题”“关键词”等检索框内检索,发现其准确度较低。最终,本研究将“意识形态”放置在“题名”“关键词”检索框内进行检索,经过数据清洗,删掉会议通知、新闻报道,最终确定3784篇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

(四)研究问题

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文献、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关键词等因子的分析,利用共现分析、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手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景式地描绘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知识图景。

1.时间维度层面。研究的问题是国内意识形态研究(2000—2016年)16年的演进,以及议题的知识流动和知识结构状态。

2.空间维度层面。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学术地图包括:(1)研究机构、研究学科、研究议题的热点与结构如何;(2)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的现象如何;(3)意识形态研究是否存在“马太效应”。

二、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进展分析

(一)年度发文数量变化及其原因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发文量随时间推移呈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在2000—2007年国内新闻史研究的年均发文量较低,在200篇之内。2008年发文量超过300篇,之后保持在280~400篇之间的稳定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8年以后,国内意识形态研究逐渐升温,进而保持稳定。

图1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发文随年度变化情况

从检索返回的结果来看,2008年之后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论文数量突然增长,因此这个时间可以看成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意识形态研究热潮在国内兴起的原因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网络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21世纪初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社会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20多年的渐进发展与扩张,“万物皆媒、人人互联”,社会化媒体的产生重构了人与人的连接关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提高了公民的媒介接近权。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已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两架马车”并行。2008年6月,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通过“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充分体现政府对网络阵地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多次提出坚守网络阵地,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各级主管部门也立项审批了大量课题,鼓励广大学者深入开展研究,为意识形态建设建言献策。

(二)意识形态研究热点

把从CNKI的CSSCI数据库下载的数据导入Bicomb计算出现频次,表1列出了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词频≥40),以及他们的出现频次。图2呈现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将下载的Refworks格式数据导入Cite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发现其突现度及重要共现关键词。如图3所示。图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结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结点的年轮结构是反映某一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由远及近。

由表1和图2、图3可见,我国自2000年以来,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围绕着“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等几个关键词,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图2更清楚地表现出意识形态研究出现了较明显的几个科学共同体。图3中每个节点的字号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大。结合图谱分析及共现网络可以发现,意识形态研究涉及三个最多的主题: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的建设、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这三个主题既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又有多层次的研究方向。

表1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词频统计(N≥40)及主题分类

图2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共现情况

图3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图谱

1.意识形态内涵研究。据苏联学者统计,意识形态的定义已达到150种之多。根据图谱呈现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对于意识形态内涵的研究体现了几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演进、批判性与建构性的角力、价值性和实践性的统一。1980年以来,国内先后刊发多篇关于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译文,从关键词共现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延伸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再到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内涵在继承与批判中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并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意识形态的建设。我们党始终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新型传播逻辑下,公民的权力意识在觉醒,传播关系驱动新型公民赋权方式,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遇到许多新挑战,我们需要针对新变化,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探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研究在高校、社会、互联网等各个场域能够真正皈依时代的发展逻辑。

3.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伴随经济全球化,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从来没有停止,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从来不会平息。网络化时代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受众思想意识[10]。如何确保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掌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主要路径。

表2为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的前10位突现排名。在表中可以看出,突现度较高分别是“意识形态工作”(2013—2016年)、“意识形态安全”(2014—2016 年)、“话语权”(2014—2016 年)等,从侧面可看出国家在近些年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的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极高的突现度,意味着国家对意识形态问题更加重视。

图4表示频次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的出现时间及连接情况。可以看出近3年来主要研究议题为“新媒体、大数据、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2006—2008年研究重点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可以看出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议题随时间的演进,呈现较好的生命周期脉络,知识流动和结构都呈现时间规律的代际更迭。更迭模式不是单向度的议题转移,而是不同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进行勾连和更新。

(三)重要作者及合作网络分布

经过研究发现,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合作团队极少,作者以孤军作战为主。在作者数量方面,国内共有408位作者发表了意识形态研究的论文,其中发文量多于5篇的作者有37位,多于10篇的作者有9位,多于20篇的作者有2位(张秀琴和聂锦芳),表明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作者的分布呈现较好的梯队。表3列出了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7位作者,这些作者共发文165篇,占总发文量的12.11%。

表2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的突现排名前10位(强度>16)

表3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重要机构前10位发文分布

图4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关键词时序图谱

表4 国内意识形态研究期刊发文分布(发文量>40)

(四)研究者机构分布

国外意识形态研究者分布于近600个机构中。表3列出了发文量最多前10个重要的研究机构,这10个机构共发文904篇,占总发文量的23.9%,说明国内意识形态研究机构相对集中。

(五)国内期刊分布

表4列出了载文量大于40篇的16种期刊,这些期刊共载文835篇,占总发文量的22%。由此可见,以上期刊载文分布较为集中,意识形态研究的核心期刊已经形成。在这16个期刊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载文量最大,均超过了70篇。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0年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可以全景式地描绘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

时间维度层面。从时间分布图谱可以看出,在近16年的时间里,科研成果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处于高产出阶段,以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经验研究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很少。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议题随时间的演进,呈现较好的生命周期脉络,知识流动和结构都呈现时间规律的代际更迭。更迭模式不是单向度的议题转移而是不同议题的勾连和更新。议题更迭主要动因是社会发展和媒介技术变革,这证明意识形态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构建和社会功能将被赋予时代的意蕴。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媒介技术如何影响意识形态的时代建构,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空间维度层面。从研究关键词来看,已形成较好的几个(第三层次)科学共同体。从研究机构和作者的分布表明,参与意识形态研究的单位较多,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国内意识形态研究的高产作者很多,但研究者合作很弱,“无形学院”现象很少存在。不同研究机构形成不同的“有形学院”,各个科学共同体之间有着理论创新和资源共享,但结构松散。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之间存在“马太效应”;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跨机构合作现象较少。2000年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研究应该加强理论创新,多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多吸纳不同的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选取的以“意识形态”为研究题名的期刊论文,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一些相关范畴的论文可能无法准确收集,因此难免会遗漏一些数据。第二,知识图谱方法的特长是描绘知识网络、合作关系和科学结构,不适合用来归纳研究主题、总结论文内容和提炼研究观点,因此今后可以将其与传统的综述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做到优势互补。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绘一张成长图谱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