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定向直招士官心理现象及对策

2018-03-07 11:56邹志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现象士官心理素质

邹志刚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为加快培养军队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国家教育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就继续依托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定向培养士官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明确。从2012年试点以来,各培养单位在不断的努力和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这项工作试点时间短、工作量大、无经验可借鉴,学员的心理现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定向直招士官存在的心理现象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所不同,高职定向直招士官学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具有准军人身份。有些家长、学员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等,都影响着定向直招士官学员的培养工作,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分析其心理现象及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1.1 学员入学前的心理现象

高职定向直招士官是个新生事物,高中生对这个比较陌生,甚至家长也不太了解。很多学生想读大学,但认为高职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还有的学生由于是定向士官学员,担心纪律严,会失去很多自由;等等。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多家长的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认知产生了很大作用。有些家长认为,当兵待遇低,将来还要面临第二次择业,在部队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找对象都难,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部队去,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直接放弃选择高职直招士官这条路。学生在高中毕业这个年龄段,思想还不稳定,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缺乏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上的一些片面新闻、谣言等,特别是有关部队方面的,使学生对军营望而却步。

1.2 学员入学初期的心理现象

士官学员经过紧张的军训期后,对部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时候的心理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对学员以后的价值观形成有一个主导性的作用,老师和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学校的软硬件、人文环境都会对学员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定向直招士官是一项新的军队人才培养制度,相关院校在师资配备上还很薄弱,个别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这部分老师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失去威信,从而学员们会从心里减弱对学习的重视。班上的同学、室友及朋友都会对学员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士官学员大都是95后、甚至00后的“千禧一代”,个性比较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特别是在室友关系的处理中,非常容易产生矛盾,轻则导致退学,重则会形成孤僻性格。再一个,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并没有考上大学后的自豪与兴奋,相反,流露出的是失落、无奈、自卑等。

1.3 入学中期的心理现象

到了大二,各种环境熟悉了,生活、学习也适应了,有些士官学员认为以后的工作有保证,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精学浅一个样,缺乏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浑浑噩噩混日子。相比普通大学生的自由,面对社会的灯红酒绿,心里开始不平衡,认为自己吃亏了,从内心里他们还是把自己等同于一名普通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军人要求。从走访的相关培养高校来看,他们制定了淘汰机制,这对一些学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些身体素质不太好学员担心如果被淘汰,失去前途,无法面对父母、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心理素质脆弱的学员,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心理能量,这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必需的内在条件。[1]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外界的行为反射,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心理健康的人不是对任何事情都能胜任愉快,而是在对待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2]对于这部分群体,长期下去,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如:心情暴躁、孤僻、不合群等。

1.4 入学末期的心理现象

进入大三,是每一位学员最活跃的时期,因为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一些学员心情浮躁,无心学习和训练,整天就是关心和打听毕业分配的问题,都希望能分到城市部队,加之一些家长个人的认识限制,鼓舞了这种不健康思想的蔓延。最关键的是学员的时候,虽然按照部队的管理模式,但是毕竟跟真正的军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学员担心去了部队之后,能不能适应部队生活,能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老兵会不会欺负新兵,这些都是临近毕业学员关注的热点和疑虑。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很多学员都希望从头开始,对部队生活充满了期待,既期待又彷徨,加之对部队生活缺乏部分正确的认识和及时客观的引导,一些学员内心对即将到来的军营生活产生恐惧感。

2 针对以上现象采取的措施

对于以上心理现象,培养院校、部队、家长及社会要形成合力,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引导,及时消除学员心理的困惑。

2.1 在入学前采取措施

由于直招士官是个新生事物,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一方面,培养高校及时举办招生咨询会,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政策和解答疑惑。在选派外出招生宣传的老师上,一定要选用那些业务素质高,军事素质强的老师,可以给考生及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举办校园开放日,用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吸引人,用老师真诚的热情感染人。通过校园开放日的举办,让家长及考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上了传统的名牌大学才能成才,高职一样也能大有可为。各级武装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广播车、横幅、网站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帮考生及家长算算经济账、政治账。摸清意向考生,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做好针对性的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打消他们的疑虑。

2.2 在入学初期采取的措施

军训刚结束,很多人认为苦日子结束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辅导员及相关老师要及时掌握学员们的心里动向,做好引导。一方面,在分配寝室上做工作,经过前期的军训工作,每位学员的基本性格已掌握,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分类,把生活习惯和性格相近的学员分在一起;另一方面,在班干部的任命上做工作,班干部的任命一定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把那些思想觉悟高、军事素质强,努力上进的学员选拔到班干部岗位上。培养高校一定要加大对老师的培训工作,毕竟都是“半路出家”,业务水平有待,老师之间要加强沟通,总结经验。最后,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硬件,给老师和学员创造一个真情留人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3 在入学中期采取措施

到了中期,每人学员已完全适应了校园生活,对一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些人开始得过且过,只求顺利毕业。培养高校在每年的毕业学员分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一些不合格的学员及时淘汰,把那些平时表现优异的学员分配到重要的岗位,根据综合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来选岗位,这样会给低年级的学员以示范效应,让他们形成一个赶超比学的氛围。基于定向直招士官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平时对学员要加强教育,培育军人身份意识,提高政治素养,让他们明白自己将来职业的特殊性而承担的责任,培养学员对军人这种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意识。通过学习典型,引导学员把关注点转移到学习和训练上来,树立投身国防的信念。对于哪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心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员,辅导员要主动上前,多关心、多帮助,及时发现现象苗头,做好引导。再一个要做好帮带工作,根据每位学员的特长,建立互帮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学员的优势,培养集体观。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两者联系紧密,都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目的在于使之获得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合格的军人不光要拥有强壮的体魄,还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笔者在部队期间,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自杀现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安全工作虽然不是中心工作,但牵扯单位的中心工作。现代武器的高精尖程度、战场的残酷、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无法胜任。高校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给学员以专业的建议,正确的引导。建立心理调节室、减压室等硬件保障;三是给予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个个体。

2.4 在入学末期采取措施

针对毕业前的心理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量化管理,依据综合排名顺序选择岗位,从制度上堵住一些家长和学员投机取巧的心里。第二,加强宣传教育,请优秀毕业学长来校讲学,介绍自己成长道路,传授经验,让学员们明白任何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以此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利用校园媒体、广播等渠道大力宣传毕业学员中的典型,营造学员毕业离校前氛围。第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能因为要毕业,为了不影响学员的前途,对一些不良现象姑息,要严格奖罚制度,鼓励先进,处罚违纪。总之,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模式,需要高校、部队、学员家长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根据学员的特点,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每一位学员身心健康,成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1]王冬美.切实做好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9 (B04):109

[2]曾新荣.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5):110.

猜你喜欢
心理现象士官心理素质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以《创造101》粉丝集资应援现象为例
士官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网络社区”与心理现象及研究展望
咱是士官
中职学校“两后生”自卑心理现象及对策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效果异化与受众认知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