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秀,王奇
(1.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2.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22)
高校作为传授知识的高级学府,肩负着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个性的发展,能力潜力的进一步开发等责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会交流软件风靡校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育也要紧随时代的脚步,要具有教育形式多样,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创新等特性,使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激发其自身学习潜力。微课是一阵风,一只狼,还是教育发展必经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能否独善其身,针对微课的本真面目,还要从这个“舶来品”在国外产生并流行的背景原因说起。国外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从开始贯彻政府教育政策为切入口,逐渐由政府投入过渡到学术机构和专家团队的自主创新引领应用,通过辐射带动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基于维基功能的微课视频库共享管理机制最后向多元化、学科化的发展方向找到了未来的出路[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微课在国外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社会资助最终的着眼点都是为了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特点,短指的是微课视频的时长短,以10min左右为益,小指的是微课视频的大小,占用空间小,有助于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精悍指的是微课视频内容简洁精炼。从表象上看,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从深层次看,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挖掘学习者自身主动学习的内动力,通过碎片化的知识块,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微课实现了受教育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有选择的学习,因此,微课设计必须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学习者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目的开发等能被学习者乐于接受的课程,选择权在学习者手中,课程是开放性的。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主题选择、方法设定、视频录制过程中,也要兼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学习是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过程中有惊喜、有感动,有思考、有成就。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微课课程,持续有效的学习才会最终实现受教育者受益,这对微课课堂无外乎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没有教师的一直督促下,去实现学习者能够坚持自学,本质上要求微课课程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动学习潜质,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点和难点,但也是网络课程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微课课程中学习者学习长效驱动力研究是不可忽略的。
若干微课相加是否就构成慕课?答案是否定的,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把重要或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制作成一个知识块,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或课后移动终端上使用,知识块的内容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完整性,知识块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慕课是优质教学资源向大众开放的网络课程,如果把微课比喻成人的眼睛,那么慕课就是整个人体,慕课其真正价值在于打破教育的地域限制,实现教育公平和无界限。
国内对高校微课的研究始于2013年,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高校微课设计、开发及评价分析;二是高校微课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三是微课具体的应用,主要是微课在某一门课程应用的研究,研究焦点仍然偏重沿袭、模仿对传统课堂研究的方法,创新性不足。国内高校微课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目前高校中不少一线教师和相关部门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主要用于满足微课比赛,抑或用于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和开发微课,应该如何使用微课,微课具体的建设与应用等方面,都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分析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线教师的情感困惑与纠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惰性,微课从设计到成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最大的阻力来自对微课制作软件不熟悉,如常见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老师们已经熟悉常用的Office软件,对于再去新学一个软件,内心是抵触的。情感困惑与纠结另一方面来自对别人录制好的微课的抵制,不愿意在课堂上或课后推荐学生观看其它比自己讲得好的老师的微课,因为自尊心承受不了,会觉得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会受到影响。情感困惑与纠结第三方面来自对微课的恐惧,微课会不会让教师下岗,教师把自己多年的知识积淀用微课记录下来,并可被重复利用,抑或说网络上现存的其它高校的优秀的微课作品比自己讲得要好,如果实现微课共享,那么自己的教师岗位会不会受到威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一线教师从情感上并未接受微课,对微课制作和应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作为舶来品的微课,在国外的使用范围广泛,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教学效果显著,而国内对于微课的建设和应用,更多地停留在微课比赛上,并未实际用于教学,而且缺少对微课实践与应用过程的管理与研究,如何以教学需求来引导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如何处理国内微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如何紧跟时代发展,开展微课建设,并加强实践应用,深化高等教学改革,这些关键问题都亟待关注和解决。国外微课的发展离不开分享与公益这两个关键词,而国内微课的起点却是功利的教学比赛,国内高校纷纷鼓励教师开展微课录制,为了评比、获奖、评职、提高知名度,教师们选择单打独斗,这样,微课只能算做一个比赛用的作品,单打独斗的微课,往往劳民伤财,而且录的不一定有效果,更谈不上能够让学生受益。希望这只是微课改变高校教育“抛砖引玉”的一笔,而不是微课的终点。
教育的异化,是将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延伸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中,在机械灌输和标准化考试的教育“流水线”上,将无数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学子“制造”成整齐划一的“标准件”,扼杀了其创造性和鲜活个性[3]。“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教育界沿袭许久,根深蒂固,学生如是,教师如是,高校如是。功利的教育缺失已经逐渐显现,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产生的直接后果,然而这种惯性的强大离不开当今社会人才选拔、培养、任用密不可分的制度、政策和意识形态、社会心理[3],阻碍教育进步的因素错综复杂。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哲学问题,即乔布斯之问,“20年来,IT这个行业几乎改变了人类所涉及到的所有领域,为什么IT对教育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而且小的令人吃惊呢[3]。”乔布斯把这个疑问的答案留给我们去解答,时代正在从IT走向DT,“互联网+”应育而生。“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的影响,创造一种新的健康的生活或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带给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然而,目前高校教育只能谈得上“+互联网”,我们只是把互联网上的一些东西加到我们的课堂当中来,微课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高等教育必经之路,因为针对学习者的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虽然微课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不可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但微课的推行势必会相应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未来是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并行发展的。
如何排解一线教师的情感困惑与纠结,激发教师内在“授业解惑”的职业精神,提升教师对微课制作和应用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需要多方面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在政策上要给予鼓励与认可,如在工作量核算、先进评选、职称评定上要给予倾斜,从而促使大家更积极地录制微课,应用微课。
这个问题解决了,便有利于微课真正有人用心在做,真正走进课堂,真正应用于实践,强大传统教学模式之惯性也便会慢慢瓦解,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会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行为主义学说,运用刺激——反射,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慢慢的就会被摒弃,建构的这种学说,应该占到主导地位。
微课不仅仅是一项教学方法改革的工作,更是一项集“互联网+”的构思、设计、实践与应用的复杂系统工作。微课是学习者在自我学习目标的需求下,对课程视频通过网络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可以看出微课的特色是生动的视频播放,不是单一的文字或者图片,而是一种直观、富有感情色彩的微型视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课程的优势,以主题的突出性、真实的情境化,资源的多样性,案例的生动性,讨论的热烈性等特点,设计出短小精焊,信息量丰富,应用面广的微视频。
如果说多媒体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那么微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不仅是课堂教学而且是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飞跃,随着微课等互联网教学资源的不断成长,教育的普及范围将会冲破校园的地域制约,满足不同人群对受教育的渴求,实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大众的教育,“互联网+”时代下中国高校微课建设与发展,将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更好地完成其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
[1]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2]孙月圣.中小学微课热的追问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5(4):42-46.
[3]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3):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