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悦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江苏昆山 215300)
纵观各省市的2016年中考作文题,虽形式多样,内容各异,但其核心都围绕着“生活”展开,而且所给出的生活舞台是广阔的,是有充分表达自由的。
从内容来看,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考题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上海卷的《没想到,真没想到》,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展现对生活不同角度的考量;湖南邵阳卷的《成长的记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关注生活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南京卷的《让我想一想》,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湖北荆州卷的《哇,好香》,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悟生活,由物质的表层的感受深入到精神层面的触动。
题目虽然形形色色,但能感受到,出题的老师们一致地希望着学生能够用心生活,多听,多看,多留意,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去生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写作板块的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联系第一单元的标题“人物风采”,以及课文《我的老师》(魏巍)、《一面》(阿累)、《童年的朋友》(高尔基)。基于进入初中后,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等专题写作,我将第一单元的作文题定为:《你是我最_____的人》。
教学的设想是:学习写有特点的人物。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的教学内容。杜威说:“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人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学校不能将教材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经验才应该是教育的起点。因而当学生抱怨“没什么可写的”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告诉他们:生活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在进入正式的作文课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小练笔《猜猜ta是谁》,请同学们每人选班上的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00字勾勒出样貌和性格,且不要写出这个同学的名字。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并且评一评写得像不像。
通过批阅,选取了几位同学的文章在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朗读。选取片段如下:
A同学:“她有一张肉嘟嘟的脸,因为她对吃的特别有兴趣。她有着灵敏的嗅觉,才走到食堂门口,就能闻出今天吃什么。眼神并不好,放在眼前的东西也总是找不到,但如果是吃的,一眼就能发现并且快速吃完。”不难发现,这段文字虽然写了同学的很多方面,但都围绕着“爱吃、对事物感兴趣”来展开,属于学生练笔中比较好的段落。但只有描写而没有具体事例,且“爱吃”的特点不算太特别,所以其他同学并没有一猜即中。
B同学:“他个字不高,眼睛不大却很有神,一张圆圆的脸,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大大的雪白的门牙。他常穿一件蓝黑相间的外套,和一双蓝色的运动鞋。”
相较于A同学,这份描写明显显得有些散乱,但其他同学却在他读到“大大的雪白的门牙”时就喊出了正确答案,究其原因,在于“雪白的大门牙”这个特点有趣且比较独特,是这个同学在班级中的“标志”。
因而在对这次小练笔进行总结时,笔者强调了寻找“标志特征”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能多加关注。
在作文题《你是我最_____的人》中,笔者给了同学们四个词来填空,分别是:贴心、感激、牵挂、欣赏。首先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词义的理解,说说他们会选择哪个词,又会写哪个人,会写与之相关的什么事。
这是一个激起学生写作兴趣的过程,让学生保持比较轻松的心情,从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中选择相关的部分,因而这也是关联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的生活记忆的重要一步。此外,这个步骤还可以帮一部分偏题或者没找到素材的学生打开思路。
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已写习作发现,学生选“感激”的最多,而且大多写的是自己的妈妈。一方面是因为“感激”一词理解起来简单,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是学生们最熟悉和了解的部分。所以要分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一是引导他们关注更大的世界,把选材的范围放的更宽广;二是如何在平实的生活中关注到属于自己的独特。
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你从起床到在早读,这期间会遇到哪些人,做哪些事?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刷牙、洗脸、吃早饭、上学、交作业、朗读。因而需要追加一个要求:请尽可能细致地描绘其中一件事。
在这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意愿,留下了他们觉得较易描绘的两件事:吃早饭和上学。
C同学:“我的早饭是妈妈做的,我觉得早饭很好吃,吃了早饭我才有力气上课。”这样的表述显然是粗糙的,我抓住“妈妈”和“好吃”两个关键词继续问:“妈妈每天都给你做早饭吗?”
得到“基本上是的”这样肯定的答案之后,我问班上其他同学:“你们的妈妈也是每天早上给你们做早饭吗?”只有大概一半的同学举了手。
于是我接着问C同学:“妈妈的早饭为什么好吃,有什么特点吗?”他说:“因为妈妈会提前问我要吃什么,然后按我的要求做。”这个回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议论,一个学生忍不住说:“你妈真好!”
于是,我再问他,“好吃”和“每天都做”“提前问我要吃什么”哪个更有特色?C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明确这才是他作文中应该展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问他这个不断追问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独特之处的过程,很多在他们看来平淡无奇的事情,只有在比较或者认真思考探寻之后,才会显出应有的闪亮。
D同学:“我坐学生公交上学,先去站台等车,等到了以后上车,上车以后有时候有座,有时没座,坐大概15分钟车,我就到了学校。”
追问:“在车上会发生什么吗?”
“没什么特别的。”
“车外呢?从车窗能看到外面什么有趣的事物吗?”
“清洁工算吗?我以前觉得学生最辛苦,因为每天起得特别早,后来发现,清洁工比我们还早,我们还没到学校,他们已经扫好马路了。”
“这个很好,所以清洁工是你最什么的人呢?”
“最欣赏的人吧。”
这个例子是引导学生扩宽选材范围,不要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中,要善于去发现身边陌生人身上展现出的美好,把这些也变成自己的作文素材,一方面可写的东西变多了,另一方面选材新颖不落俗套。
叶圣陶在《谈文章修改》中说:“修改文章……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虽然改动了语言文字,但究其根源,是因为思想认识的差异。所以在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相较于帮助他们推敲文字,更重要是帮他们理清思路,调整结构,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训练他们的思维,才能让他们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在课堂上,老师要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由表达,而老师更多是起到补充和点拨的作用。
很多同学在行文过程中,大量的笔墨花费在描写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对于妈妈的描写反而一笔带过。因而首先要和学生确认:“这篇作文的主角是谁?”
E同学:“爷爷,我写的是《你是我最贴心的人》。”
出示学生作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共同发现写作中的问题,通过自我诊断和共同诊断,寻找本次写作的方法,修正提高:
“家里有一个特别的柜子,找东西的时候得把头探进去。我很喜欢那个柜子,经常扔东西进去,也常去找东西。爷爷总是在我探头进去的时候,把手放在我和隔板的缝隙里。缝隙并不大,所以爷爷的手就会一直碰到我的头,偶尔我还会恶作剧故意把头顶起来紧紧卡住爷爷的手。直到有一次,爷爷不在家,我又去柜子里找东西,退出来的时候轻轻一动,就结结实实地撞上了隔板,疼得眼泪都出来了,才知道,爷爷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保护我。”
学生讨论,发现问题:都在写自己,爷爷反而成了配角;爷爷保护我的细节不够具体,特点也不鲜明,没有凸显出爷爷的“贴心”。
修改第一步:删去“我喜欢柜子”和“我恶作剧”的部分,因为它们和爷爷“贴心”的特点无关。
修改第二步:补充爷爷的细节。爷爷贴心,仅仅写他帮我挡隔板是不够的,一定要描绘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出爷爷“特别贴心”。使事件更生动可感。
修改第三步:除了呈现一个画面,还可以追加后续来完善事件和人物。
修改第四步: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补充细节,突出“贴心”的特点。
修改结果呈现:
“家里有一个特别的柜子,需要探头进去找东西。不知何时起,他常常用余光瞄着那柜子,每次看到我走过那儿就立刻转过头来。那次他看到我去柜子里找东西的,快步走过来,迅速把手放在我的头和隔板之间。为了给我留出足够的空间,他将手背紧紧贴在隔板上,因而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子。
那时的我不懂得领情,还嫌弃他弄痛了我的头。爷爷也不辩解,只是皱着眉默默走开。后来几天,再去那个柜子,发现隔板上多了一条布边,摸上去软软的,奶奶见我愣神,说:‘是你爷爷求我缝的,去市场逛了半天,要挑质地和颜色都合你心意的布,要买最软的长条海绵,再三叮嘱我仔细缝,说是因为你总在这里撞痛……’”
比较最能发现异同与高下,模仿是提升的不二法门。在全员参与修改、总结出一些写作经验之后,教师提供网上的同一题材的作文片段,让学生重新审视本节课写作方法的运用,巩固和拓展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赏读优秀习作片段,再借鉴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课后完成相应的练习:修改本次作文。
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素材选择要新,重点要突出,却可能忽略了教学生们如何找素材,或者说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只属于自己的新颖素材。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基点,让他们从观察身边的小事开始,不断地积累,深入地思考。最终写出优秀的记叙文。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贺敏达.学生生活经验的写作价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罗联汉.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实施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