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立*

2018-03-07 11:10宁德业
文化软实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集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

宁德业,徐 鑫

1848年2月于伦敦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在经受了170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雨洗礼后真正成为了永不消逝的“幽灵”!虽然马克思主义迄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对文化概念的谨慎使用,加上“文化概念(由于它起源于启蒙计划)是一个系统上存在分歧的概念”*G·马尔库什.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理论[J].孙建茵,译.世界哲学,2010(02):57.,从而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文化理论”*张三元.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文化理论——丹尼尔·贝尔“马克思主义文化矛盾”批判之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7):76-84.的问题作出了否定回答。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有文化理论。”*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2.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政治学教授本·阿格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注定要失败。”*本·阿格.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M].张喜华,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55.对这类观点进行有力回击,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宣言》当中丰富的文化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立作出更深入的解读。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谨慎使用

为什么会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没有文化理论”问题持否定的认识和看法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并非经常使用。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系统梳理后,胡海波、郭凤志发现:“‘文化’一词在《全集》中大约出现 320 次,其中 29 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引用’论敌观点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且常常是与其他的词连用,如文化修养、文化水平、文化斗争等,真正单独使用文化一词的频率并不高。”*胡海波,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2.在《宣言》这部“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的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一次也没有明确使用“文化”一词,而且即使是从广义文化概念层面上来替代其使用的“文明”一词在其中也仅仅出现了9次。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会在其著作中慎用乃至少用“文化”一词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有的人强调广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的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文化形式,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有的人强调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指的是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包括各种语言文字、意识形态及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精神文明成果。

在自己的著作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更多时候强调的是广义的文化概念,他们总是从社会文明形态的角度,把“文化”等同于“文明”。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曾经提到:“非洲过去和现在都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两种文化交织混杂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1.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使用的便是所谓广义上的文化概念——“文明”;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在这里,恩格斯使用的文化概念“与‘文明’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黄力之.历史实践与当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6.。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当中有时候也从狭义角度将文化界定为“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时代精神”、“文明活的灵魂”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马克思针对美国制度的缺点曾经强调“教育取决于每一州的文化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54.;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强调工人做几乎一切工作“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61.。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使用“文化水平”与“文化程度”,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狭义上的文化概念。

恩格斯在《流亡文献》中指出:“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在我们时代能给神的唯一效劳,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胜过俾斯麦的关于文化斗争的反教会法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84.这里所讲的“文化斗争”,就是从狭义角度来使用文化概念的,其中的“文化”指的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

马克思在《莱茵报》任编辑时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指出:“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在这里,马克思将精神斗争与文化联系起来,也是在狭义的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意义上来使用文化概念的。

二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非常谨慎地使用“文化”一词,那么能否就据此断定他们的思想当中存在“文化理论的缺席”呢?能否就据此断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当中“没有文化理论”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之后,实时地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唯物主义文化观,尤其是他们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彻底清算了他们以前的文化信仰的旧哲学基础,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一)与唯心主义文化史观实现最为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立起自己的文化理论的。而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唯心主义实质却也对他们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致使他们在青年时期孕育的文化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印痕。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历史的物质前提的强调,彻底清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理性决定论和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人本主义哲学,实现了与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最为彻底的决裂,从而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批判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些人只是在口头上讲了一些“震撼世界”的词句,可在实际行动上却是最大的保守主义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革命主张,既是他们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验证,又标志着他们开始自觉地清算起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理论信仰。

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相比,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进行深入批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把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置于开篇第一章,而且还在其他章节的许多地方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总体来看,通过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来阐释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构成了《形态》一书的最主要内容。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没有能够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只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0.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并对其抽象人性论进行了辛辣和尖刻的批判。

(二)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

我们之所以把《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通过深入批判旧哲学而实现了与唯心主义文化史观的彻底决裂,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极为深厚的哲学基础。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物质前提。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否认任何历史的物质前提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通过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物质生产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在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过程中,不仅发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发生了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语言文字等精神生产成果逐步形成,人类文化得以产生。这就使文化的主体实现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为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前提条件。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使我们认识到了精神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依赖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的思想观念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虽然随着社会分工和交往的不断扩大,人类精神文化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但却不能像唯心主义文化论者那样将其夸大为社会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它最终还是要受到社会实际生活的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分析了社会结构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论证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实现的对自然的改造关系,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的规模和范围起到了一种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二者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及其变化。随着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形态依次出现更替,人类精神文化也相应发生演变。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公开问世

从上文论述可见,《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该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未能够及时地与读者公开见面,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件憾事!不过,于1848年2月公开发表的《宣言》“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即“两个必然性原理”);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即“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途径(即“无产阶级解放道路原理”);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战斗任务(即“两个彻底决裂原理”);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即“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据此,人们得出结论:《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科学社会主义“惊天动地的出生证”,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朽文献!但除了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新的世界观”之外,《宣言》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思想,是一部标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公开问世的里程碑式文献。

(一)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宣言》确立了文化发展“取决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终极性解释原则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正是贯穿《宣言》的这一基本思想,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作为其立论基础的,确立了文化发展“取决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而包括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上层建筑都奠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赋予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阶级以一定的政治合法性;但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尤其是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先进思想意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因此,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政治统治和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会随之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文化最终走向灭亡、无产阶级文化取得最终胜利将不可避免,“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同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文化之所以能够取代资产阶级文化,还取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具有的先进性。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既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也是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坚决性、组织纪律性的阶级;而且,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在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解放运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先进政党组织——共产党,由于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因此,“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一定阶级的思想文化观念只不过是对一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政治思想上也占据着统治地位。“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而且,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考察“宗教、道德、哲学、政治、法的观念”等精神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规律,驳斥了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的所谓“超阶级的文化观”和所谓“永恒真理”的说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文化的阶级性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社会因素是在旧社会母体内部孕育萌发出来的,“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这样就导致反动的、落后的资产阶级旧文化最终被新的、革命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所代替。因此,“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二)在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作用予以了高度肯定的同时,《宣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缺陷、弊端和不足

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予以了高度肯定。他们指出,资产阶级在通过大力改进生产工具来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又竭力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地对全部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条件下的专制社会关系深入进行“革命性”改造,使整个社会处于不停的动荡和变幻莫测的状态之中,导致资产阶级时代从根本上看完全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尤其是在这一变动不居的时代,“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35.从而就为符合人类理性要求的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机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资产阶级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先进得多的科学文化,推动各民族之间在各个方面进行相互交往和融合,导致各民族精神文化产品变成了一种世界性公共文化财产,打破了过去时代那种民族文化的片面性、狭隘性和局限性,“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批判色彩的革命理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当中绝对不会仅仅只是肯定资产阶级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的上述“非常革命的作用”,他们对资本主义文化所具有的缺陷、弊端和不足也作出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用辛辣、尖刻的语言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他们深刻指出:在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已经被“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所完全淹没,导致人的尊严尽失而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交换价值,“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这些闪耀着惊人的智慧火花的批判性文字,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文化理念的核心——利己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思想。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还揭露出了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本质。他们深刻指出:资产阶级无论是对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占有方式及生产方式,还是对共产主义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占有及生产方面,都进行了求全责备;资产阶级假借共产主义强调的“阶级的教育的终止”来大力鼓吹所谓“一切教育的终止”。为了深入批驳资产阶级的这种谬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分析指出:为资产阶级所担心的这种将被终止的所谓“阶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训练成为任由其宰割的会说话的工具;这种教育的阶级本质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所决定的,“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9.

(三)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历史”状况作出了详尽描述的基础上,《宣言》科学预见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又一突出贡献是:在对世界历史境遇下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总体趋势作出了详尽而又系统阐发的基础上,《宣言》科学地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文化的发展大势。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历史”状况作出了比较详尽的描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这样一种所有民族都被卷入的世界一体化趋势,就是当今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从历史发展来看,《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世界历史’现象与今天人们所认为的‘全球化’现象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黄力之,张春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1.

正是在对这种全球化现象作出了上述科学预见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又对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问题作出了极为深刻的阐释。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各民族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国际化交往的深入发展,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交流也不断得到加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阐述的“世界文学”,似乎就相当于时下人们所热议的“全球化的文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坚持使用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而非机械决定论,他们当然也就非常清楚:在整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每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显然都扮演着极为特殊的角色,都发挥着非常独特的功能;一旦离开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那种所谓“独立存在的世界文化”毫无疑问地就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因此,《宣言》在此阐述的“世界文学”并非所谓的“文化同质化”,它实际上指明的只是世界上各民族文化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世界文化交融现象。这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所讲的世界文化并不是一种脱离民族文化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实际上是由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2(03):58.

在对世界历史境遇下各民族文化交融问题作出了以上共时性的理论阐述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还对世界文化发展演进规律作出了历时性的阐发,科学预见了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整个社会关系日益简化,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也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简化,金钱拜物教取代了人们之间的“天然尊长关系”,导致了冷酷的利己主义和贪欲的盛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这种畸形的“文明”现象,就是世界历史境遇下的所谓“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在生产力抑或交往形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资产阶级文化具有强大“活力”而且毫无疑问地占据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存在着非常尖锐的其自身根本无法加以克服的基本矛盾,而且这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推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不断高涨,因此,“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代之以一种更为先进的所有制形式——共产主义公有制;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作出最为坚决而又彻底的决裂,才能够把文化教育活动真正地同物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这就是《宣言》揭示的世界历史境遇下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与传统的资产阶级文化观念实行最为彻底的决裂,朝着实现共产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文集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汉城文集》简介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民主与科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