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文艺美学中“追体验”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

2018-03-07 01:40马林刚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徐复观考据艺术

马林刚(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作为港台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复观的学术研究融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政治学于一炉,具有极强的学术内涵和实践品格,尤其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研究,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对照中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有风姿。在对中国古典艺术的鉴赏和阐释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追体验”的方法,将个体体验和情感再生融为一体,展现出深阔的文化意蕴,也体现了一位思想史学家在具体艺术史实践中深邃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徐复观文艺美学中“追体验”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对客观分析和评鉴当下的文艺现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追体验”的提出

在徐复观的《中国文学精神》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追体验”的概念。他认为,在对中国古典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读者与作者,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方面,都有相互契合的一面,这就为艺术之真和本性之善搭建起相互贯通的桥梁。“在不断地体会、欣赏中,作品会把我们导入向更广更深的意境里面去,这便是读者与作者,在立体世界中的距离,不断地缩小,最后可能站在与作者相同的水平、相同的情境,以创作此诗时的心来读它,此之为‘追体验’。”[1]也就是说,读者在面对一部作品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伴随着作者的深度体验,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不断地体会和鉴赏中,读者会逐渐与作者形成深度交融,这个过程就是“追体验”。从文学接受的理论看,“追体验”这一方法就是不断调动读者的自我体验,主动链接作者的精神初体验,在不断链接的过程中,实现读者与作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精神融通。把“追体验”放在整个传统文化的文脉中看,恰恰是对传统经典儒家诗教观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导向就是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因此,胡晓明指出:“‘追体验’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以作者之心‘纯化深化读者之心’。由进入作家的情感世界,追寻作家诗人的生命人格,以与作家诗人的精神相往来,进而扩充自己的精神世界。”[2]从这一角度看,“追体验”不仅仅是文艺接受理论的一种方法,还包含着深刻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内涵。

二、“追体验”的文化内涵

所谓文化内涵,徐复观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化,就是根据自身或是团体生活需求,对客观事物进行支配或是构建,让生活与理想相一致。由此,他认为在中国所有文化形态中,始终存有一个根本信念,就是保证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就是浓缩于艺术形态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基因。

(一)“追体验”是求艺术之真

艺术最本质的要求是求真,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特别强调艺术发展的基本法则,同时指明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就是求真。他认为,求古人之义,解古人之思,必须将自身放在错综循环、无限解释中,也就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反复循环,整体与局部的错综碰撞,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要实现求真,离不开严格的考据和缜密的义理功夫。徐复观认为:“文学背景的考据(广义的)与文学批评,站在专门之学的立场,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由文学考据进入文学批评,需要作态度和方法的转换。……但有与诗人全部作品有关的考据。有与一首作品有关的考据。为了帮助对作品的了解,且使了解不至于陷入胡思乱想,那便用利用他人考据成果的必要。……把文学中必不可少的考据,作为通向文学批评的一个历程,一种确定批评方向的补助手段,这是今后研究中国文学所应走的一条大路。”[3]这里的“考据”和“义理”就是求真,通过求真的功夫,实事求是地掌握传统艺术的真谛所在。

(二)“追体验”是求人性之善

向善是艺术的生命,道德与艺术是徐复观思想史研究的两大核心。艺术正是通过道德的高度来彰显魅力,徐复观认为文学是人性的发掘与反省,应将向善的道德高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根源,他说:“一个人必须有一立足点,然后才有信心、有方向、有归宿;否则便会感到漂泊、彷徨,没有力量,没有方向,没有归宿。”[4]对待传统的艺术,单从考据和义理的角度,简单化的妄下断语,不能体悟到古人的真实情感。真实情感从何而来?从人的内心来,徐复观对“心的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他认为,从孟子开始,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心”,本质上与人的生命紧密相关,也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徐复观所强调的“心”,是道德与艺术的统一体,是生命与理性的融合体,而向善、为善是生命价值的核心要素。“追体验”的实质,就是通过情感与生命的激荡,把人的生命价值和艺术的生命形式紧密地融为一体。

(三)“追体验”是求文艺之美

追求美是艺术的内在要求。古人主动找寻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心物相感,从而创作出美的意向,这被称为“取思”或“求境”。徐复观认为这正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人生价值系统的各个领域,如宗教、道德、艺术、文学等,追索到最后时,必感到有某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5]这种深度的体验,常常是中国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徐复观说:“中国是以体验为主,落实于行动;西方是以思辨为主,归结于概念。”[6]中国人对艺术的品鉴皆出于此,即先有对文字本身的据实了解,把握初步的轮廓,然后进一步吟咏和玩味,得其神韵,悟其滋味,再通过“追体验”加以反省,赋予以适当的工夫,可以建构起人的审美意象,形成对美的终极追求。从作品中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深度体验作者创作时所拥有的内心真实感受,这就是艺术鉴赏所能达到的至美境界。

三、“追体验”的时代价值

以“追体验”为代表的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五四”以来启蒙思想的批判性阐发和继承,是对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人类心灵的思索,更是对人性、人生、人文的哲学解读。从理论比照与历史关照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徐复观的文艺美学思想,不仅有助于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带来的“失语症”和“跟风症”现象,找到突破传统文化创新下的中国审美文化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还有助于将儒学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融合进民族性和时代性相交织的文化建设中,对“扁平化”时代背景下思考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中国与西方的课题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追体验”深化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学术品格

文学家不是圣人,也不会把自己比拟为圣人,他们在更现实的层次上“应物而不役于物”。文学艺术的最终归旨还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追体验”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通过“追体验”这种技巧,掌握丰富的情感人生、理念人生、哲学人生。从历史维度看,“为人生而艺术”的学说诞生、成长于哲学和伦理学领域,从“诗言志”开始,成为个人情志的表现,是人人都可以实践的重要方式,如《乐记》篇讲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如果不从美学的角度上切入而引发出来,很难在艺术领域大有作为。伴随着文学艺术的自觉,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文学观念的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学理念曾一度充斥在各个领域,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审美情趣,与之相伴的是,文学精神越来越彰显出创作者和鉴赏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价值,“为人生而艺术”的精神更加强化。正如歌德所言:“在人的作品中,正像在自然造化中一样,超越其他而最值得关注的是意愿。”面对民族性格、人性本身,文学艺术始终浓缩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体现着人们的观念和理性。

(二)“追体验”拓展了审美境界的新维度

所谓“境界”,从审美意义上讲,本属于绘画领域的典型话语,但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艺术中,移作他境,分析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形式,拓展了文学意境的新领域。“这是由平等观照而来的对一切人一切物的平等看待;而其根源,则是由虚静之心所发出的观照,发现了一切人、一切物的本质,发现了新的对象,亦即发现了皆是‘道’的显现。”[7]“追体验”是读者的再度创作,是读者的再度体验,是对艺术欣赏的多维度延伸。审美行为本来就不能受技巧所限,要从眼前的物象超然而升,提纯物之神韵,实现自身精神与物之性情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呼应。这种主客合一的精神恰恰是审美境界中新的维度带来的张力,在超越有限的同时,实现当下灵魂的安顿。

(三)“追体验”开创了审美阐释学理论的新境界

阐释学肇始于西方文化,最早被称为“赫尔墨斯”之学,散见于西方对《圣经》的大量阐释。这一阐释方式与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有相似之处,从孟子、庄子、刘熙载到近代思想家都有所提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将阐释学的研究推向高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文化层出不穷,但基于文化和文艺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必将成为新的创新文化文艺的新路。“理解和阐释是人的存在方式”[8],文学毕竟是人学,要了解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文世界,需要人类情感和认识层次的不断升华。“追体验”所确立的主客体超越文本、融入情感、升华理性的阐释方式,对新时代审美文化和审美阐释学都将带来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后现代、魔幻现实、超越现实等思想的碰撞融合,人们对多元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尝尝禁锢在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文字堆砌中。“追体验”的灵魂解读法则,为中国现代审美阐释学拓展了崭新的境界,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新的生态元素。

猜你喜欢
徐复观考据艺术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对自然的观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纸的艺术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