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张如心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2018-03-07 01:40王义夫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全党

王义夫(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构成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离不开“幕后”一大批理论工作者潜心的付出。张如心就是其中一员,他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张如心(1908-1976年)早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赴莫斯科留学学习马列主义。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行径感到愤怒,于是毅然决定退出国民党,并于1931年在中央苏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张如心研究毛泽东思想是历史的选择

张如心对毛泽东的思想的研究离不开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是建设革命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红军长征胜利后,为了补充兵员,在没有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发展了许多新党员,提拔了许多新干部,而当时这些新党员新干部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且文化知识水平较低。革命队伍缺“钙”现象严重,给新党员干部补“钙”,提高其政治素养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其次,团结国内各种抗战力量的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致对外,抗击日寇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呐喊,假如还继续遵循共产国际提出的“保卫苏联”的方针,在中国不仅缺乏号召力也显得不切实际。最后,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需求。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实行包围,来压缩革命根据地范围。在思想文化领域,国民党反动文人在大肆宣扬蒋介石独裁思想的同时,不断通过恶意言论攻击中国共产党。

(二)历史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内部党内空前团结,经济自给自足,群众基础深厚,共产党深受当地老百姓拥戴,外部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政局较稳定。这为张如心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内外部环境。第二,党的高级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进行的研究和探索,为张如心深入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宝贵的经验。第三,张如心本人学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功底深厚,并在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著作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抗战时期张如心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立足于本民族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张如心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毛泽东思想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张如心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蕴藏于马、恩、列、斯系列名著中的,只有深入学习这些经典名著才能系统掌握其理论内涵。张如心说:“要尽量去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古典名著”[1],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理论化水平。他强调要加强学习唯物辩证法来拓展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维度。抗战时期张如心发现根据地哲学理论书籍匮乏,根据地青年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于是他本人先后编写了《辩证法学说概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苏俄哲学潮流概论》《无产阶级的哲学》《哲学概论》等哲学书籍。[2]这些理论著作就像精神食粮消除了根据地人民缺少文化知识的饥饿感,同时也扩展了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深度。

(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毛泽东思想

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工农群众,工农群众具备本阶级自身的优势,即能吃苦、能战斗、革命意志坚定,但是工农群众也存在着自身的劣势,即普遍文化能力水平偏低,要让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存在一定困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想领导工农革命走向成功,就必须要有本土化的革命思想作指导。张如心基于此思想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根据,创造性地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写下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创造性的学习》《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理论文章[3],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

三、抗战时期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抗战时期,张如心一直从事党的理论研讨工作,他是党的理论工作者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对于在全党最终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党内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第一人

伟大理论的产生依赖于肥沃的时代“土壤”,延安革命斗争时期为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提供了时代条件,这是历史之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命题在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被提出,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毛泽东思想展开理论研究成为全党理论工作的重心。1941年3月,张如心在其所写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其也被称作是党内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概念的第一人。[4]在文章中,张如心认为党的领袖毛泽东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现实耕耘者,他的理论和策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后来,张如心还提出了“毛泽东主义”和“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两个概念,并为王稼祥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考证。

(二)有力维护了毛泽东在党内外的形象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召集了一大批所谓的御用文人,一方面宣传国民党,歌颂蒋介石,另一方面抨击共产党,丑化毛泽东形象。以国民党反动文人任卓宣为典型代表,他不遗余力地替蒋介石政府宣传所谓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思想,并有意歪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统一战线路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及其思想理论进行谩骂侮辱。他在其撰写的反动书籍中将毛泽东与洪秀全相比,诋毁毛泽东是中国农民主义的又一个代表,是洪秀全的翻版,并无耻地攻击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主义。针对这种情况,张如心在其所写的文章中对这些无耻言论予以了驳斥,写道:“毛泽东主义决不是什么农民主义、洪秀全主义,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无产阶级的理论和策略,是中国民族解放社会的科学武器,也是真正的(不是虚伪的)三民主义的发扬者与执行者”[5]。这篇文章首次正面解读了“毛泽东主义”这一词语,不仅给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外来品,不适应中国实际发展需要的错误论断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而且还有力地维护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外的形象。

(三)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在张如心等理论工作者的带动下,全党兴起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学习之风、探索之风、研究之风,营造了全党上下热闹、团结的氛围,对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形成与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1941年起,党的其他高层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邓小平等也积极投入到对毛泽东及其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1943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其文章中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术语。[6]同年7月5日,王稼祥同志首次在全党内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词汇。[7]周恩来在同年7月中旬延安举行的欢迎晚会演说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这一词语。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北方局的整风会议中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术语。[8]经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最终形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上下共同思想智慧的结晶。”1945年3月21日,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总之,张如心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表彰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党内授予了其第一理论家的光荣称号,将他研究毛泽东思想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与毛泽东思想这一光辉旗帜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全党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