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胜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必然存在的,其体现了价值观的差异,这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更为明显。《喜福会》是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它所讲述的是20世纪上半叶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小说通过中国传统打麻将的娱乐方式将四位中国母亲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种看似轻松但发人深省的方式把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喜福会》的作者谭恩美与小说中几位母亲的生活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她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与思想的教育,因此会与父母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但同时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又对她们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作品也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写照。《喜福会》形象、具体地阐释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反映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典型代表作。
《喜福会》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典型代表作,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小说从出版以来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自己女儿因生长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摩擦和纷争。母亲们体现出的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集体主义思想,而女儿们则代表的是美国典型的个人主义,强调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为排遣异地他乡的孤独,她们定期聚会,并以打麻将和轮流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交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说也是通过四位母亲和他们的女儿所讲述的内容反映出中美家庭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关于家庭的概念及个人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家庭成员非常看重亲情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长幼有序、三纲五常、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其核心观念是孝顺。而在美国,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到新教的影响,他们强调的是人人平等、独立。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人生的种种经历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隔阂。这四位母亲生长在中国,后来移民到美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在美国成长,美国的价值观念对她们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个人主义,已经在她们的内心根深蒂固,“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1]。当这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时,误会与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小说中母女针锋相对的冲突也引发了读者对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深思。《喜福会》中的母亲说到:“我从小被教导要无欲无求,忍受他人的侮蔑,吞忍一切的苦楚,即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教育女儿,她仍不脱自怜自哀,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宿命。”[2]这是忍受封建文化伦理许久的深切感悟。在小说中,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母女,仍被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牢牢地束缚着。
首先,就家庭教育观而言,中国父母对其相当重视,但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太过强烈,往往适得其反。在《喜福会》中,琳达和薇莉这对母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女儿在少年时代就精通棋艺,每当她和别人对弈时都能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她的那份自信,因此,她在很多比赛中都拿了第一名。她的母亲为此感到无比自豪,走在大街上逢人就向其夸耀女儿的聪慧,并希望女儿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获得更优秀的成绩。这种攀比的心态终于引起了女儿的反感,就像是连锁反应一样,薇莉逐渐对下棋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和母亲争吵过后,她在棋艺方面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似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薇莉最终在与母亲的反抗中忍受不住了:“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3]而美国的教育强调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这与中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独立操作的能力,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美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比较民主和自由,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需要父母时刻监督、照顾孩子。
其次,中美家庭婚姻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喜福会》将中国妇女始终摆脱不了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夫妻在婚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人似乎只能为别人活着,而自己的需求被剥夺殆尽。美国人则认为恋爱和婚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他们认为夫妻双方在婚姻中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有权力在自己的婚姻生活受到威胁或无法继续的情况下选择终止这段婚姻,与任何的伦理道德无关。例如,小说中露丝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媳妇,凡事以丈夫为中心,以致结婚前后反差很大。恋爱时的她,有梦想,有主见,但也从不同方面多多少少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婚后的她一向尊重丈夫的决策,事事以丈夫为中心。
再次,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的教育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会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绝对的控制和高压教育:“中国的母亲对儿女有绝对的控制权……她可以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她的命令。”[4]例如,小说中的莹莹从小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乖乖女,在其教育方面,母亲经常对莹莹说这个不许做、那个也不许做,给予了太多的规矩和规则,表扬和鼓励则很少见。《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高而影响个人情绪,并把孩子是否优秀视为他们与其他人攀比的筹码。薇莉和君则是父母用来攀比的对象。薇莉在象棋方面很有天分,她母亲打算把女儿培养成象棋大师,且总会谦虚地炫耀薇莉,以女儿赢得的众多奖杯引以为豪。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薇莉则不同意母亲的做法,她觉得母亲这样的做法令她感到尴尬,甚至非常讨厌母亲的这种做法。然而,美国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允许孩子叛逆,他们认为可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5]同时,他们也强调个人主义,认为成功是自己的事情,是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结果,与父母无关。君的母亲希望她在钢琴方面有所成就,母亲为了她练琴付出了太多,但君坚定地认为她就是自己,不会成为别人,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和追求是美国典型的个人主义的表现。
最后,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还体现在朋友和同龄人之中。中国人讲究朋友之间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谦让、爱护和友好,但薇莉和君从小到大都是在相互竞争,薇莉认为君的广告方案不合适而严厉批评,拒绝接受,并没有像中国朋友之间的相互妥协。在美国,朋友之间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张的竞争关系。
《喜福会》通过两代人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冲突到最后矛盾的化解,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面和兼容面。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中美价值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是小说中重点阐述的母女关系跌宕起伏的根源所在。中美家庭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又相互融合,因此,我们要具有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精神,面对国外的优秀文化和自由观念应积极主动学习,而对其不足的一面,则要理智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