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颈动脉斑块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8-03-07 02:33吕明月刘爱萍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单发颈动脉硬化

吕明月, 刘爱萍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颈动脉位置较表浅,常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1]。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病变始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其最大的危害是由于不稳定性斑块出血、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造成脑梗死,引起失语、失明、偏瘫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2]。颈动脉斑块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并发斑块脱落,可阻塞大脑血管,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3]。目前,国内外对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收集北京市西城区社区50岁及以上居民相关资料,探讨其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颈动脉硬化前期人群干预提供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采取三阶段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城区7个街道≥50岁的户籍居民8 0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7 374人参与此项调查,应答率为92.18%。对获得颈部彩超检查和检验室生化检查完整结果的1 685人进行数据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对样本人群以门诊或电话预约形式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问卷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统一的“北京市脑卒中筛查项目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吸烟情况、饮酒和饮食情况、运动和健康状况。

1.2.2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生化检查。

1.2.3 颈动脉彩超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5~10 MHz线阵探头,在具备颈部彩超检查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二级医院进行,彩超医生由市级超声检查专家进行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

1.2.4 相关定义和分类标准①颈动脉斑块:指颈动脉管腔内-中膜(I MT)局部隆起,I MT厚度增加,并向管腔内突出但未造成管腔闭塞者[4];②超重/肥胖: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5]的判定标准,即体重指数(BMI)≥28 kg/m2者;③吸烟:到目前为止,累计吸烟≥100支或戒烟不足半年者;④高血压:取3次血压读数分别计算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平均值,其定义和分级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6][SBP≥140 mmHg(1 mmHg=0.133 k Pa),或DBP≥90 mmHg],或自报曾被社区及以上医院确诊为高血压者;⑤糖尿病: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标准[7],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自报曾被社区及以上级医院确诊者。⑥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的标准[8][正常值为总胆固醇(TC)<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甘油三酯(TG)<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1.53 mmol/L]中任何一项异常或自报曾被社区及以上医院确诊者;⑦冠心病:以调查对象自报曾被社区及以上医院医生确诊为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 685例样本人群中,男性603人(35.79%),女性1 082人(64.21%);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5.11±8.58岁;汉族1 594人(94.60%),其他民族91人(5.4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15人(42.43%),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559人(33.18%),本科和研究生411人(24.39%)。

2.2 斑块检出情况

2.2.1 人口学特征检出情况1 685例样本人群中,颈动脉斑块阳性者833例,检出率为49.44%。其中男性检出率为51.41%,女性检出率为48.34%,性别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0岁及以上检出率为59.34%;55岁及以上检出率为41.11%;60岁及以上检出率为50.88%;65岁及以上检出率为54.20%;70岁及以上检出率为52.13%;75岁及以上检出率为44.40%。不同年龄组斑块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检出率为46.85%;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检出率为48.84%;大学专科、本科及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检出率为54.74%。不同文化程度斑块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检出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趋势χ2=6.06,P=0.01)。不同人口学特征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和多发斑块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斑块不同人口学特征检出情况 n,%

2.2.2 生活行为因素斑块检出情况吸烟组检出率为47.15%,不吸烟组检出率为49.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盐饮食组检出率为46.21%,低盐饮食组检出率为50.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或肥胖组检出率为49.29%,BMI正常组检出率为49.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危险因素按文化程度分层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斑块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生活行为因素斑块检出情况 n,%

2.2.3 不同慢性病斑块检出情况不同慢性病斑块的检出率分别是:高血压组为48.47%,非高血压组为51.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为48.68%,非糖尿病组为52.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为50.12%,非血脂异常组为4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为45.93%,非冠心病组为50.33,不详组为42.86%,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组为50.81%,非高胆固醇血症组为48.53%,不详组为51.9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按不同文化程度分层后,相同文化程度不同慢性病的斑块检出情况中,除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胆固醇血症的斑块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同慢性病中斑块检出情况 n,%

2.2.4 不同类型斑块构成情况833例颈动脉斑块阳性者中,男性310例,规则单发占67.95%,不规则单发占21.05%;女性523例,规则单发占69.51%,不规则单发占21.32%。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明显高于不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按性别做分层分析,男性和女性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均高于不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不同类型斑块按性别检出情况一览表 n,%

2.2.5 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颈动脉斑块是否阳性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行为、饮食习惯、BMI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是颈动脉斑块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

3 讨论

本研究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为49.44%,稍高于张红梅等[9]报道的北京市首钢和石景山2个社区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检出率38.1%。不同文化程度斑块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斑块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趋势χ2=6.06,P=0.01)。这方面在国内文献中鲜有报道,分析可能与文化程度较高人群脑力活动较多,体力活动较少,不利于脂质的有效代谢,容易导致颈动脉内中膜脂质堆积,从而形成斑块有关。不同年龄斑块阳性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俊明等[10]报道的石家庄市不同职业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一致,而且50~55岁检出率最高为59.34%,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人群还未出现相关症状,但比较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其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故检出率较高,而其他高年龄组可能已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并早已就医了,因其诊断已明确且行动不方便未参与此项调查。

不同类型斑块检出情况中规则单发斑块比例明显高于不规则单发斑块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男性和女性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均高于不规则斑块的单发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即使人群中颈动脉内膜形成斑块,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多数是规则单发。效果良好,不至于短期内迅速导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为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前期干预提供了时间。不同生活行为因素和慢性病中斑块的检出率没有差别,可能原因与西城区居民经济文化生活水平较高、健康意识较强、日常注重自身保健、远离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总之,西城区居民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但是检出斑块效果还是比较良好的;同时存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显著差异。因此,针对50~55岁这一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积极进行颈动脉超声的早期筛查,能够较早地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期人群,并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1] Staessen JA,LI Y,Thijs L,et al.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an update including the 2003~2004 secondary prevention,trials[J].Hypertens Res,2005,25(7);388-407.

[2] 胡美君.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J].医学信息,2014,27(5):119-120.

[3] Ahmed MH,Barakat S,Al mobarak AO.Nonalcoholic fally liver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has t he ti me co me for car diologists to be hepatologists?[J].J Obes,2012(2012):483135.

[4] 梁文.颈动脉内膜中层超声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3):250.

[5]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0.

[7] WHO.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R].Geneva:WHO,1999.

[8]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3.

[9] 张红菊,王浩,郭忆,等.北京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征及超声检查方法学标准化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9):811-814.

[10] 王俊明,杭景仙,李岩,等.石家庄市不同职业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临床荟萃,2012,27(22):1974-1976.

猜你喜欢
单发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保护措施
肝癌脑转移瘤的CT及MR表现(附8例影像分析)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