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丛
摘 要: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提出,可以成为贯穿小学品德学科的主线,成为广大品德教师教育的核心。小学品德学科应当成为孕育“中国梦”的摇篮!
关键词:小学;品德学科;中国梦;摇篮
“中国梦”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小学品德学科同样是一次升华的契机。近年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条件的提高和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现在的小学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勤劳、节俭、敢于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他们的“非主流”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时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想到自己肩负着为祖国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又顿感责任重大。“中国梦”的提出,可以成为贯穿小学品德学科的主线,成为广大品德教师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國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的教育关系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未来。
小学品德学科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是学校教育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育人学科,应该成为孕育“中国梦”的摇篮。“中国梦”不但可以丰富品德教育的内涵,使品德教育与时俱进,而且可以使品德教学的前后内容联系更加密切,更具有凝聚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何发挥品德学科的摇篮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立足“中国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首先应该考虑这一课能否立足“中国梦”来展开教学。
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一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中体现的高度智慧,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成就、祖先的勤劳智慧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扬中国精神结合在一起,就能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可见,教师巧妙地确定教学目标,将“中国梦”这颗种子悄悄地埋在学生心里。
立足“中国梦”,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说每一节课必须要围绕着中国梦展开。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要立足“中国梦”展开教学就有一定的难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能达到的学习目标是较基础的、具体的,对于“中国梦”这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学生等多方因素来考虑是否可以立足“中国梦”。
二、围绕“中国梦”,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品德教材上的案例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教师的思维不能滞后。一旦确定教学目标与“中国梦”是有关联的,那教师就要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苏教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下)”向学生介绍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这一段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与“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内涵高度一致,教师就可以适时地出示“中国梦”的提出、含义、意义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梦”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使他们在了解“中国梦”取得突破的同时也明白实现“中国梦”依然任重而道远。因而,教师应该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让“中国梦”这个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筑立“中国梦”,鼓励社会实践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最终目的。如果理论不能付诸实践就是去了它的意义。小学品德学科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检验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通过实践。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后组织学生实践所学道理、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的理解。
以苏教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权利和义务”为例,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教给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模拟投票选举、模拟当一星期市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也为将来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中国梦”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能体会到逐梦过程和成长的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组织实践,让学生心中的“中国梦”茁壮成长。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时代赋予了小学品德学科新的意义和使命,也给广大小学品德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愿通过广大品德教师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能使小学品德学科成为孕育“中国梦”的摇篮!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