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红
摘 要: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适当的时间或空间留下空白。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课堂“留白”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教师恰当把握好留白的时机,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留白艺术;灵动探究;体验智慧
书画艺术中的“留白”在于追求一种空灵之感,虚中求实,从而达到“无为处皆成妙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留白”,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还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对新知的理解更加透彻,更有利于灵活运用。那么,数学教学应怎样留白,留于何时何处,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教学摸索,笔者结合实例认为可以这样合理留白。
一、留白于主动探究时,提供自我挑战的机会
学习应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之中,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有了探究的欲望,并且真正深入问题,经过认真观察、思考,不断尝试、验证,获得的知识才更有说服力,具有可持续性,也更有利于下一步生长蔓延到其他知识点。
如,在执教“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师:如何计算 ÷ 呢?学生脱口而出用 ÷ = × =3,很明显是顺着前面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联想到的。那么这种方法可不可行呢?我暂不做定论,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验证说明。结果出乎意料学生想到了好多方法来验证。如,可以用3× , ÷3,0.9÷0.3,900毫升÷300毫升,9个 除以3个 ,还有画图等方法,并且解释得有理有据,经过这么多方法的验证,对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很有说服力,同时也证明这种解题方法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一道题就下结论,然后我又让学生列举了几道分数除以分数的例子并用这种方法解题,并加以验证,结果都是正确的,最后才下定论分数除以分数,等于分数乘除数的倒数,并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归纳总结得出: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些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得出,很有成就感,在接下来的练习运用中也比较熟练了。
这种新知探究处的留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扩散性,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
二、留白于质疑问难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心理上可能是“空白”的,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从“愤”“悱”状态中跳出来。
例,教学倒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会求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倒数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真分数或假分数才有倒数呢?学生似有疑惑,教师顺势推导,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还有哪些数有倒数,怎样求它们的倒数?学生很快通过举例发现“整数(0除外)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1做分子的分数”。追问怎么发现的?生:整数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倒过来分子就是1了,还有的学生说既然互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就可以用1来除以这个整数,求出另外一个因数即它的倒数,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并且有理有据。接着学生争着汇报自己的发现:“带分数可以先转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小数可以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主动去教给他们任何结论,都是孩子们主动、快乐、乐此不疲地去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对学生的信任,并给足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三、留白于反思活动中,提供自我完善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结论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到数学化过程之中,更能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
例,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时,当呈现问题“量杯里有 升果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时,由于课前学生自学了微课,所以都知道 ÷2= ,问其怎么得到的,脱口而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也有的说分子除以2就好了。追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哑口无言了,我们很多小朋友在自学时基本上机械地记忆结果,根本不去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我把微课进行了回放,结合图形讲解了之所以可以用分子除以这个整数的原因是 里有4个 ,4除以2就得到每份2个 ,所以分母不变,分子除以整数的商做分子。之所以可以写成 × ,是因为 × 表示每个人喝的是 升的一半也就是它的 ,所以这两个算式都能表达这道题的问题,所以是相等的。经过这一回放,再次完善提升,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得更为透彻,也更能正确灵活运用,而不是照葫芦画瓢,机械模仿了。
总之,“留白”是一种艺术,师生在寻找、解读和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互相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互相拓展,当课堂教学承载更多的生活、情感和智慧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定更加精彩,学生思维更驰骋!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02.
[2]李吉宝,史可富.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与数学学习过程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