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实践探索

2018-03-06 00:38屈永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培养策略高职院校

屈永超

摘 要: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应当转变思想观念,不能简单地应用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培养综合型学生,使他们具有社会经济适应能力。首先对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学生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适应能力;学生素质与技能;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3-0149-02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社会输送面向基层、生产以及服务和一线的实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高职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依然有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影响因素如下:

(一)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环境

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虽然相对比较稳定,而且在文化氛围作用下校园显得非常的安宁,但是面对日益膨胀的学校规模,因本身根底浅而导致高职教育资源不足,甚至打破了校园的稳定格局。部分学校因资金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及仪器、场所和基地等资源不达标,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比如,原本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被简化成了在黑板上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高职院校的软件、硬件资源不足,导致学生操作技能普遍下降;学校学生培养规格、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也会造成人才供需错位。上述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此外,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学校的各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比如,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设置,没有市场调研支撑,甚至只是对本科类院校课程的压缩而已。高职院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接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轨。在该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而且适应能力也非常的差。

(二)影响因素之二:他人影响

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对象呈现出多样性特点,这些因素都会对高职学生的社会经济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至高无上的推崇对象,教师的言行对高职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大。基于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而且个人的社会经济适应能力也应当较强,同时还要对现实社会有正确的认知、认同以及接纳和最终的适应。

第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相对比较集中,一般都在18~24岁之间,生理发育已经成熟,而且心理也趋于稳定,只是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该年龄段,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强烈的新事物认知欲望,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趋于成熟,而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然而,近年来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较大,校园环境受到了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或无助,或焦虑,或者不自信,这不利于就业。

(三)影响因素之三: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当体现校园设计特色,让学生能够通过校园建筑设计直观的感受到教育定位,以便于学生快速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当前社会背景下,国际形势非常的复杂,国内一些负面报道、不良风气已经渗透到高职院校。有报道称,目前国内学生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公关能力一般都比较强。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公关能力”,并非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人际交往,更多体现为拉关系、潜规则以及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未来前景堪忧。比如,部分学生一入校就与辅导员教师“谈”入党的事情,而且还将社会上的那些“潜规则”用在了主管教师身上,以至于对其他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嚴重的误导。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塑高职教育观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人本教育理念,应当全面体现价值主体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人本,实际上就是要做到面向基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综合实用型人才。高校应当坚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依法保障每名学生能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应当尊重学生,鼓励他们自觉而又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既要掌握文化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致力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质与量上均发生变化,形成一个直接面向生产、面向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定向培养系统。

(二)搭建平台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数量保障、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是全面推进国内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基础。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更新理念,树立“人本”教育观,注重人才的创新培养,并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高效的师资人才队伍。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人才的引入。同时,学校还应当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让后者定期到学校做企业用人要求方面的诠释,给学生们讲解当前企业和单位的用人标准等,从而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及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形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标志着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形成。对于单一的个体而言,若能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则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当培养个人的自我认知,这是提高其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总是要与周边的人产生一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可以及早融入到社会中去。endprint

从实践来看,人际交往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而且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性,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以及情感沟通,都是必须的。人际交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人际交流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心理诉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折、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比如,应当重新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和认知,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出现两个极端,即过度顺从和依赖,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中心主义,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视为多余。为此,学校应当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学习计划,个人检查学习效果,并且定期向教师汇报或者寻求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是高职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其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此期间也会逐渐发展起来。本文所阐述的学生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并不是其全部的能力,但却是人的终极能力的体现。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既要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理。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尽可能地走出校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消除学生孤僻自闭的不良心理,使部分手机族、泡网族,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通过拓展训练,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沟通能力,以便于毕业后顺利融入社会。

參考文献:

[1] 魏蔚.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7).

[2] 龚洁.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5,(8).

[3] 曹丽君.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2).

[4] 胡美些.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5] 高建波,刘燕鸣.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6,(8).

[6] 方小英.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

[7] 黄涛.新常态下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培养策略高职院校
雷鸟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