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红
摘要:初三中考复习阶段是学生系统复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文章从实验呈现、便于理解;实验改进、拓展学生思维;趣味实验、提高学习兴趣;实验与计算相结合、提升分析和计算能力四个方面阐述实验在中考复习阶段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验呈现;实验改进;趣味实验;实验与计算相结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9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1.029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三化学的新课特点就是实验非常多,几乎每节新课都要做几个新的实验,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也非常高,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基本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题复习、综合卷为主,学生每天都在不停地做试卷、讲评试卷中度过疲惫的一天,上课效率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们可以好好利用我们学科特有的“化学武器”——实验,穿插在复习课的课堂上,比起老师一直不停地评讲习题,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验呈现习题。便于学生理解
复习课大都以习题训练为主,主要以文字和图片出现,同学们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我的感受是將文字以实验的形式直观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简单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解释。
1.复习已知实验
例如,习题中要求学生写出长颈漏斗那套固液不加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的基本操作,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写,所以我在评讲的时候提前准备了这套装置,请同学们讨论有几种方法来检查装置气密性,并请同学将讨论方案付诸实施,自己来操作完成,相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最后总结出其中一种常用的实验操作: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长颈漏斗下端浸没在液面以下(液封),夹紧止水夹,继续向长颈漏斗中加适量的水(液面高于锥形瓶中液面),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下降(或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同样是这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以选择题出现: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本题也是较多学生易错题,讲完了原理后下次遇到还是会出错,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将这套装置放在讲台,为了照顾后面的同学,我在蒸馏水中加入2粒高锰酸钾,液体为紫红色,便于观察。请2位同学分别演示向右拉动活塞和向左推动活塞的操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操作的实验现象,实验简单清楚,结合压强的原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2.探究未知实验
物质的溶解性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分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一般只是告诉学生物质难溶于水,不表示一点都不溶,但是平时很少去做实验,学生遇到下列题目就会很惊讶,容易选错答案。
(2012苏州中考题)能证明“CaC0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是 ( )
A.向少许CaCO3粉末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无明显现象
B.向少许CaCO3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
C.向2颗蚕豆粒般石灰石固体加入3 mL蒸馏水,滴入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
D.向少许CaCO3粉末加入3 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
A和B很好理解,学生就会产生疑问:CaCO3粉末真的可以少量溶于水吗?一组对比实验:向3 mL蒸馏水中分别加入2颗蚕豆粒般石灰石固体和少许CaCO3粉末,振荡后,观察现象。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明白了CaCO3粉末确实有一小部分是可以溶于水,而且呈碱性,理解得更加深刻。
通过实验的呈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题的含义,有利于知识的复习巩固。
二、改进实验。拓展学生思维
1.仪器的改进
例如,2017年、2013年苏州中考都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性质实验,包括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收集方法、检验及性质实验。所以在复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时,仪器的选择和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都是复习的重点。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我为学生准备了球形干燥管、大试管、锥形瓶、酒精灯、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普通漏斗、带导管的单口塞和双口塞、烧杯、底部有洞的试管、注射器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分组比赛看哪组能组装出更多的发生装置,并思考每套装置的优缺点进行交流、最终选择一套进行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
2.反应装置的改进
(2016苏州中考)题31图-1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有:①通人氧气时,白磷易被冲散而较难与氧气接触;②逸散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空气污染。题31图-2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改进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巧妙地弥补了之前实验的不足:用小试管和导管巧妙的将白磷固定,使白磷不易被冲散,从而与空气充分反应;底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逸散的五氧化二磷,减少了空气污染。endprint
3.操作方法的改进
课本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中,用三组对比实验探究了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我在上新课的时候补充了一组实验,相同条件下碘在水中和酒精中的对比,但没有再继续拓展萃取的实验。接下来在复习阶段可以把2个对比实验最后合二为一,拓展学生思维。例如:(2017苏州中考题31):
三、趣味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复习阶段的课堂相对新课枯燥了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化学课上的精彩实验,没有了实验,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没之前那么高涨了,所以我会适当地补充一些趣味小实验,比如“焰火表演”“自制汽水”“黑面包”“小树开花”“自制变色墨水”“大象牙膏”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焰火表演”:分别取少量铜粉、铁粉、镁粉、铝粉等几种金属粉末于白纸上,在蒸发皿中倒入约占容积1/3的酒精溶液,点燃,先让同学欣赏不同的金属粉末燃烧时的火焰,再将几种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放人准备好的空胡椒粉瓶中,对着火焰轻轻洒落,漂亮的焰火点燃了每个同学的热情,全班沸腾,(当时天快黑了,关好门拉好班级的所有窗帘,焰火特别明亮,效果非常好)。结合昆山某铝粉厂发生爆炸事件,特别强调很多的金属粉末可以燃烧,所以在储存和使用时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大象牙膏”:准备好2个100mL的量筒、2个50mL的烧杯、3%的双氧水、30%的双氧水、二氧化锰、洗洁精、2个大水槽。实验时分别向2个量筒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洗洁精并分别放入大水槽中,向烧杯内分别倒人3%、30%的双氧水各30mL,分别较快地倒人量筒中,即可观察到一股充满氧气的泡沫状物质像喷泉一样从容器中喷涌而出,也可以称为“大象的牙膏”。
四、实验与计算相结合,提升分析和计算能力
郑老师曾经开过市级公开课“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充分结合实验给我们上了一節非常好的示范课:计算制取一个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的氧气,需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各多少?(氧气的密度1.429g/L),两组同学计算出需过氧化氢0.045g(6%的双氧水7.5mL)、高锰酸钾2.70g。学生分组实验:一半做双氧水、一半做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实验、用150mL的集气瓶排水法收集。结果是:用双氧水制取收集的氧气没有收集满,而用加热高锰酸钾收集的氧气满了且有剩余。分析原因:用双氧水制取收集的氧气没有收集满,用双氧水检测试剂发现剩余液体中含有过氧化氢,说明部分过氧化氢未分解;可能有一小部分生成的氧气溶于水。用高锰酸钾为何产生的氧气过量?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也会产生氧气。我相信不管是听课的老师还是参与这节课的同学们收获都很大,这才是真实的化学。
世界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找真理之外,别无他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三中考的复习阶段,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