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晖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美术设计工作人员。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教育体制的固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得当下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始逐渐滞后于现代产业的需求。中国各产业越来越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类人才来充实艺术工作第一线,如何应对高速发展形势下风云变幻的市场人才需求,调整高职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教学则是重中之重。本文围绕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进行探索,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以找寻解决方案,促进现代学徒制的良性发展。
“学徒”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跟着某行业的前辈一起学习东西的新手,就叫学徒或徒弟。”包括三类人,一从师受业的人即学生;二泛指读书人;三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里随师学技术的人即徒弟。而在现代社会普遍将学徒等同于第三类人,即学习某项技术或技能的徒弟。如果就徒弟这层普适且狭隘意义来定义学徒。那么学徒身份的获得就是经过协议必须为另一个人(某行业中的前辈)工作一定时间,从而以回报得到商业、艺术或生意上的指导。传统的学徒和师父之间存在着先尽义务再享受权利的关系过程,至于权利和义务是否对等,这由师父和不成文的行规而定。
这种传统的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艺术教育领域看到传统学徒教育模式的影子。而如何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中将传统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和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以更好适应现代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近些年,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展开了各种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和实践改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或行业直接合作,进行联合办学,实行双元招生、双元计划、双元教学、双元管理和双元评价的模式。
这些探索,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结构水平和丰富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相比过去有一定提升。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者更进一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来满足企业进步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实践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
企业与高校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共同培养企业未来的员工,另一方面是为取得高校的科研支持。然而在现代学徒制深入企业的过程中,某些企业却以比较功利性和短浅化的态度来培养现代学徒制之下的学生。这表现在:一是企业没有制定一套成文的固化人才培养制度。相应制度在企业内部的缺乏,导致的必然是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的流于形式化,不成体系。二是企业没有足够做好企业师父的思想工作。企业师父往往由艺术类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充当,而往往这些人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其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一则与高校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甚少,二则并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以恰当的方法来传授技能给学生,三则在技能的教授上有所保留。因此,他们对企业“强塞”给他们的师徒任务敷衍塞责。然而企业也并未对此做过严格的奖惩。四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狭隘化。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关心的只是当下企业发展所需,那么企业自然对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培养,就仅仅只关注他们是否掌握了本企业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很少去关注学生作为个体,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可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价值在于既使生产技能得以传承,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又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岗位迁移能力和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如此,企业的做法与现代学徒制所倡导的价值背道而驰。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主阵地和实施主体方,不断摸索着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形式和实践教学形式。可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组成结构的失衡和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评价的单一化,窒碍着现代学徒制的展开。(1)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师组成结构失衡化。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育的一线教育者,以及“现代师徒制”的主要执行者,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通道基本与本科学术类院校一致,都是通过学术论文和个人作品来提升自身职称。这种晋级的考量条件忽略了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如此,教师在专注个人专业的提升方面也就忽视了与企业生产的关联。所以在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践探索时,教师自身的实践素质也就不够。加之高职院校过分关注教师群体的学历,使得社会中一些有着相当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行业翘楚就失去了进入高校的渠道。而既有学历又有企业经验的人才非常稀少,这就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呈现高学历少实践,人才类型过于单一的现象。(2)教学评价单一化。作为把控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体系,影响着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关系着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实施,体现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和意义。然而现实中,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却只停留在高职院校内部,其包含教育部门的督导部门、学校的相关领导、教务处和学生,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不在此列。而在教学评价内容上,由于教学评价方大都对专业实践技能缺少深度研究,使得教学评价的内容就仅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很难使得教师去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长此以往,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技能会逐渐落后于企业生产发展,不适应市场需求。
在执行过程中,校企之间对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实施缺乏深入长期的交流沟通,当进行到实践教学环节时,“现代学徒制”模式容易流于形式,表现为:(1)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方多是在校方的主持下,配合校方,参与到校企合作的研究发展中,在现代学徒制的展开中处于协从地位。(2)高校并未对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取经做过明确要求,另外高职院校受传统的校本主义思想影响,这些都易使某些高校教师在专业实践上固步自封。(3)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一个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联系较为松散。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和企业展开的情况如何,彼此并未有过对对方的明确反馈和进一步的完善计划。(4)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这种双重身份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难度。以上种种都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展开。有些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虽然开始尝试性向企业输出学生,但由于缺少具体的评价机制和管理规范,使得校企合作的实质容易蜕变成浅显的劳动力供求合作,其本质是将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出卖给小型企业或工作室,与真正的校企合作还有相当的距离。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矛盾主要集中在企业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学徒制制度改革展开和校企合作交流深度三方面,要促进这三方面矛盾的解决,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具体机制来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1)校企共同创造环境,搭建平台,促成一线教师和员工的双向交换进修,增进一线教师和员工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员工通过参与院校的现代师徒制相关教学活动,以促进对自身技术经验的总结归纳,让自身的技术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以适应教学,且又能促进院校的实践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院校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社会服务项目,以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将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到企业生产层面,同时通过对企业了解的加深,促进其实践业务水平。(2)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探讨建设关于一线教师及员工从事现代学徒制工作具体的考核方法与激励政策。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和企业展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方法进行定期考量和测评,以此倒逼一线教师和员工切实落实现代学徒制。同时对考评的结果予以公开并做总结,且根据相关激励政策进行奖惩。另外,可将考评结果纳入到一线教师和员工的晋级和晋升上,以此激励教师和员工更好地开展现代学徒制。(3)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发相关项目,探索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赢模式。让现代学徒制不光是停留在制定规则与执行两个层面,还需要校企合作搭建成熟的制度模型,让高职院校的办学超出单纯的教学范畴,也让企业也不仅仅停留在只考虑盈利的层面,共建校企合作共赢的生态环境,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和企业的开展是呼应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而生,是适应市场的结果。而实践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根本,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关键。重视实践教学,方能在现代学徒制这块现代人才培养的实验田上收获甚巨。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在推进和完善实践教学上责无旁贷。相信校企合作,共探实践教学模式,必能实现共赢。
[1]罗士喜,孙文琦,苏光.高等职业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7(5):93-97.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3]叶国丰,徐同林,周保平.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08(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