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学习迁移观*

2018-03-06 23:54张晓荣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受测者建构主义心理学

赫 艳,张晓荣

(商洛学院 艺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展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是最早的学习迁移学说,兴盛于18、19世纪。官能包括注意、知觉、想象、推理等。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1]。桑代克在20世纪初提出了相同元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认为,只有当两个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2]。贾德在1915年的《中学科目心理学》中,提出概括化理论。提出学习者在A学习中获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到B活动的学习中[3]。后来的格式塔学派提出了迁移的关系理论(relationship theory)和斯彭斯的转化理论(transposition theory),常被合称为转换—关系理论,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4]。在学习迁移的研究过程中,有学者还提出了迁移的理论模型。奥斯古德提出了迁移的三维模式,即“迁移与倒摄曲面”[5],用来预测迁移效果。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为代表,将迁移定义为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学习转迁的过程[6]。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飞龙提出了变异理论认为,迁移在本质上是差异性和共同性一起作用的结果[7]。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

现代的学习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等研究学习迁移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迁移实质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8]。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有相通的地方,但更多地讨论学习迁移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学视角下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迁移的论述

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迁移没有过多的讨论。其创始人之一莱夫(Lave)认为并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一般性的迁移,他强调:学习迁移这种理论作为重要的概念桥梁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却没有受到批判和挑战,这是很让人不解的。学习迁移的实验缺乏稳固有力的实验结果[9]。但另外一些人类学的情境学习理论家对迁移有少量论述,比如,威廉·F·汉克斯认为,“所学习技能的可迁移性必须依赖于这些参与形式之间的可通约性。”意即迁移与参与形式如何紧密联系的。

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理论关注实践共同体、社会世界、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迁移应考虑这几个方面。首先,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而学习迁移也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Lave(1988)认为,当我们说情境(context)时,是在社会情境、或制度(惯例、组织)上的情境或文化情境的意义上来说的[10]。其次,个体的学习迁移在实践共同体中产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迁移是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11]。第三,情境学习理论关注校外学习的迁移研究。这与传统迁移理论大多关注校内研究有所不同。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校内的学习大多是符号层面上的学习,不利于应用到具体情境中,不利于知识在情境间迁移。Carraher, and Schliemann’s(1985)所作的一个报告显示,巴西儿童在大街上卖东西时能够很好地计算,但是却无法回答学校教学内容中的相似问题。Lave(1988)在总结这项研究时指出,算术实践是为了适应自己从事的活动,学校情境和买东西、卖东西、做饭、制作和售卖衣服以及日常用品的装配过程中为了解决算术问题而采用的技巧,这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算术法则并没有从学校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12]。这项研究进一步说明学校教学要注重情境,情境在迁移中特别是在应用于具体生活实践时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认知理论对学习迁移的论述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认知理论中。在情境认知研究者看来,迁移依赖于:当由学习发生的情境转化到学习仍然能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情境时,对不变的或可更改的限制和给养的协调[13]。讨论了三类实验:Scholckow,Judd(1908)的折射实验、Brown,Kane(1988),Duncker(1935/1945)的功能转换实验、Wertheimer(1945/1959),sayeki,ueno,Nagasaka的面积实验。

折射实验: Scholckow and Judd训练孩子们练习投飞镖,靶子设在水下。其中一组被试学习光的折射原理。另外一组被试只接受训练,不接受抽象教学。当靶子在水下12英寸时,两组孩子们在训练中表现得都很好,但当情况改变,靶子变为只在水下4英寸后,接受了抽象训练的一组比另外一组表现得好很多。这一实验说明,抽象教学和具体情境结合时教学效果比较好。

功能转换实验:给受测者出示Duncker(1945)的典型辐射问题:“假设你是医生,有个病人患了不能动手术的胃部肿瘤。可以用射线消除人体组织。那么,你怎么利用这些射线清除肿瘤组织,而不伤害周围的健康组织呢?”在受测者接触这个问题前,让他们阅读一个与这问题相似的军事问题。故事中,一个将军想要占领敌人碉堡。在碉堡周围有很多道路,每条路上都埋有地雷,如果有大量部队从这里经过就会引起爆炸。这样就排除了大面积直接攻击的作战方案。将军计划将部队分成几个小队,每个小队从一条路上前进,然后在碉堡处集合。这与以上医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相同之处是,都要分配力量,从不同角度攻击,然后在目标处集合。然而,读了这个故事后,只有大约30%的受测者能解决辐射问题,这跟10%的基础解决率比起来只是一个很小的提高(尽管是三倍的提高)。研究人员建议受测者借鉴将军的做法,这大大提高了迁移的成功率。将受测者置于这两个相似的情景中,则使得迁移更加容易。迁移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中受测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

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者总结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迁移理论的不同:传统迁移理论强调抽象表征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目的是从情境中抽象出原理,便于迁移。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情境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也认同抽象表征的作用,但认为抽象表征是初始学习和迁移学习中的工具部分,而非必须部分[14]。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不一定以心理表征为中介,它通常包含直接感知(环境的物理方面)。这与传统学习迁移理论也是不同的。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境认知理论与人类学视角下的情境学习理论对于学习迁移的论点相比,有了一定进步。不片面强调“情境性”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是提倡将抽象教学与学习的情境性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其代表人物布朗(Brown)将自己对学习迁移的观点总结为[15]:

(1)存在大量迁移,或者一般量迁移,无迁移,或者是负迁移;

(2)表征方式和练习程序是决定任务间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种类繁多,可以是一个领域中的迁移,也可是两个领域间显著相关部分间的迁移;

(3)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习和迁移时注意力的集中点。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寻找与欲掌握技能有关的标志性线索。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学习迁移观如何指导教学实践

现今教育界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观点对于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意识到迁移的重要性

心理学上关于迁移的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迁移意识时,学习迁移更易发生,如,Duncker的功能转换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解决问题时善于应用已学知识拓开思路。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在学习某一学科时,鼓励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在同一门学科中,善于归纳总结,通过比较不同的情境,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学习阶段就考虑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样对之后的学校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在学习迁移的初步阶段,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前学过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启发呢?”经常引导学生作这种联想,学生的迁移意识将会形成,这样更容易形成学习迁移,迁移也更容易成功。

(二)注重学习与具体情境的联系

关于迁移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一般都会提到初始学习情境与迁移学习情境。比如,有学者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M.索里,C.W.特尔福德,1982)由此可见,在考虑迁移问题时情境是一个必要的因素。Lave等强调要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将学习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三)把握好具体情境与抽象表征的平衡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虽然很注重情境性在学习和迁移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特别是布朗等心理学取向的情境认知学者,通过实验的分析,认识到单靠情境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迁移达成。在教学中,将原理的讲解与具体情境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表征层面和实际应用层面尝试学习迁移。要将抽象概括能力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要在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与去情境化(decontextualization)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16]。

参考文献:

[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86,288.

[2][4]杨卫星,张梅玲.迁移研究的发展与趋势[J].心理学动态,2000:48,49.

[5]Osgood C.E.The similarity paradox in human learnig. A resolu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9,56:132-143.

[6]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7:16.

[7]陈建翔.“变异理论”对传统迁移观的超越及启发[J].教育理论研究,2009:30.

[8][16]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08,110,111.

[9][12][15]John R. Anderson, Lynne M. Reder and Herbert A. Simon(1996) .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er,25,5.

[10]Lave, J.,Cognition in practice:Mind,mathematics,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59.

[13][14]贺中元.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19.

猜你喜欢
受测者建构主义心理学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怒气冲冲 或因睡不好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新媒体科研环境下自发式科研协同行为机制研究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阅读测试题的设计
有关“屋、树、人”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