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治国理政的智慧

2018-03-06 22:05郭齐勇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阳明良知道德

郭齐勇

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而且是政治家,既有文人学士的性情,又有力行实践的精神。他在朝廷与地方都当过官吏,又曾统帅三军,指挥战事,在军政各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以中国智慧,特别是儒学智慧治国理政,成就斐然,至今仍能启发新思。

一、以民为本

阳明坚持儒家的宽政主张,以佚道使民,强调官员要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虽劳不怨。从《浚河记》可知,越地有一个地方官南太守要疏通水道,因为水道淤塞以后灾害很多,当时有多起械斗发生,一些富商从眼前利益出发,怕影响商船来往,不让修水道,结果发生了很多问题。阳明鼓励南大吉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坚持疏通了水道。后来发生了大旱灾、大水灾,因曾疏通了河道而得到了缓解。他支持南太守,强调为民谋利是第一位的。

他主张勤政守职,视民如伤。他治庐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颇得民心。当年大旱,老百姓颗粒无收,城内火灾频发。阳明停催赋税,赦免轻罪,劝慰百姓停止争讼,派人巡查街巷,严查失火隐患,惩治趁火打劫者。有一次城中大火,毁民宅千余家,阳明赶到火灾现场,心情十分沉重。造成大面积火灾的原因是房屋太密,道路狭窄。他决定规划城区,开辟城中的防火巷,即修宽道路,形成一定的隔离带。当时庐陵常有盗贼出没,为祸百姓,官民均缺乏防治盗贼的办法,致使盗贼十分嚣张。阳明与父老商量,决定实行保甲制度,使得邻里间守望相助,相互支援。保甲制是王安石创建的自治制度,保甲是地方自卫组织。自此,庐陵的治安状况得以改善。

阳明多次上疏,请朝廷减免税粮。如建议将正德十四、十五年江西省的税粮悉行宽免,使百姓得以有喘息之机,修复生理。为杜绝镇守横征暴敛,阳明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提督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军务时,他告诫各级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长廉远耻,去患卫民,竭诚报国”。“各官务要诚爱恻怛,视下民如己子,处民事如家事,使德泽垂于一方,名实施于四远……如其苟且目前,虚文抵塞,欺上罔下,假公营私,非但明有人非,幽有鬼责,抑且物议不容。”可见他为老百姓着想,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与生活。

二、道德教化

阳明肯定孔子的“为政以德”,他认为做事在得人,事业必靠有德之人去积极推行。如十家牌法,如没有得力的有道德的人去推行,就会半途而废。他下力气在基层兴教化,美风俗。他批评当时的风俗“争功利而薄忠信,贵进取而贱廉洁”,认为长此下去,必酿成祸患。

儒家治政,首在养民,次在教民。阳明受命平定汀、漳匪患时,曾颁布《谕俗四条》,用来约束、教化百姓。这一公文是他亲自起草的,行文通俗、平易。他劝导民众:“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恶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殛之。”他引用《易传》中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又说:“今人不忍一言之忿,或争铢两之利,遂相构讼。夫我欲求胜于彼,则彼亦欲求胜于我,仇仇相报,遂至破家荡产,祸贻子孙。岂若含忍退让,使乡里称为善人长者,子孙亦蒙其庇乎?”他对民众的劝诱,从实际出发,用了一些民俗文化的报应思想,与他对学术圈讲的良知主体、道德主体的建立与实践,有所不同。他善于用百姓习惯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和民众交流。

在平定漳州匪患之后,他针对老百姓写了《告谕新民》的文告,情真意切,娓娓道来:“尔等各安生理,父老教训子弟,头目人等抚缉下人,俱要勤尔农业,守尔门户,爱尔身命,保尔室家,孝顺尔父母,抚养尔子孙,无有为善而不蒙福,无有为恶而不受殃,毋以众暴寡,毋以强凌弱。尔等务兴礼义之习,永为良善之民。”又说:“吾今奉命巡抚是方,惟欲尔等小民安居乐业,共享太平。所恨才识短浅,虽怀爱民之心,未有爱民之政。……当兹春耕,甚欲亲至尔等所居乡村,面问疾苦,又恐跟随人众,或至劳扰尔民,特遣官耆谕告,及以布匹颁赐父老头目人等,见吾勤勤抚恤之心。”他恳切劝慰百姓,又不打扰民众。

阳明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他写的《南赣乡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乡约是乡民自治的文件,强调道德本位,相互扶植、约束,协合乡民,孝亲敬长,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用现在的话说,意在构建和谐乡村。宋明时期,乡约在中国乡村文化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南赣乡约》是乡村建设的典范。同约之人推德高望重者为约长,亦推选约副、约正等,都为兼职。立约中明确同约人的权力、责任、义务,尤其肯定道德社群的建设。乡约中有伦理性,更重公共性,把乡村的村民自治建立在礼乐文明的基础上,净化风俗,惩恶扬善,共同成长,相互关爱。

阳明还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他写的《训蒙大意》是儿童教育的典范。他强调通过背诗、唱歌,学习礼仪,引导儿童读书,使他们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儿童活泼、健康地成长。

阳明一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讲学和社会教化而展开的。阳明讲学不仅停留在精英层,他作为思想家、演说家的魅力,下达、影响到民间,深受民众垂青。他每到一地,即刻恢复社学,招揽本地青年,大兴讲学之风。即使是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也与自己的学生们讲学不辍,吸引了当地士子、平民都来听讲,出现了“观者如堵”的盛况,即听众像围墙一样,密不透风。其实,他的心学思想、致良知教与知行学说,也透过自己的讲学与学生们的讲学影响到民间。

三、惩治腐败

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在弘治十年的《陈言边务疏》中痛斥朝中大臣外托慎重老成之名,盘根错节,结党营私,招权纳贿,终将至于颓败而不可收拾。嘉靖初年,在《禁革轻委职官》中,他批评道:“有司之失职,独非小官下吏偷惰苟安侥幸度日,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不以职业经心,既无身率之教,又无警戒之行,是以荡弛日甚,亦宜分受其责可矣。”他批评朝中及各级政府有些事的失职,完全是因为有很多官吏偷惰苟安侥幸度日,不遵国法,这样的人应该受到处分。有的官员不能够勤政,巴结上司,他加以纠治。他查知有官员因私事弃职远出,或因上司经由,为谄媚迎合,越境迎送,即令布政司通行禁革究治,规定今后各衙门首领官要置立文簿,凡遇官吏公事出入,因某事到某处迎送,或到某处差委,都要开列日期,岁终报给他,以凭查究。整顿吏治,是他治理地方的措施之一,他重视政德的建设。

关于权力,他认为,权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君子欲济天下之难,不能不操之以权,但君子用权,必由其道。那就是:以至诚之心立德,扶植爱护社会的良心;昭示不可夺去的气节操守,引导下属走正路。慎重地对待权,用好权,在用人上,在心态上,“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这里用老子“不争”的思想,调节心灵。足见惩治腐败,一靠制度,二靠良知,一内一外相互作用。

阳明是书生,但不是无用的书生,他有书生本色,同时又是马上之英雄,领兵打仗的统帅。他叱咤三军,是旷世罕见的大豪杰!真正的儒家都是内圣修己与外王事功两方面同时并重的。他一生的事功,被誉为“三百年事功第一”。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叫做“三征”,即征南赣、征宁王、征思田。阳明以大无畏力,平定江西、福建、广东、湖南一带的匪乱。他设立了“十家牌法”,就是将保甲制度和乡约制度结合起来,复兴人伦教化,稳定社会治安,保障当地民生。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其实是由阳明学本身的特质决定的。阳明学本身就是自由活泼、积极主动的,极具创造性。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良知主宰,即人的道德主体性、道德自由。阳明学告诉我们,良知是心之本体,知行的本体。人是有良知的,人应该不断地发明良知、实践良知,振起人的精神生命。“致良知”是学问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他告诉了人们一条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显了人性本来的光辉,强调人性的光辉不仅要照亮我们自身,甚至还要照亮他人。人不应该向下沉沦,不能为物欲所遮蔽,不能陷入异化之中而否定自我的人性。这一点,可以唤醒现代人冷漠的、功利的、庸俗化的心灵,反抗当下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拯救当下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道德伦理危机。

阳明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知行合一。“知”在这里指良知,阳明强调真知真行。现在我们讲儒学,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人说,你讲得都非常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阳明学讲的知行合一,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来的。做不到是因为还没能理会得透,理会透了自然做得到。阳明学告诉我们,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在礼乐刑政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挥出来,用来敬老爱亲,修身齐家,用来尽伦尽职,为政理事。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一点,可以赋予今人以实践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气。

阳明的学说与他的圣贤志向、出生入死的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及豪雄般的气质,密切相关。他的一生充满了一往直前、生气勃勃的气概与活力,并蕴藏着他深度的生存体验与独特的生命智慧。

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阳明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时,特别强调在明明德的基础上的亲民。他强调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来说,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阳明良知道德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良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