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

2018-03-06 22:05秦正为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艺体系制度

秦正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

根据唯物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因而文化制度就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反映。一般而言,文化制度是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尽管对于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界定,但就其具体制度和体制而言,可以按照学科领域、功能性质大致进行阐释。

按照学科领域,包括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制度及其体制机制。文化教育制度体系,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及其所属各级各类机构和组织体系,《教育法》《教师法》等文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制度体系,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方为主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为主、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公立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民办教育形成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现代学校制度,等等。①范文曜、王烽:《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跨越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6期。文学艺术制度体系,包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等政策方针,党委领导、政府和团体协同的管理体制,国家拨款和市场化运作、“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机制,等等。新闻出版制度体系,包括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新闻出版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及新媒体出版多种业态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多种载体并存、共同发展的出版物生产体系,以国有发行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相补充的多渠道发行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等等。①范卫平:《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出版》2012年第1期。

按照功能性质,包括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制度及其体制机制。文化管理制度体系,是国家管理文化的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体制和微观运转机制,表现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文化事业制度体系,是文化事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城乡文化一体化体系等。文化产业制度体系,是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消费机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历史形成

(一)文化教育制度体系的历史形成

早在苏区时期,党和政府就成立了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等领导机构,颁布了《苏维埃教育法规》等,形成了由以大学和中专为主的干部教育、小学为主的义务教育、俱乐部和识字班为主的社会教育构成的文化教育体系,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抗日战争时期,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也体现了鲜明的国防教育特色,同时逐渐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制度体系,教育制度体系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两大系统,干部教育(高等、中等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读报识字组等)三个方面,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四个层次,并呈现出“干部教育重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特点。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均设立了文化教育管理部门,对文化社团、文化运动、教育事业进行了有效管理,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社会教育均得到大的发展,在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外,开始试办“民办公助”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化教育的主管部门,除了党委宣传部,在政府中也成立了相应管理机构,如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下设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科学院、新闻总署和出版总署),各级政府也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召开了全国性的文化、教育工作会议,除旧布新,建立起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教育制度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教育工作遭到全面破坏。改革开放以来,重新恢复或更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特别是教育方面首先进行了拨乱方正,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多元办学体制、现代学校制度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制度体系是历史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教育、分类教育、教育法制化是始终一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改革创新、服务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于时代需要是体制改革的基本特征和鲜明特色。

(二)文学艺术制度体系的历史形成

早在苏区时期,就成立了直接领导和带动文艺发展的机构——俱乐部列宁室,颁布了《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和各地各部门的分社、剧团、表演队等。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宣传部门领导下,各根据地均成立了许多文化社团,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中国文艺协会为代表,还创办了大批文艺报刊,采用说唱、演讲、标语、传单、墙报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宣传形式,利用各地的俱乐部、图书馆、剧院、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宣传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文艺运动迅速发展,在各级宣传部门的领导下,各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工作者协会、文化协会、文艺协会分会等社团组织纷纷建立,形成了庞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以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的召开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全国性的文艺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逐渐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形成了接受党的领导、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原则,成立了全国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文件,创立了一些文艺报刊,形成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制度体制。“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制度体制遭到全面破坏,文艺工作成为“重灾区”。改革开放以来,文艺逐渐获得新生,文艺制度体制逐渐恢复和创新,“二为”“双百”方针正式形成,“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逐渐确立,逐渐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和团体协同的管理体制,国家拨款和市场化运作、“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机制,等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制度体系是历史形成的,党的领导、“二为”“双百”方针是基本指针和基本制度,政府管理和社团运转、国家拨款和市场化运作、“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基本体制和机制。

(三)新闻出版制度体系的历史形成

早在苏区时期,就成立了闽西列宁书局、中央出版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局、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央教育部编审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研究总会编译部、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编审处等领导机构;在发行方面,成立了党委的中央局发行部、政府的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发行科,地方设立红色书店、推销代派处、叫卖队等;在印刷方面,建立了中央政府印刷厂、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刷厂等。抗日战争时期,管理组织经历了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出版局的演变,创办了“一社(红色中华社)一台(新华广播电台)一报(解放日报)”,建立了中央印刷厂、八路军印刷厂等,由新华书店实行现购现批购买制,极大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领导机构是党的各级组织的宣传部、出版局,具体的业务机构是党领导的通讯社、报社、广播电台、书店、印刷厂等,新华社设有总社和分社,《人民日报》等各解放区中央局及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基本创立,新华广播电台总台外还有许多地方广播电台,新华书店外还涌现了许多知名书店,中央印刷厂外成立了许多部门所属印刷厂,更为重要的是出台了一系列新闻出版规范制度,从而为新中国的制度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出版总署、中央广播事业局等领导机构,通过调整和改造,逐渐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比较完备的新型新闻事业网络和制度体系,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成立了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建立起了邮电局负责报刊、书店负责图书的发行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出版界也遭到冲击和“夺权”,相应的制度体制被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机构多次整合调整,2013年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逐渐形成了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多业态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制度体系是历史形成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性质是其基本制度,专门的机构、专业的制度、完善的传播体系是其基本体制和机制。

《福布斯》报道称,亚马逊的市值也许比阿里巴巴更高,但是在处理的交易总额方面,它却在其中国对手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正在收集到更多数据,它们最终可能使其有能力提供比亚马逊更好的购物体验。这是否会使阿里巴巴有能力在美国市场挑战亚马逊仍有待观察,但这的确将提高阿里巴巴在其他地方与亚马逊展开激烈竞争的可能性。

(四)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制度体系的历史形成

关于文化管理,早在苏区时期,就成立了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部门为主体的文化管理机构,此后历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逐渐得到发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的系统中,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对文化的管理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政府系统中,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化部、新闻总署、出版总署、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局等及各级相应机构相继成立并不断优化整合,在自治系统中,全国文联等协会、社团及各地分设机构纷纷成立,从而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和社团自治构成的文化管理机构体系;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方针政策,从而构建起了文化管理的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文化管理的法律体系。改革开放后,开始改革国家统包统管的旧模式,借鉴“责任承包制”①曹普:《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探索实行全民所有制、多种所有制的“双轨制”,逐渐实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分别管理,最终形成了包括基本制度、灵活机制的文化管理制度体系。关于文化事业,长期以来,整个文化领域的工作都是由国家统包统管的,即作为文化事业加以对待和管理。改革开放后,在“双轨制”下,对于公益性的文化部门仍实行全民所有制,对于其工作仍由政府文化部门进行管理,从而保持和体现其文化事业的性质,也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关于文化产业,早在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一些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已开始进行市场运作。三大改造后,曾又全部公有公办。改革开放后,在“双轨制”下,一些文化社团和文化活动开始逐渐实行多种所有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概念逐渐出现,相应文化社团和文化活动迅速发展,相应的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关于文化教育制度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和逐步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制度引导、制度保障和制度表现作用。比如,由各级教育部门组成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于加强教育的宏观规划、指导、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加强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多元办学体制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办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现代学校制度对于提高办学能力、办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毋庸置疑,中国的教育制度体系和教育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僵化,教育“行政化”仍然浓厚,权力下放和重新分配迟缓和滞后,公共教育权力的转移尚未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和公民社会因素,对公共教育权力的制衡和监管机制还未形成;比如,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极为严重,特别是表现为重点学校制度、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教育投入制度等;比如,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机构体系还不理顺,民办教育仍然处于艰难而尴尬的局面;比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通识教育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关系仍未解决,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矛盾;比如,学校的办学机制还不灵活,学校的自主办学机制还未形成,师资等资源流动性较差,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任重而道远,等等。

(二)关于文学艺术制度体系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发挥了整个革命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作用。如建立起了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政府管理、社团运转、市场化运作的基本体制机制,形成了“二为”“双百”的方针政策,等等;如培养了大批文艺领导和管理干部,形成了庞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等等。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学派。不过,就当前而言,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出现了和存在着许多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也与制度上的缺陷或滞后有关。

(三)关于新闻出版制度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制度体系的形成,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逐渐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体系,成立了上下贯通的管理部门体系,形成了协调推进的多业态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等,涌现了极为丰富的新闻出版作品和标志性成果。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新闻出版事业及其相应的制度体系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基本体制上,仍然是沿袭单纯国营国办的模式,即上下级之间仍然是行政附庸关系、单位内部则是行政层级关系,法人治理结构陈旧,产权经营结构单一,管理机制僵化落后;如在增长方式上,更多依赖于行政保护和垄断利润,更多依赖于中心城市,更多依赖于规模和数量的增长,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媒介,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忽视农村出版物的开发,不能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未能注意到新媒体新媒介的价值和潜力;如在产业机构上,更多追求“小而全”,造成产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区域分割,资源流动性不强,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难有市场竞争力;如在市场机制上,盗版、盗印、盗号、买卖书号、非法出版、商业贿赂等普遍流行,进货折扣、进货回扣、区域封锁、部门控制、强制垄断、恶性竞争等依然严重,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等大行其道,等等。

(四)关于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制度体系

在文化管理方面,根据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目标旨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就目前而言,各级政府都在紧跟改革的步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管理行政职能,逐渐理顺文化管理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在进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过程中,如何界定和定位好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作用,如在市场经济、全球化、民主参与、网络化的冲击下,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开放与安全的关系,等等。

在文化事业方面,自2004年文化部起草了《关于加强和扶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推进转企改制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文化事业上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受制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思路和进程,在人员、资产安置、分流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障碍,特别是关于产权界定、人员分流导致单位内部改革动力不足,如对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定位、性质、功能、运营、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制度安排、路径设计、实施方案等尚需不断探索,等等。

在文化产业方面,自2004年文化部起草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产品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相应的制度体制机制逐渐建立。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思想观念仍然陈旧,仍然受到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公益性的束缚,没有与经济挂钩;如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高层立法和专门立法,许多政策法规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如管理制度体制不健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行政结构交叉、多头管理仍然严重,产权不明晰、运行不独立现象仍然明显;如投资融资机制僵化,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投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必要的指导、监督、保障机制;如市场机制不完善,层次较低、规模较小,文化资源不能实现市场的有效配置,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能力不足;如人才政策和基础设施政策滞后,导致高素质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等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的未来发展

(一)对于文化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改革和处理好公共教育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继续下放权力,改变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形成命令、指导、监督的和谐关系;公共教育权力向社会转移,重视和发挥市场、公众因素,在政府、学校与市场、社会之间建立起协商、参与、谈判、监管、监督、评价等互动的权力关系。

第二,改革教育“行政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改变校长的组织部门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命制,而实行由教师、学生及社会面对校内甚至校外的公选制;逐渐改变校长及其他学校管理干部的行政级别制,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尽其职、行其事负其责,且实现能上能下,有聘期,有下岗,以避免过去的能上不下、领导终身制。

第三,解决好教育不公平现象。逐渐破除重点学校制度,逐渐拉平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招生招聘等方面的差距,其具体路径在于,或者实行分类定位、分类管理、分类要求,或者实行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帮扶、名校办分校等。

第四,理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继续打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界限,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给民办教育以更为平等的社会地位,适度增加对民办教育的资金支持,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公平竞争。

第五,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有效机制。如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实行更加动态化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在高等教育中,则全面开展通识教育,科学设计学段、课程、学分等,培养学生的多学科背景和思维,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第六,继续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如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招聘、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和尊重学校的自主权,以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模式,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实现真正的公平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情感、制度等各种要素的配置作用,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改革和发展主体。

(二)对于文学艺术制度体系

根据《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以健全的制度培养培育文艺名家名作。为此,要加强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格修为的培养培育,加强其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加强其社会责任感、义利观、职业操守,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使之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第二,建立健全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制度。要使文艺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反映社会、引导人民,要使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于社会价值,要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要直面中国现实、提供中国经验。

第三,将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文艺创作要有当代生活底蕴,也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四,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仅仅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对于传统文艺要坚持好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对于新的文艺形态要跟上节拍、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三)对于新闻出版制度体系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独资新闻出版单位的优势,并激发其动机活力和创新性,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竞争主体,打破新闻出版行业政企不分的状况,更多地使其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更好地体现优胜劣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第二,转变增长方式。逐渐改变主要注重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式经营,走向更加注重质量的集约式经营,更多地关注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共同发展、传统媒体媒介和新媒体媒介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共同发展。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的竞争力,创新产业政策,提高民营新闻出版单位的地位,创新融资工具,增强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财税政策,减轻相关新闻出版单位的经济负担,完善评估担保机制,分散相应的投资风险,搭建服务平台,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和高端服务项目。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坚持新闻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服务的大局工作方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和提高相应的管理和监管队伍,加强对行业准入、行业运转、行业竞争、行业退出的全程监管,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要注重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四)对于文化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制度体系

在文化管理方面,要创新文化管理思想,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大势,使政府由原来的主管、主办定位到服务、协调上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大部制管理、分类管理,政府重在管导向、规划、秩序,资源配置等则由市场完成;创新文化管理机制,实现市场化与社会化、引导性与法治性、开放性与防御性的有机结合;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可以分别构建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半营利性文化事业管理模式、营利性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等等。①李康化、王缨:《政府文化管理创新体系的重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在文化事业方面,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实现“事业人”向“公益人”的转变,同时周密安排、妥善解决人员分流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分类管理和改革,对行政类、事业类、经营类等单位进行分类和次级分类,实施自主性程度不同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构建现代事业制度,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和治理机制(如实行董事会),建立相应的财税、管理、评估等制度,等等。②赵立波:《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推进战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在文化产业方面,更新思想观念,打破单存的文化事业、文化意识形态化的束缚,树立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观念;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新文化产业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改革产权制度;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支柱文化产业,加快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实现企业的大小、区域互补平衡发展;改善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投资、市场配置的有机结合;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等。

猜你喜欢
文艺体系制度
1942,文艺之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