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大学生之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培养研究
——以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2018-03-06 17:09王子文毕属译黄沥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党团组织交融寝室

王子文 李 响 王 航 毕属译 黄沥锋

(大连民族大学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王正伟主任在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讲到,“各族同胞共同学习、生活的机会多了、时间长了,交往交流交融在无形中就向前推进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直以来中央领导的讲话和国务院文件都突出强调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国际之间还是国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体之间,人们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频繁,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1 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1.1 对于民族政策的认知度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1)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区域自治

(3)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 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不能主动的了解民族政策,对学校开设的民族政策的课程只求考试通过没有做到真正的了解我国民族政策。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的了解祖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更要做国家民族政策的拥护者,为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1.2 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参差不齐

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民族文化也受到重视,但在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遭受冲击,正在面临消逝的危机。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为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院校大学生应该积极维护本民族特征,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3 各族学生交往交流存在局限性

我国疆域辽阔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其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存在不同。致使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习惯都存在局限性。

1.4 学生交流交往中缺乏专业引导

各民族学生在交流与交往的方式方法和习惯存在不同或存在局限性,而在当代大学校园生活中很少学生掌握正确的交流交往的方式。不同民族学生在交流交往中缺乏专业的引导。

2 牢固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

民族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必须肩负起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自觉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中,努力营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氛围。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价值导向和社会共识”[1]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着力点。

3 丰富教育活动载体,搭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平台

3.1 以寝室文化建设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民族高校负有保护、传承和发展多民族多样性文化的责任,通过开展文化教育类活动特别是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兴趣、投身活动、乐在其中的原动力,既能在这些活动中让少数民族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引领、文化传播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更大地提升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寝室作为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基础阵地之一,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做好基础工作,维护校园安稳。学校以寝室为基本活动单位,以寝室文化建设为主线,从教育对象需要出发,抓住 “爱国、团结、诚信、友善”的活动主题词,搭建促进各族学生“三交”的校园文化平台,通过团队精神构建、文化熏陶、实践动手等多种渠道来增强各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理解和认同。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各学院开展过包含室内特色设计、舍训舍规展示,民族体育竞技,寝室好声音,互换空间、心灵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以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建立延伸至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3.2 以寝室制度建设为基础,提供和谐稳定保障

为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则有必要创造各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民族高校需要给予相关制度保障,例如大连民族大学的混合编寝制度提供共居条件,以寝室为基础的一帮一学习互助、寝室10分钟英语提供共学条件,党员进寝室制度,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开展系列活动提供共事共乐平台。在制度保障下为各民族学生增强凝聚力创造条件和支撑。

3.3 以党团组织建设为堡垒,搭建思想引领平台

高校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堡垒,以寝室建设助推党团组织建设,随着交往交流的不断加深,交融就也一定会实现,从而推进多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以党团组织建设为主导,在党团组织教育中要加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基础教育,使我们学生队伍中的骨干具有求同存异、化解矛盾、推动交流、促进和谐的认知和能力。进而引领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党团组织思想引领的导向作用,强化各族学生的民族向心力。

在实践中表现为于组织建设中多吸纳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骨干,组织党员进寝室,党员寝室帮扶工作、班团活动立项等。

在调研中掌握民族高校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出现的问题,在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价值观念、民族团结意识的背景下各族学生的深层次需求。总结学校寝室文化建设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寻求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径,探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着力点,帮助各民族学生培育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观念,打破交流屏障和局限,使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氛围。通过精品活动于学生个体的民族文化自信、交往自信建立的基础之上,于各民族学子深入的交往交融之中,逐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 张春贤在大会上作动员报告.孙春兰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N]. 新疆日报. 2016-3-30

猜你喜欢
党团组织交融寝室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寝室闹鬼记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新形势下高校宿舍党团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初探
新形势下党团组织进学生公寓的思考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